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
2006年7月11日在上海举办的论坛
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是2006年7月11日在上海举办 的论坛。
活动内容
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
本报上海2006年7月18日电 历时7天的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今天在上海落下帷幕。本届论坛以“大学创新与服务”为主题进行了19次主旨讲演,15次面对面的交流。
本届论坛选定了大学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和改革创新、大学的开放合作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大学教学科研组织的创新等4个课题展开深入研究,共有90多位校长分别参加了相关课题的研究。闭幕式上,4个课题组的代表分别就相关课题的研讨成果做了交流发言。关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于12日在上海举行
高校新掌门浦东论剑
2006-07-13
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崔希亮:不能长胖就长高
本报记者 李斌
在7月12日下午的课题讨论会上,崔希亮校长很认真地听,一言不发,“先学后说”,他笑着告诉记者,“我是一名新司机,要学习怎么驾驶。”2005年6月,45岁的崔希亮教授成为北京语言大学校长,这是他第一次参加中外大学校长论坛。
“这8天的时间主要就是学习,看看人家校长是怎么做的。”崔校长说,对于国外的大学校长,他想知道他们所在的大学在其国家和地区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形成影响的过程。“对于中方校长,我会问他们最关注什么。”
目前,北京语言大学的发展正面临两种观点之争:一是保持现有的规模,把学校打造成精品;二是扩张。两种观点平分秋色,不知谁能胜出,这时校长的决策就显得很重要。“我不赞成把规模搞得太大。”崔校长说,“不能长胖就长高,要把学校建成人才培养的品牌。”他认为,一所健康发展的大学应该是身材适中的,不能都长成“胖子”,否则就会出现很多毛玻
2004年,崔校长参观考察的英国20多所大学,都在谈论他们今天讨论的话题:大学的开放合作与经济社会良性互动。英国的大学有一个很重要的委员会,其成员由大学、企业、社区、政府等方面的人员组成,把大学置身在整个大环境中。
这次考察给他很大的触动:大学,只有创新才有活力;只有服务,才有出路。“英国的大学对周边的社会和区域经济影响明显,反过来,社会也给大学注入新的活力。”崔校长说,而我们的大学还在关起门做学问,“应该用大学精神来改良、影响社会”。
作为行业特征很明显的高校,北京语言大学每年有来自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9000多人次的留学生来接受汉语教育,对留学生的培训,已成为这所学校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学校存在、发展的价值所在”。“我们在培养亲华、亲善大使。”崔校长说。
东南大学校长易红:百年名校的问题是活力不够
本报记者 原春琳
今年6月,43岁的易红刚刚被任命为东南大学校长。时隔不久,作为最年轻的校长之一,易红就以东南大学掌门人的身份到上海参加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
易红是“三清团”出身:这是清华的玩笑话,称呼那些从本科一路读到博士的清华人。1990年从清华这所著名的工科学校博士毕业后,易红来到东南大学这所同样著名的工科学校工作。这一干就是16年。
清华大学相比,东南大学的历史更为悠久。易红特别感激自己的母校和工作的学校:无论是清华,还是东南大学,都具有百年的历史沿革。这种文化的传承,不仅使他受益匪浅,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学生。
尽管百年名校有自己优势,但是问题也同样存在。易红坦言,对东南大学来说,这个问题就是活力不够。“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样积淀了很多矛盾,要改变很困难。我要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为这所百年名校增添活力。这就需要大胆改革,焕发青春。”
