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洪驹父书》是宋代文学家
黄庭坚写给外甥
洪驹父的一封信。该文谈到黄庭坚对文学创作问题的一些看法,针对洪驹父的创作,黄庭坚肯定文学创作要“有宗有趣”的前提下,侧重从形式方面进行探讨。他强调要学习前人“陶冶万物”的功力,主张多读融古,并概括为“
点铁成金”的法度。该作品是江西诗派最重要的理论纲领,尤其是黄庭坚提出的“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的论点,在诗坛上有着广泛的影响。
作品原文
答洪驹父书
驹父外甥教授[1]:别来三岁[2],未尝不思念。闲居绝不与人事相接[3],故不能作书,虽晋[4]城亦未曾作书也。专人来,得手书。审[5]在官不废讲学,眠食安胜[6],诸稚子长茂[7],慰喜无量[8]。
寄诗语意老重[9],数过读[10],不能去手[11];继以叹息,少[12]加意读书,古人不难到也[13]。诸文亦皆好,但少古人绳墨[14]耳,可更熟读司马子长、韩退之文章[15]。凡作一文,皆须有宗有趣,始终关键,有开有阖[16]。如四渎虽纳百川,或汇而为广泽,汪洋千里,要自发源注海耳[17]。老夫绍圣以前,不知作文章斧斤[18],取旧所作读之,皆可笑。绍圣以后,始知作文章。但以老病情懒,不能下笔也。外甥勉之,为我雪耻[19]。
《骂犬文》虽雄奇,然不作可也[20]。东坡文章妙天下[21],其短处在好骂,慎勿袭其轨也[22]。甚恨不得相见,极论诗与文章之善病[23],临书不能万一[24]。千万强学[25]自爱,少饮酒为佳。所寄《释权》一篇,词笔纵横[26],极见日新[27]之效。更须治经[28],深其渊源,乃可到古人耳。《青琐》[29]祭文,语意甚工,但用字时有未安[30]处。自作语[31]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32]。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33],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34],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文章最为儒者末事[35],然索学之[36],又不可不知其曲折,幸[37]熟思之。至于推之使高,如泰山之崇崛,如垂天之云[38];作之使雄壮,如沧江[39]八月之涛,海运[40]吞舟之鱼。又不可守绳墨令俭陋也[41]。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洪驹父:洪刍,字驹父,江西豫章人,黄庭坚的外甥。宋哲宗绍圣年间进士,靖康中官至谏议大夫。靖康事变后,被流放沙门岛,卒子岛中。教授:官名,宋时各王府、路、府、州诸学都置教授,督理学政。
[2]别来三岁:指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辛巳(1101年)至徽宗崇宁二年癸未(1103年)。建中靖国元年初,黄庭坚在鄂州(今湖北省武昌市),王观复与洪驹父曾来见他,现复此信,故云别来三岁。
[3]绝不与人事相接:这三年间,政局波动极大,随着党派斗争的起伏,黄庭坚也被频繁地调动,一度监鄂州酒税,最后罢为管勾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玉隆观。管勾是一种闲散官职。这样,他就又来到鄂州住下了。他虽摒绝一切人事往来,但不久又以“幸灾谤国”的罪名,被除名羁管宜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山县)。
[4]晋:即“进”。
[5]审:知道。
[6]安胜:安好的意思。
[7]诸稚子:指洪驹父的儿子。长(zhǎng)茂:成长壮健。
[8]无量:无限。
[9]老重:老成持重。
[10]数(shuò):屡次。过读:即读过,犹过目。
[11]去手:放手。
[12]少:稍。加意:留意。
[13]古人不难到也:古人文学创作所取得的成就,是不难达到的。
[14]绳墨:原指木工画线用的工具,借喻规矩和法则。
[15]更(gēng):再。子长:司马迁的字。退之:韩愈的字。
[16]宗、趣:宗旨、归趋。开阖(hé):指文章的铺叙归纳。这四句说:文章要有主旨,在首尾关节处,要能铺得开,收得拢。
[17]四渎(dú):指长江、黄河、淮水、济水。古时此四水各自流入海。要:总。这四句说:写文章就象四条大河那样,既能吞纳百川,又能汇聚广大的湖泊(长江通于洞庭湖,宋时开洪泽湖达于淮水),浩浩荡荡,流泻千里,但总有自己的源头和注入大海的归宿。
