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莫言的化身“我”的叙述中,少年时代的玩伴发小,因为其祖父的基督教信仰,被名之为柳摩西。这样一个普通的农民,却主动或者被动地卷挟到时代的潮流中,充当了一幕幕悲喜剧的重要角色:他更名为柳卫东,在批判祖父柳彼得的群众大会上当众殴打柳彼得;他为了和马秀美的自由恋情,遭受其兄长数人血腥暴力殴打而不悔初心;在1980年代初期做生意发财,成为村庄远近闻名的企业家;接下来抛弃妻子和两个幼女离乡远行,一去35年不知下落……直到马秀美含辛茹苦地将两个女儿拉扯大,在女儿们的反哺下生活得到很大改变,已经将名字改回柳摩西的失踪浪子意外回归,带着一个雄心勃勃又令人发笑的“讨还民族财富”计划招摇撞骗;别人都以之为不齿,不计前嫌的马秀美却心满意足喜气洋洋,连她的家院都洋溢着一派生机,“我看到院子里影壁墙后那一丛翠竹枝繁叶茂,我看到压水井旁那棵石榴树上硕果累累,我看到房檐下燕子窝里有燕子飞进飞出,我看到湛蓝的天上有白云飘过……一切都很正常,只有我不正常。于是,我转身走出了摩西的家门”。
柳卫东原名柳摩西,1960年代中期改成了现名。当时,他不但自己改了名,还建议他信仰基督教的爷爷柳彼得改名为柳爱东。他的建议,换来了他爷爷两个大耳刮子。“洋奴”柳彼得被批斗时,柳卫东特别卖力,成了大义灭亲的英雄,但最终他还是因为爷爷基督教徒的身份没当成兵。柳卫东其貌不扬,家境也一般,但他勾引女人确有高招,娶了已有婚约且大他五岁的马秀美为妻。柳卫东结婚后就被他父母撵了出来,两口子在村头搭了个棚子暂住,日子过得很凄惨。1980年代初期,柳卫东已经成了东北乡的首富,成了一位据说经常与县里领导在一起喝酒的头面人物。几年后,柳卫东失踪,马秀美的日子又过得很艰难了。柳卫东失踪了整整三十年,他老婆一直等待着他。据说柳卫东失踪之前,已经欠下了巨额的债务,柳失踪后,讨债的人把他家值钱的东西都给拿走了,只给这娘儿三个留下了一口烧饭的锅。马秀美靠捡破烂收废品把两个女儿抚养成人。消失三十五年后,柳卫东回了家,搞起了诈骗,信了教,并把名字改回柳摩西。
该小说以“等待摩西”为题,显然要表达一个关于救赎的主题,而救赎的对象,自然是历史变动中的中国儿女。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是走向商业化的农业中国的缩影。柳卫东的失踪,发生在1983年,正值商业经济兴起的中国社会转型期。年轻时的柳卫东,因祖父柳彼得基督徒身份的影响,而失去当兵的权利,不能像“我”一样得到一条光明的出路。1980年代初出现的经济改革,给他带来了转机,让他凭着会投机的本事,弃农经商,趁着物价放开,倒腾物资赚了钱,成了东北乡的首富,“成了一位据说经常与县里领导在一起喝酒的头面人物”,人称“柳总”,在势利的东北乡人眼里,比当了小军官的“我”要神气,阔绰。但是,尽管柳总镶牙,染发,抽进口烟,可以坐飞机去深圳、日本,但他究竟是个暴发户,物质的猝然丰富并不意味着精神随之健全,相反,金钱可能产生对灵魂的腐蚀,造成道德的塌陷。柳卫东致富后,关于他因在外养了年轻女人要与妻子离婚的传言鹊起,虽未得到证实,但这些传闻正说明他和东北乡人共享着成功即是享乐的物欲主义价值观。信仰的缺失,是他经历过和正在经历的时代的通病。尽管他一生下来,他的老基督徒爷爷就给了他一个象征基督教义的名字柳摩西,但革命年代教他彻底反叛了宗教文化,他的改名,就意味着他在成长期就把灵魂交给了视宗教为精神鸦片的革命政治潮流。柳卫东一度叫作柳摩西,晚年再度恢复为柳摩西这个名字,但这个人跟引导灵魂皈依的宗教和一个经历不凡的人应该担当的使命,压根儿沾不上边,毋宁说,柳摩西这个名字对他的存在就是一个讽刺,他拯救不了他人,倒要靠别人来拯救。正因为如此,柳卫东欠债后就失踪,也可看作在他这个时代,精神和信仰已经缺席。有柳卫东的缺席,等待他的归来才显现出了意义。事实上本应被拯救的马秀美,反倒在等待中找到了救赎之途,她的自赎,显影出了由东北乡所代表的生存群体罹患的隐疾。
《等待摩西》关于救赎的隐喻,是由马秀美与柳卫东的关系来承载的。柳卫东本应是柳摩西,而柳摩西用他的缺席、不在场,给马秀美造成了生命的痛苦、生活的艰难和人生的苦难,但也正是她的男人摩西作为在漫长的时间里被等待的对象,才变成了一个精神的存在,引领着马秀美在艰难的生存之路上跋涉,最终获得安定的生活与精神的满足,彰显着信仰的形态和它在冥冥中的力量。在新时期恢复了基督教活动的东北乡,马秀美生下第一个女儿后就皈依了基督教。马秀美自此成了东北乡最虔诚的信徒,她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主的身上,把任何一点点获得都看作主的恩赐。由于相信主的存在,再深重的苦难也不会让她对未来绝望;对苦难的体验越是深切,她对主的祷告越是虔诚。“东北乡所有的教徒中,没有比马秀美更虔诚的了。每次做礼拜,她都热泪横流,失声痛哭。她跪在耶稣基督画像前,往胸口画着十字,嘴唇翕动着,嘴里念叨着:主啊,保佑他吧,保佑这个迷途的羔羊吧……”从对马秀美的刻画可以看出,《等待摩西》所关心的主要是东北乡人的精神问题,在新的时代,莫言的写作仍在呼应着
鲁迅,意在画出中国人的灵魂。
该小说入选2018年收获文学排行榜、中国小说学会2018年度短篇小说排行榜、《扬子江评论》2018年度文学排行榜、北京文学月刊社“2018年中国当代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获第十五届十月文学奖短篇小说奖、第十八届百花文学奖短篇小说奖、第六届汪曾祺文学奖。
《等待摩西》首发于《十月》2018年第1期,后入选小说集《
晚熟的人》。
莫言,1955年2月出生于山东高密,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7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战士、班长、教员、干事、创作员。1984年9月至1986年9月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获大专文凭。1988年9月至1991年2月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联办研究生班,获文艺学硕士学位。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政治部、检察日报影视部、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工作,2007年10月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名誉院长,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主任。已创作十一部长篇小说、二十五部中篇小说、八十余部短篇小说、三部话剧、两部戏曲、五部电影剧本、电视剧剧本五十集、散文杂文多篇。作品已被翻译成五十余种语言,二百多个外文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