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将食物中的化学能转化为自身组织中的化学能的过程称为次级生产过程。在此过程中,消费者转化能量合成有机物质的能力即为次级生产力,即第二性生产力。在
草原生态系统中,第二性生产力是指一定时期内单位面积草地上第二性生产者(或生产者个体),利用第一性产品形成动物物质的能力。
简介
次级生产是除生产者外的其它有机体的生产,即消费者和分解者利用初级生产量进行同化作用,表现为动物和其它异养生物生长、繁殖和营养物质的贮存。动物和其它异养生物靠消耗植物的初级生产量制造的有机物质或固定的能量,称为次级生产量或第二性生产量,其生产或固定率称次级(第二性)生产力。
第二性生产
草地异养生物利用第一性生产的产品,形成动物有机物质的过程。第二性生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为了方便叙述,分为农业第二性生产 和非农业第二性生产,与之对应的是农业动物和非农业动物(野生物动物)。
1、反刍动物与第二性生产
(1)
草地生态系统中的反刍动物包括反刍家畜(农业动物)和野生反刍动物(非农业动物,如黄羊、野牛等);
(2)反刍动物在草地生态系统中有较重要的作用
复胃(网胃、瘤胃、瓣胃、皱胃)
①瘤胃内繁殖这大量的细菌和原生动物,使得发酵得以加强。进入瘤胃的可消化干物质中,大约有70%由这些微生物转化为可溶性化合物和气体化合物,部分被吸收,部分随嗳气而丢失。
②复胃的特殊功能, 使反刍动物具有能较好地消化纤维性饲料的能力(初级产品→动物产品)。
2、非反刍动物与第二性生产
农业非反刍动物:
马和鹅是以牧草为主食的动物;猪和其他禽类虽不以草为主食,但也采食相当数量的牧草,而且对其营养和生理有很大影响;存在有这些动物的
草地生态系统中,它们对第二性生产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表示方法
1、农业第二性生产力表示方法:某一时间单位面积上的畜产品产量或家畜增重量或能量,t/ha/a;
2、非农业第二性生产的表示:
(1)每个时期增加的动物个体数,只(头)/ha/a;
(2)某一时期单位面积增加的活体重,t/ha/a。
生产力评定
产肉力评定
(1)经济早熟性:在一定营养水平下,肉畜达到经济成熟(屠宰体重)所需时间;
(2)平均日增重:以平均日增重高为好,但不同的动物是不同,如:牛700-1000g为高,鹅50g为高;
(3)饲料报酬:一般以肥育期内,平均增重1kg所消耗的饲料表示饲料报酬,即料肉比,料肉比值低,转化率高;
(4)料肉比=消耗饲料总量/总重量。
产乳力评定
(1)日产乳量;
(2)一个泌乳期的产乳量;
(3)平均乳脂率
F—抽样月份的乳脂率;
M—抽样月的产乳量;
∑—各月积加符号。
产毛力评价
(1)剪毛量:指一年从产毛动物个体活群体剪下的全部毛的重量,如
哈萨克羊产毛量1.88-2.67kg/头;
(2)净毛量:动物体上剪下的毛为污毛,除去其中的油汗、粪渣、泥沙和草籽、草屑等杂质后叫净毛,净毛占污毛的百分比叫净毛率,40-60%;
(3)毛的品质:长度、细度(支数)、密度。
繁殖力评定
(1)受胎率=(受胎母畜数/参与配种母畜数)× 100%;
(2)繁殖率与成活率
繁殖率=(年内出生仔畜数/上年终成年母畜数)×100%;
成活率=(年终成活仔畜数/年内出生仔畜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