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术语。是中医中医古诊法“五度”(或称“十度”)之一,测度筋的大小、坚脆,衡量、测度筋的阴阳虚实,从而诊断疾病的方法之一。
概念
中医古诊法“五度”(或称“十度”)之一。即衡量、测度筋的阴阳虚实。
解读
筋度,是中医古诊法“五度”(或称“十度”)之一。即衡量、测度筋的阴阳虚实。《素问·方盛衰论》:“诊有十度,度人脉度、藏度、肉度、筋度、俞度。阴阳气尽,人病自具。” 《素问·通评虚实论》:“形度骨度脉度筋度,何以知其度也。” 《中国医学大辞典》:“诊法十度之一,所以量度筋之长短者。”“度”即“数”之意,当然这里不单纯是“数”的问题,五脏六腑、三阴三阳经脉、皮肉筋骨等都有其功能作用,这些都是“度”,意思就是要从脉、脏、肉、筋、腧等诸方面全面地进行分析。总归“阴阳气尽,人病自具”,脉度、脏度、肉度、筋度、腧度,任意一个方面的阴阳发生变化,都会引发人的病变,从而通过观察脉、脏、肉、筋、腧五方面来诊断疾病。对使用燔针劫刺等强刺激疗法时,注意区别对待。
中医应用
有人认为,“十度”是从10个方面确定诊察规律的法则,不仅重视诊察的方法和技术,更强调诊察规律的基本法则,由“诊之法”上升为“诊之道”,采用不同的句读方式。清·高士宗《黄帝内经素问直解》注释十度是,一日度人,二曰度脉,三日度藏,四曰度肉,五曰度筋,六曰度俞,七曰度阴阳气尽,八曰度民,九曰度君,十曰度卿。认为“十度者:一曰度人,人之贫富,性之缓急也;二曰度脉,脉之大小,至之迟数也;三曰度藏,脏之虚实,气之从逆也;四曰度肉,肉之肥瘠,体之盛衰也;五曰度筋,筋之强弱,力之多寡也;六曰度俞,腑俞脏俞,上下出入也;七曰度阴阳气尽,阴尽而初阳生,阳尽而一阴始也;八曰度民;九曰度君;十曰度卿,民君卿皆人也。民不得同于卿,卿不得同于君,就其心志而揆度之,此五诊之有十度也。”清·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认为,“此言持诊之道,四时五诊之外。而更有十度也。”十度是指一度人脉,二度藏,三度肉,四度筋,五度俞,六度阴阳气,七度上下,八度民,九度君,十度卿。两者具体内容略有不同,但都是在充分考虑中医基本特点基础上,提出了诊断技术、目的和法则融合为一体的中医诊断理论框架结构。
“度筋者,手足三阴三阳之筋,各有所起,经于形身,病则宜用燔针劫刺也(《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灵枢·经脉》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此文论述了人体胚胎形成过程中“筋为刚”的作用。《素问·痿论》云:“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认为“宗筋”主持人体各个关节的活动,“宗筋”与“骨”的关系密切,经筋为经络气血所濡养,并受十二经脉之气的调节。度筋主要指揣度形体、筋骨、经筋以判断机体状态,四度筋包括形态诊、筋骨诊、经筋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