[18]老夫:作者自指。绍圣:宋哲宗年号之一(1094—1097年),绍圣二年,庭坚五十一岁,谪黔州(今四川省彭水县)。绍圣以前,犹指谪黔州以前。斧斤:喻指写文章的琢磨功夫。作者谪黔后,尤重诗法。斤,也指斧。
[19]雪耻:指作者过去不知作文方法,老来懂得作文而又不能下笔,希望外甥能有所成就,为己增光。雪,洗刷。
[20]《骂犬文》:洪驹父所作。不作可也:不必作的婉转说法。黄庭坚认为《骂犬文》这类文章,虽然能发挥自己雄健奇诡的风格,但也不必作。
[21]东坡:苏轼号东坡居士。妙天下:为天下人所称誉。
[22]轨:车辙痕迹。这句说:你要谨慎,切勿因袭东坡的短处。
[23]极:充分。善病:指文中的优劣之处。
[24]临书不能万一:指信中表达的不及原意万分之一。这是古人写信时所用套语,用以表示自己的诚意。
[25]强学:努力学习。
[26]纵横:奔放的意思,
[27]日新:日益进步。
[28]治经:钻研儒家经典。
[29]青琐:疑指代《青琐高议》的作者刘斧,北宋时人,生平不详。青琐祭文,当是洪驹父所作。
[30]安:妥帖。
[31]自作语:指自创的富有新意的词语。
[32]无一字无来处:意谓杜甫写诗,韩愈作文,于古人均有所依傍,能化古意而用之。
[33]陶冶万物:指文学家对客观一切事物均能通过文学加工,一一摄入笔底。陶冶,原指抟土制造瓦器和熔铸金属,以比喻造就、培养。这里转指文学创作中的酝酿加工过程。杜甫《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登临多物色,陶冶赖诗篇。”
[34]翰墨:笔墨,指文辞。这句说:把古人说过的话组织到自己写的文辞中去。
[35]文章最为儒者末事:儒者本以经世济国为大事,写文章该算是小事。
[36]索学之:深入地去研究它。
[37]幸:希望。
[38]垂天之云:指鹏鸟展翅。语见《庄子·逍遥游》:“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39]沧江:因江水一般呈青苍色,故用以泛称江。沧,通“苍”。
[40]海运:行于海上的意思。语见《庄子·逍遥游》:“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41]俭:枯竭的意思。陋:指言辞粗鄙。这句说:那就决不能拘守固定的法则而使文章枯涩鄙陋。
白话译文
驹父外甥教授:分别已有三年,十分想念。我自避人独居以来根本不与外界接触,所以不能写信,即使晋城也不曾给写过信。你派专人来,使我得以看到你的亲笔信,知道你身为学官而并未荒废讲学,睡眠和饮食安好,几个小孩子也茁壮成长,深感快慰。
你寄来的几首诗意蕴深厚,读过数遍,不能释手;继而感叹,若稍微留意读书,古人文章的境界是不难达到的。几篇文章也都好,但缺少古人的章法,可进一步熟读司马迁和韩愈的文章。但凡作文,一定要有主旨和趣味,自始至终的关键是要放得开又收得拢。就好比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水四条大河,虽然容纳百川,或汇聚众水而成为广大的湖泊,汪洋千里,但总归要从源头开始然后才流向大海的。我在绍圣年间以前,不懂写文章的方法,拿旧作来读,感到都很可笑。绍圣年间以后,才知道如何作文,但因为年老多病且生性懒惰,故不能下笔。外甥你可要好好努力,替我一雪前耻。
《骂犬文》一篇,虽然雄伟奇特,然此类文章不作也好。苏东坡的文章妙绝天下,然而其缺点在于喜好指责时弊,千万不要效仿他的做法。
我很遗憾不能与你相见,当面尽情讨论诗文的好坏,而在信上是不能道其万一的。你一定要勤勉学习,爱护自己,少喝酒为好。
你寄送的《释权》这篇文章,文笔奔放自如,很能表现出你的确是日日有所长进。然而更应研读经典,使自己的根基更加深厚,唯此才可以追上古人。《青琐》这篇祭文,构思精巧,但用字还有不妥帖之处。写文章自己遣词造句最难,杜甫作诗,韩愈作文,没有一个字没有出处。只是因为后人读书少,所以就以为是韩愈、杜甫自己写出这样的句子罢了。古代能写文章的人,都是能够真正地熔铸万物于一炉,即使引用古人的语句用于自己的文中,也都如一粒灵丹,有化腐朽为神奇之功效。
对于尊崇儒学的人来说,写文章实在是最小的事了,然而既然要探求写文章的方法,就不可不了解其中的曲折奥妙,希望你能仔细思考这个问题。至于要使文章高妙,如巍然崛起的泰山似自天上垂挂下来的云彩;倘若要使文章气势雄壮,如八月大江上的波涛似海动时能吞没大船的巨鲸,那就不可死守所谓的规矩,令文章浅陋了。
创作背景