这个改革,包含很多方面,比如,接受新的事物,新的理念。最简单的,就是对人才的定位。易红为东南大学的学生制定了新的培养目标:坚定的信念,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综合素质,良好的国际视野,扎实的基础和创新的能力。
这与过去的要求不近相同。过去的大学沿袭了苏联的模式,更多的是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承,而现在强调目标、信念和人格。
学生的评价体系同样发生了变化。易红在担任副校长的时候,有个学生叫戴戈,成绩并不好,甚至有几门功课不及格,这样的学生在过去的评价体系中并不被认为是优秀的。可就是这个不“优秀”的学生,两次参加挑战杯,两次拿奖,一次一等奖,一次特等奖。学校为这个学生专门配备了导师,并批准了他的保研资格。
更多的个性化评价方案出台。易红说,功课好不再被认为是优秀的唯一标准,更多的评价指标浮出水面。过去发奖学金,要求学生每门功课都优秀,现在一门功课优秀,就有课程奖学金。而课外活动做得好,也会有单项奖学金。
百岁的东南大学在继续变老,可它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45岁以下的教师成为师资队伍的主流。其中,就包括这位43岁的校长。
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易红认为,对东南大学来说,目标并没有改变,依然是培养精英人才。因为一流的大学拥有一流的师资、学生、设备和条件,理所当然要培养精英学生。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俞立中:大学管理是个大课题
本报记者 谢湘
高高个子的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俞立中,是今年1月由上海师范大学校长的岗位上“转岗”过来的。虽然从地方高校到国家重点大学的领导工作,他都有过亲身经历,可他仍然强烈地感到,“大学管理是个大课题”。
2001年在英国剑桥大学参加过的一次培训给了他很深的印象,也给了他很大的启发:大学是需要经营的。他发现,在这个向来将大学称为“教授俱乐部”的古老国度,大学已不再是高谈阔论的地方。学校同样要面临社会、面临市场的压力,要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英国的大学不仅有校长,还有CEO。由CEO出面来帮助学校经营——争取资源、管理资金、推动市常
“学校不是一个赚钱的地方,却是一个需要大量用钱的地方,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下,钱从哪里来就成了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
回想曾经参加过的一些培训,俞立中非常感慨,“那主要是一些为了提高政治素质的学习,但从来没有贴近实际的业务培训,没有人告诉你如何当好一个大学校长,如何搞好大学管理,如何提高你的‘leadship’(领导能力)。”
一般的大学管理者,头脑里很少有大学成本的概念,关于大学的发展,有的是从扩大规模的角度考虑的,有的是从建立健全学科门类的观念出发的,几乎没有人去计算什么样的规模才能取得最好的资源效益,非常缺乏市场的观念。
“我认为,传统的办学观念一定要转变,作为学校,专家治校,学术自由,这个要保持,但是,怎么经营资源,怎么提高效益,对我们每一个大学校长而言,都是新的课题,需要努力学习,需要有市场的意识。”
“做好大学管理,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那就是校长身上应该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俞立中说。在他看来,校长的治校之道,关键就是两个字——“沟通”,“学会和领导班子的成员沟通、学会和教师和学生沟通、学会和上级领导沟通、学会和学校外部的社会沟通等等,善于听取意见,说服大家,并且将思想付诸行动,这也是一个大学校长做好管理的必备素质。”
暨南大学校长胡军:撼动浮躁可真难
本报记者 堵力
今年49岁的胡军当年考研的主要目的是害怕留校当老师。
可十几年后,那个怕当老师的学生成了暨南大学的校长。“我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是单纯地做老师,将自己对科学、人生的心得告诉学生,赢得他们的认可。”胡军形容自己2006年1月当上校长之后,就坐在了火山口上,什么稀奇古怪的问题都会出。暨南大学一半学生是港澳台胞和华侨的子弟,“出了事就担心对国家会有不良影响”。
