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笼基”,也有人叫“纱龙”。笼基是
缅甸最具代表性的服饰,一年四季不论男女都以笼基利落地围拢腰围。
简介
“笼基”,也有人叫“纱龙”。在
缅甸,一般只有
傣族和
汉族人喜欢穿裤子,大部分民族都爱穿笼基。
缅甸由于地处热带、
亚热带,气候炎热,衣着也就因地制宜。除小孩之外,男女老少,皆围一种纱笼式的下装。只是男女的下装叫法各异:穿在男的身上叫笼基,穿在女的身上便叫特敏。
笼基是缅甸最具代表性的服饰,一年四季不论男女都以笼基利落地围拢腰围,随风摆动优美的弧度,脚上夹个拖鞋……。
一大块布把人自腰部至
脚踝(男人的笼基稍短一些)的部位包裹起来。上衣随便配:可以是配套的
民族服装,可以是T恤,也可以穿
衬衫打领带。所以缅甸人买衣服是非常容易的,买一块“笼基”布料,找裁缝缝成一个筒筒,套进去再系紧了就成了。
穿法
把笼基套好,用两手摊开,左手先把左上角拿到
肚脐右边,右手在把右上角拿到肚脐左边,可以用左手边拿着左上
角,再按住笼基好把右上角拿到左边,再把左上角塞到里面去,如果想要系紧点可以把左上角和右上角在肚脐附近多拉紧绕几圈后赛到里面去。
就是套在下半身后,用手撑开变成四方形了,两只手分别由上往下分别拧住左上角和右上角,再把这两个角在肚脐附近交叉,就是从前面看上去会有X形状,再把右角插入腰间,可以多让左上角和右上角多互相交替几次,这样就可以勒得比较紧了。
男人和女人系笼基的方式是不同的:男人的笼基是在前面系成一个大结,女的人笼基是在腰侧面塞紧。再有一个不同是男人笼基的布料多是各种深色的小格格,女人的选择范围就大的多了,各种花色随意挑选。
服饰来历的传说
据说当年
诸葛亮为了确保西南边疆的安全,亲自带兵来到西南边陲。在平定战乱之后,诸葛亮也到处走走,一方面号召人民开荒种地,发展生产;一方面也体察民情,安抚百姓。那日,他来到某地,看到当地许多百姓不但食不果腹,而且衣不遮体,有人还用
芭蕉叶围着腰。这时,诸葛亮忽然灵机一动:这里如此炎热,而我身上这长而宽大的袖子也没什么用。于是就把自己衣服上那宽大的左袖撕下来,让一个男人围在腰上;又把右袖也撕下来,让一个女人围在腰上,用以遮羞。
那男人和女人穿好诸葛亮赏赐的服装后,诸葛亮看了非常满意,说:“不错!不错!”而那些当地老百姓还以为他们围在腰上的东西就叫“不错”,多少年如此讹传下来,在缅语中把笼基亦称为“伯梭”,发音和汉语中的“不错”似乎同出一辙。而这种容易制作,又经济实惠的“伯梭”便这样流传开了。
当然,这些都只是牵强附会的传说而已,也无从考证其真伪。然而,时至今日,缅甸人对诸葛亮依然顶礼膜拜倒是真的。每年11月的点灯节,大人小孩在傍晚时分点燃五颜六色的灯笼,这灯笼缅甸人称为“
孔明灯”。他们的笼基也和传说中的诸葛亮的袖子有许多相似之处,仍然只是把一块两米多长的色布或花布两头对接缝起来,就做成了一条笼基。有钱人家的笼基布料、质地、图案都很讲究,有
真丝的、
锦缎的,图案有织上去的,也有绣上去的;而普通老百姓围的笼基则只是一块棉的或化学合成纤维的色布或花布。
笼基一般都长至脚背,绝不露出脚踝以上的部分。今天,超短裙和太露、太透的服装在缅甸仍然会被指责为有伤风化。在重要礼仪活动中,男女都穿较紧身的右衽和对襟上衣,下着笼基和拖鞋。尤其是缅甸妇女穿上乳白色或粉红色的斜襟短上衣后,再用长至脚背的特敏(笼基)紧紧裹在腰上,就恰好能把缅甸妇女优美、苗条的身材轮廓勾勒出来。她们在走动时,随风飘动的特敏,更显出其婀娜多姿。
笼基不但能围在腰上做下装,许多穷人晚上还把它当被单盖在身上。又因地处热带、亚热带,不少人白天用它来擦汗、扇凉、赶蚊虫和苍蝇。
服饰做法
笼基是世界上做法最简单的裙子,只要把布头布尾用线缝起来就成。不仅省布料,而且凉快,缅甸一年四季炎热,好多贫穷的缅甸人到现在还只有一条笼基,脏了晚上洗洗,天亮时已经干了,拿下来照常穿。笼基长及地,最短的也要到小腿肚。
全棉笼基也不是十分保险,“事故”照样频出。在大街上,不时看见缅甸人,在大众光庭下把松动的笼基打开,大大方方用双手左右一支,以身体为核心,笼基前后转动一番,然后把笼口整理平直,侧转上身重新把结打好,“缅甸调情”才徐徐谢幕完结。突如其来的街头剧,常把外地游客惊得目瞪口呆,把脑子摇晃了好半天也明白不过来是怎么回事情?缅甸人心不跳脸不红消失在人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