《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是一本
图书,作者是温斯顿·丘吉尔。
概括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全景式历史巨著!
由于他精通历史和传记的艺术,还由于他那捍卫崇高的人的价值的光辉演说。
——瑞典科学院诺贝尔奖颁奖辞
书籍的出版可目为大事者寥若晨星,此书即为其中之一。
——《纽约时报》
真知灼见,鉴往知来,字字珠玑,在位高权重者中堪称独步。
——文森特·希恩
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想像力充溢着英雄主义,叙述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的世界大事时显得游刃有余,在迄今为止的历史作品中尚属罕见。
——《纽约客》杂志
内容简介
作者作为一个典型的西方政治家,从他的价值观出发,自然对俄国革命和共产主义运动采取敌视态度。在中文版中,我们删节了此类仅表达作者敌意和辱责的文字。但涉及到历史事件与函件时,除了个别无关叙述的字词略有删除外,保留了内涵本身,一来它们都是历史链条中的一个环,向上和向下都要衔接;二来也是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是如何害怕和干涉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和共产主义运动。
一个战争的指挥者对一场人类有史以来最惨烈战争的回忆:作者
温斯顿·丘吉尔是英国著名的政治家,更是长期在英国政府中身居要职,其中许多事件他都直接参与。英国是这场战争中的主要国家,因此,本书详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和亲历性,决定了本书作为表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好版本,无论是从历史学、军事学角度,还是从国际政治学的角度,都是不可或缺的珍宝。
本卷主要叙述1911—1914年欧洲史实,在剖析一战的真正起因时,丘吉尔揭示了1870年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利害冲突的历史渊源和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概述了临近一战时扩军备战的状况,介绍了两大集团频繁的外交活动,旨在缔结争霸和对抗争霸的联盟。
丘吉尔把一战爆发后的1914年8月-12月,称为战争的第一阶段。描述了战争开始后德国突袭中立国比利时,入侵法国的情况,随后英国渡海支援法国。此阶段法英联合发动了规模巨大的马恩河等战役,死伤数十万,徒耗生命而一无所获。描述了英德最初阶段的海战和德国海军炮轰英国沿海城市,进行骚扰的状况。
最后介绍了将影响一战全局的土耳其与巴尔干各国的关系。
1915年是一战的第二阶段。法英发动过香槟战役、阿图瓦战役、伊普尔战役、洛斯战役。在新武器——机枪和大威力火炮——面前,占主导地位的传统军事思想——正面进攻,冲锋拼杀,击退敌人防线——失效。西线除生命消耗战外,并无收获,战事陷入僵局。英国发明坦克和使用烟幕,仅取得有限进展。
英海军握有制海权,但主帅思想保守,海战不力,未有积极成果。
在本卷中,丘吉尔提出战略决策——进攻达达尼尔海峡,这对国际力量的组合和对整个大战有决定性的影响。但由于军方多数领导人对此缺乏理解和支持不力,一再延误战机,十多次坐失稳操胜券的良机,最后则以失败告终。
协约国陷入危机。
本卷叙述一战的第三阶段1916—1918年,前两年双方处于势均力敌僵持状态。法英发动过索姆河战役,阿拉斯之战,梅西纳之战,帕森达勒之战和康布雷之战。德国则试图攻取法兰西荣誉与精神的基石——凡尔登。但双方均未建树。
海战方面,日德兰会战丘吉尔对此有详尽描叙。
由于德国道海上封锁,由于无限制潜艇战促成美国参战,因而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德军士气一旦出现低落,便发生兵败如山倒,日耳曼帝国崩溃、投降。
前三卷主要叙述一战的西线战事与海战,以及与一战命运至关重要的进攻达达尼尔海峡之战。
本卷专写东线战事。起始时谈及一战前两大集团间矛眉的历史渊源;然后详述奥国皇太子遇刺与此事件成为战争的导火索的经过;详述奥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以及随后两大集团间相互宣战和东线进行战争的过程。
俄国进军东普鲁士,减轻了西线德军对法、英的压力,俄军初始告捷;但德军易帅,由兴登堡、鲁登道夫接任东线指挥后,形势发生变化;此外,俄军由于电讯泄密,因而惨遭德军围歼,以后节节败退。
最后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一战。
一战结束,战争双方数以百万计的军队需遣返、复员、就业;战时动员从事军需品生产的妇女需下岗;军事经济需转轨改造,这是英国战争结束初出现的另一种困境。
俄国发生内战,协约国进行武装干涉,但未果而终。
一战削弱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为结束战争状态,在法国巴黎召开和会。与会的列强各怀私利,为重新瓜分势力范围,矛盾重重。尽管建立了国际联盟,但并未达到国际安全与裁军的目的。