曾在英国、德国学习的胡军很欣赏那种规范的大学运行机制,像很多校长一样,他厌恶急功近利之风。“可是,一些有形无形的力量会推着你往前走”,教师的天职就是培养学生,不是争博士点,抢经费,比大楼大师,可是,“这些凭个人力量是很难撼动的”。胡军现在也不得不考虑学生的评价、社会的评价,“就像一些地方政府追求 GDP”。有阻力,但不能无所作为。学管理出身的胡军认为自己的优势是善于作长远规划,不能只盯着自己的一届任期,要持之以恒地向老师同学灌输一种恒定的价值观。
“三年不发表论文就取消经费?如果这是个有价值的选题呢?逼着人三年之内必须出成果,是容易让人作假、搞学术腐败的。”胡军觉得自己要做的是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的改变,为更大的转变埋下伏笔。
他认为学术委员会通过了解这个研究到底做到什么程度,有了什么结论,下一步怎么做,能够作出判断。只要有价值就会继续拨给经费,“即使这项研究最终失败了,也能告诉后人此路不通,以后的研究可以换条路走”。
南京大学校长陈骏:大学要为社会服务
本报记者 原春琳
今年6月,陈骏被任命为南京大学新一任校长。从1979年入校,到毕业参加工作,到今天,陈骏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始终与南京大学相伴。
在综合型大学中,南大一直显得“小巧玲珑”。在前几年大学合并、建新校区的风潮中,南大一直没有参与其中。如今,学校每年招收3000名本科生、3000名研究生,规模一直不大。
崇尚基础研究一直是南大的特色。南大也不准备改变这个特色。陈骏说,南大的传统不会变,但是我们要作改变。我们希望上一个新台阶,这个台阶就是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为社会服务。大学不应该只是创造知识和财富。
在陈骏看来,学校为社会的服务是有层次的。大学要为社会今天的发展服务。对大学来说,就要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大学同样也要为社会的明天服务,这就是要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在未来的5年到10年,在现行体制下,前瞻技术的发展还是要依靠大学。大学也要为社会的后天服务,这个服务就是要培养创新型人才。
江南大学校长陈坚:行业类高校应力避大而全
本报记者 堵力
陈坚,这位生于1962年的大学校长,2005年刚刚履新,是国家发酵工程方面的学科带头人。
在采访之前记者听说了他的往事。上任前,有人问时任江南大学副校长的陈坚:“你认为江南大学未来的校长应该是谁?”陈坚想了想,整个江南大学没一个人合适!校内有人因此说他“狂”。
今天,陈坚向记者解释,江南大学原来是行业高校,主要为行业服务,3年前,学校建立了博士点,在校生目前有2.3万多人。所以学校的当务之急是完成从小大学到大大学的转变,陈坚当时建议应该从大的高校选拔有新思想的能人,对学校的制度和学科体系方面进行改革。
既然自己走马上任,就要办点实事。但建设大大学,并不是要面面俱到。
陈坚确立了江南大学新的办学原则:一是选择性卓越,二是提前进入,三要建立学科良好的生态环境。
他详细解释了什么是选择性卓越。“像我们这样的学校要生存、要有影响,特色最重要,特色学科、重点项目要向卓越的方向努力。从自身的实力出发,我们只能建立几个重点学科。绝不能搞大而全。”
“我们的文科占全校比重的40%,不会再更多地发展它。”陈坚说,文科专业在江南大学增加投入是有前提的,比如某些专业遇到大的机遇,或自身有发展潜力。学校更多地将文科专业看作是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学术生态环境。
行业大学在基础研究方面和综合型大学相比存在差距,但也有自己的优势。
比如,教师和科研产业的结合能力强,对本行业有着很强的社会责任感。江南大学的专利数在全国排在第四位。而江南大学的科研经费也相当充足,60%来自全国的工业界。“我们的口号是‘项目从工厂中来,成果要回到企业中去’。”陈坚说,这才是江南大学的特色。
兰州大学校长周绪红:我们不能跟风
本报记者 李斌
6月2日,一走出兰州机场,周绪红校长放眼望去,“一根草也没有”,感到特别震撼,不由产生一种孤独感——这是他第一次到兰州,第二天,他就将成为兰州大学的新任校长。而7月12日,当他出现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时,对兰大的发展已满怀信心:“那孤独的独是指独特、特色”。
最新修订时间:2022-10-14 19:15
目录
概述
活动内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