笼盖四野是一个汉语
词语,出自创作于北朝的《乐府诗集·杂歌谣辞四·敕勒歌》。
笼盖:《乐府诗集·杂歌谣辞四·敕勒歌》:“ 敕勒川 , 阴山 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冰心
《最后的安息》:“一片慈祥的光气,笼盖在 翠儿 身上。”
四野:四方的原野。亦泛指四方,四处。《汉书·息夫躬传》:“如使狂夫嘄謼於东崖,
匈奴 饮马於
渭水 ,边竟雷动,四野风起。”《南齐书·柳世隆传》:“遂四野百县,路无男人,耕田载租,皆驱女弱。” 唐
王建 《
早发金堤驿》诗:“虫声四野合,月色
满城白。”《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此时望重朝班,名闻四海。” 华山 《大戈壁之夜》:“四野的花岗岩,鲜亮如火。”
“敕勒川,阴山下”,说出敕勒川的
地理位置。阴山是绵亘塞外的大山,草原以阴山为背景,给人以壮阔雄伟的印象。“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环顾四野,天空就像其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天苍苍,野茫茫”,天空是青苍蔚蓝的颜色,草原无边无际,一片茫茫。
诗的前六句写平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
上下四方,意境极其阔大恢宏。但是,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着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闷的感觉。但当读到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进修,境界便顿然改观。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
牧草过于丰茂,牛群
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于是,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表苍一色变为多彩多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因此,人们把这最后一句称为点晴之笔,对于“吹”、“低”、“见”三个动词的主动者――“风”字,备加欣赏。
敕勒族人用穹庐――圆顶毡帐来比喻草原的天空,对“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讴歌赞美,这样的审美情趣与他们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联系。穹庐是游牧异议的活动居室,牛羊和牧草是他们的衣食来源,对于这些与他们的生活和命运相关的事物 ,他们有着极深极厚的感情。所以我们说,他们讴歌草原,讴歌牛羊,就是赞美家乡,赞美生活;我们并且认为,这首民歌具有浓厚的民族和
地方色彩,原因也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