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品善现启请分
出自佛教重要经典——《金刚经》
《第二品善现启请分》出自佛教重要经典——《金刚经》。其中讲述善现(须菩提)向释迦牟尼请教心念如何停留在清净、至善的境界,如何降伏心中的心烦、妄念。释迦牟尼对善现(须菩提)作出了解答,并引出了《金刚经》后面的内容。
作品原文
长老须菩提(1),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2),右膝着地,合掌恭敬(3),而白佛言(4):“希有世尊(5),如来(6)善护念(7)诸菩萨(8),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9),云何应住(10),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顾乐欲闻。”
注释译文
作品注释
(1)长老须菩提:“长老”意为年高德劭者。“须菩提”同舍利子、阿难一样,是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被称为解空第一。“须菩提”是梵语音译,意译为善现、善吉、空生等,婆罗门种姓
(2)偏袒右肩:印度僧侣袈裟时偏袒右肩,形成习惯。后世有许多解说,其实可能与印度的气候较热有关。一种说法是右手空着好做事,在跟佛走路时,可以用这个手膀,把年纪大的扶持过去。另有说法,认为右手是吉祥的手,左手不是吉祥的手,所以用袈裟盖着。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杀人等坏事,都是这右手做,所以在佛前上香时,要左手去插,不许右手近佛。
(3)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这也是佛教的规矩威仪。
(4)白佛言:对佛说,白就是说话,白是南北朝时的说法,即道白。
(5)希有世尊:希有即稀有,这是对佛的赞美。传说佛诞生时就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6)如来:“如来”也是“佛”的代号,佛有十种不同名称,“如来”是一种,“佛”是一种,“世尊”也是一种。“如来”是对成道成佛者的通称。释迦牟尼就称释迦如来,阿弥陀佛又称阿弥陀如来。阿弥陀、释迦牟尼,那是个人的名字,是特称。如来、佛是通称,等于中国称“圣人”。孔子是圣人,周公也是圣人,文王、都是圣人。圣人就是通称。而孔子、周公就是特称。《金刚经》有对“如来”的注解:“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无来也无去,不生也不灭,不动也不静,无喜也无忧,不高也不矮,都是平等,永远存在。
(7)善:指好好的照顾自己的思想、心念、意念。护:指照应。念:佛教中一呼一吸之间为一念。
(8)菩萨:梵文的音译,是“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意为觉悟,萨埵意为有情。
(9)阿耨(nòu)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梵语,意为无上正等正觉心,即最高的智慧觉悟。
(10)住:停住,守护,即后文所谓的“降伏其心”。
作品译文
这时有位叫须菩提的长老,从佛旁的众比丘中离座站起,袒露右肩,右膝跪在地上,双手合十向佛礼敬,并对佛说:“举世稀有的世尊,如来善于护持、惦念身旁的各位菩萨,又善于嘱咐、托付身旁的各位菩萨。世尊啊,那些善男子和善女人,发愿追求无上正等正觉的觉悟心,请问世尊,怎样才能守护住心念,才能排除杂念的干扰呢?”
佛回答道:“好啊,好啊,你问得好。须菩提,就像你所说的,如来善于护持、惦念身旁的各位菩萨,又善于嘱咐、托付身旁的各位菩萨。你等现在仔细听着,我来告诉你。善男子和善女人,发愿追求无上正等正觉的觉悟心,应该像这样守护住心念,像这样排除杂念的干扰。”
须菩提说:“是的,世尊,我乐意聆听您的话。”
作品评析
住:本意为“停留”、“停住”、“守住”,此品中“云何应住”和“应如是住”中的“住”意为“安住”、“守护住”。此经后面的“应无所住”、“不住”、“无住”等中的“住”意为“执著”(“住著”、“执而不舍”)。此品(章)中须菩提问释迦牟尼佛: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在此品中答道:“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时间、心念如行云流水,《金刚经》教我们如何住,也就是无所住,不需要住。住即不住(“若心有住,即为非住。”),不住即住;无所住,即是住。人生修养到这个境界,心如明镜,没有主观、成见,物来则应、事来则应、事去则休,就是所谓如来。同样这个心无所谓降,不需要降。所有的喜怒哀乐、忧悲苦恼等杂念的自性本来是空的,当我们在这个位置上坐下来的时候,一切都没有了,永远拉不回来了。
“云何应住”和“云何降伏其心”这两个问题,就像一张纸的正反两面一样,其实是一个问题,排除了杂念的干扰自然也就守护住了心念,守护住了心念也就自然没有了杂念,这谓之两只金刚眼。
《第二品善现启请分》是讲述善现(须菩提)向佛请教的事情。这一段的关键词是“善护念”。一念之间,等于一呼一吸的时间,佛教认为这么短的时间内人就会有八万四千种烦恼。佛要大家修行,根本就是要“善护念”,也就是要让这些烦恼“住”,要“降伏其心”。此即善现(须菩提)向佛“启请”之所得也。
“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一时已经安住了,不过刹那之间你不能把握而已,因为它太快了。如果能够把握这刹那之间的安住,就修佛修到家了。这一句是重点,整个《金刚经》全部讲完,就是教如何住,也就是无所住,不需要住。
所以大乘佛法,如何才能安住?无所住即是住。拿禅宗来讲,住即不住,不住即住。无所住即是住。修养到这个境 界,就是所谓如来,心如明镜,此心打扫得干干净净,没有主观,没有成见,物来则应。事情一来,这个镜子就反应出来,今天喜怒哀乐来,就有喜怒哀乐,过去不留,一切事情过去了就不留。
苏轼是学禅的,诗文境界高,与佛法、禅的境界相合。他有个名句“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人似秋鸿来有信,苏轼去年去了一个地方,答应今年再来,果然来了。事如春梦了无痕,一切的事情过去,像春天的梦一样,人到了春天爱睡觉,睡多了就梦多,梦醒了,梦留不任,无痕迹、人生本来如大梦,一切事情过去就过去了,如江水东流,一去不回头。老年人常回忆,想当年我如何如何,那真是自寻烦恼,因为一切事不能回头的,像春梦一样无痕的。
人生真正体会到事如春梦了无痕,就不需要再研究《金刚经》了。“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这个心无所谓降,不需要降。烦恼的自性本来是空的,所有的喜怒哀乐,忧悲苦恼,从我们在这个位置上坐下来的时候,一切都没有了,永远也拉不回来。
出处简介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梵文Vajracchedika-prajñāpāramitā-sūtra。《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5176字或5180字)。唐玄奘译本,《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共8208字,为鸠摩罗什译本的一个重要补充。其他译本则流传不广。
参考资料
第二品善现启请分.中国佛学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22 15:33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