本卷着重叙述巴黎和会以外的事情与和会决议的后果和外界对此的反应。
二十世纪初,是一个躁动与不安的年代。自从以机器与大都市为代表的工业文明出现以来,各殖民大国及其利益集团,就开始了一场世界范围内的新的角力,最后由一个看似偶然的恐怖事件导致了人类有史以来最惨烈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
这次战争,利用了人类文明从物理到化学全面的科技成果,使人深刻体会到文明的负力量。四年零三个月的战争,卷入人口15亿以上,军民死伤3000多万,许多欧洲的君主帝王消失了,摧毁了四个历史上盛极一时的伟大帝国,从而彻底改变了当时的全球政治与社会秩序的力量对比。
为了让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能够对一个世纪前的世界有较为直观的印象。我们特委托广州集成图像公司依据图书内容,选配了近200幅插图,让丘吉尔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优美文字与精采的历史瞬间交相辉映。
作者简介
温斯顿·丘吉尔(1874-1965),英国作家、政治家。1940-1945年和1951-1955年任英国首相。1900年进入国会开始他的政治生涯,1906年起历任殖民、贸易、内政、海军、空军、财政、军需、陆军部大臣。为一次大战和二次大战的获胜起了重大作用,在世界史上占有一个重要席位,在西方世界享有盛誉。
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的丘吉尔,出于本阶级的理念,仇视苏俄革命,视工农革命为“暴乱”,视苏维埃政权为“暴政”,一次大战后曾积极支持白俄军势力,并努力策划协约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因协约国不齐心,未果而终;但二次大战前丘吉尔出于本国得益考虑,则积极提出联苏制德的主张,在1941年希特勒德国入侵苏联时,立即声明摇动苏抗德;可是,在1946年二次大战结束不久,丘吉尔再次鼓吹西方联盟对抗苏联,揭开了“冷战”时期的序幕。
书目
目录
第一卷 1911—1914年
前言
第一章 积压已久的愤怒情绪
第二章 大规模战争的里程碑
第三章 阿加迪尔危机
第四章 在海军部
第五章 北海前线
第六章 爱尔兰和欧洲均势
第七章 危机
第八章 海军的动员
第九章 战争:陆军渡海
第十章 入侵法国
第十一章 马恩河战役
第十二章 海战
第十三章 安特卫普与海峡各港口
第十四章 费希尔勋爵
第十五章 科罗内尔和福克兰群岛
第十六章 炮轰斯卡伯勒和哈特尔浦
第十七章 土耳其与巴尔干各国
第二卷 1915年
第十八章 西线的僵局
第十九章 坦克与烟幕弹的起源
第二十章 选择
第二十一章 多格滩战斗
第二十二章 再次思考和最后决定
第二十三章 陆军进攻的起因
第二十四章 外围堡垒的攻克和希腊的第二次提议
第二十五章 新的决心
第二十六章 3月18日
第二十七章 德·罗贝克中将改变计划
第二十八章 德国潜艇的首次失败
第二十九章 日益加剧的紧张局势
第三十章 海滩战役
第三十一章 登陆之后
第三十二章 政府的垮台
第三十三章 山雨欲来
第三十四章 苏夫拉湾战役
第三十五章 巴尔干诸国的毁灭
第三十六章 放弃达达尼尔海峡
第三十七章 1915年的结果
第三卷 1916—1918年
第三十八章 血的考验
第三十九章 法金汉的选择
第四十章 凡尔登
第四十一章 日德兰:开端
第四十二章 日德兰:会战
第四十三章 索姆河战役
第四十四章 罗马尼亚的灾难
第四十五章 美国的介入
第四十六章 尼韦勒将军的试验
第四十七章 在军需部
第四十八章 英国击败德国潜艇
第四十九章 德军在西线集结
第五十章 3月21日
第五十一章 高潮
第五十二章 舍曼代达姆岭突然袭击
第五十三章 形势的转变
第五十四章 日耳曼帝国的崩溃
第五十五章 胜利
附录
索引
外汉人名对照表
军舰名译名对照表
第四卷 东线战争
前言
第一章 哈布斯堡王朝的黄昏
第二章 吞并波斯尼亚
第三章 走向深渊
第四章 皇太子遇刺
第五章 奥地利的最后通牒
第六章 战线与战士
第七章 宣战
第八章 动员的间隙
第九章 东线军队的集结
第十章 奥地利与俄国之间的战争
第十一章 伦贝格之战
第十二章 对东普鲁士的入侵
第十三章 坦嫩贝格之战
第十四章 首战马祖里湖区
第十五章 第二回合
第十六章 罗兹战役
第十七章 东进还是西击?
第十八章 冬季会战
第十九章 越过达达尼尔海峡
第二十章 华沙的崩溃
第二十一章 对塞尔维亚的清算
第二十二章 法金汉重返西线
第二十三章 勃鲁西洛夫的进攻
第二十四章 俄国的崩溃
附录
索引
外汉人名对照表
第五卷 战后
前言
第一章 “战时魔力的消失”
第二章 民众
第三章 复员
第四章 可怜的俄罗斯
第五章 干涉
第六章 十四点
第七章 和平会议
第八章 国际联盟
第九章 未完成的任务
第十章 “三头政治”
第十一章 和平条约
第十二章 俄国内战
第十三章 维斯图拉河的奇迹
第十四章 爱尔兰的幽灵
第十五章 爱尔兰协议
第十六章 爱尔兰自由邦的兴起
第十七章 土耳其还活着
第十八章 希腊悲剧
第十九章 恰纳克
第二十章 世界危机的结束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