此篇《答洪驹父书》是黄庭坚五十九岁时(1104年)写给外甥洪驹父的信,信中谈到自己对文学创作问题的一些看法。黄庭坚在信中批评外甥读书少,谆谆教诲他要多读古人的书,然后可以到达古人的境界。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如果说苏轼继承的是“兴观群怨”的儒家诗论的话,那么黄庭坚则主要继承了“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这也与北宋的政治需要有关,正统儒学重振声威,柳开发其源,穆修助其澜,石介扬其波,欧阳修汇其成,流进文学界,形成“文统”;流进思想界,形成“道统”;流进史学界,形成“正统”。因此宋人看事物行往往带着儒家之道的“有色眼镜” 。另外,诗歌创作的源泉是什么?自钟嵘《诗品序》以来,诗论界就一直存在着向现实生活中“直寻”和向书本中“补假”的两种倾向的斗争,苏黄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差别与分歧较人,而这也决定了两个人的创作态度。
1.“无一字无来处”
黄庭坚认为“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杜甫和韩愈的成功都来源于熟读前人文学。初学者有的诗文“雕琢功多”、“语生硬不谐律吕,或句词不逮初造意时”;有的“用字时有未安处”,郁是因为缺乏一个诗人应有的基本功——对语法词汇音律的掌握。他指出“好作奇语,自是文章病”,所以为了引导初学者,他更多在技术层面加以指导,继承了刘勰所说的“积学以储宝”,杜甫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当然这与宋代印刷术进步、书籍大量印行有关。但是熟读不免给人以太过于专注字句出处的印象,对此陆游批评道:“盖后人元不知杜诗所以妙绝古今者在何处,但以一字亦有出处为工。如《西昆酬唱集》中诗,何曾有一字无出处者,便以为追配少陵,可乎?”(《老学庵笔记》)确实,杜、韩的成就,原本就不仅仅是字字有来处。无论如何,字字求出处对于天赋不足的追随者而言最终只会陷入掉书袋的习气,难以超出古人境界。
2.出乎词意法度
黄庭坚所说的以熟读“入”是为了“出”。首先是“出”乎占人的词意,以获得以敝为新、变俗为雅的效果。方法第一是“点铁成金”,也就是借刚古人的“陈词”获得新意,模拟前人的用词既是学习的必经阶段,也与诗体本身的成熟有关;其次是“夺胎换骨”,用古意铸新辞。再次是出乎法度,“凡作一文,皆须有宗有趣,始终关键,有开有阖” 。先通过熟读的方法加以领会,模仿,然后再出乎古人法度,使作品没有斧凿痕迹,当然学习模仿的对象也不拘一家。“夺胎换骨”喻与“广点铁成金”说都讲到了诗歌语言提炼问题。“夺眙换骨”侧重论诗意,句法和“形容”的熔裁均取决于诗意;而“点铁成金”说侧重在语言提炼——化“陈”为新,推陈出新。虽有联系,亦有区别,总体而言,就是主张利用前人创造的富有表现力的词汇语言,经过自己的融会贯通,来表达自己要写的内容,或创造新的词句去表达前人已写过的内容,或从前人已写过的内容中翻出新意境。
然而“点铁”不一定能“成金”,就算才高如黄庭坚,诗作有不少地方是有意模仿或翻新古人的造字用意,这样使得他的独创中总要露出几分“得揩’’古人作品的痕迹来。这样的办法为未流所用甚至有剽窃之嫌,如金人王若虚就批评说:“鲁直论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喻,世以为名言。以予观之,特剽窃之黠者耳。 鲁直好胜,而耻其出于前人,故为此强辞而私立名字”。
名家点评
现代学者
饶宗颐先生评曰:此即欲人最后摆脱绳墨,自立规模,由有意为诗,至于无意为诗。由依傍门户以至含茹古今,包涵元气。诗至此已进另一崭新夐绝之境。诗人者,孰肯寄人篱下而终以某家自限乎?又孰肯弊弊焉不能纵吾意之所如,以戛戛独造以证契自然高妙之境乎?此山谷表揭杜诗、韩文之深意也。渺之得此,三复而诵,数月不知肉味。恍然若失,欣然若得,歌哭无端而不知其所以然也。
作者简介
黄庭坚 (公元1045年—公元1105年),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
洪州分宁(今
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而且,他跟
杜甫、
陈师道和
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为其中一宗)之称。宋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
进士。历官
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
著作佐郎、
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诗歌方面,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方面,他则与
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词作方面,虽曾与
秦观并称“秦黄”,但黄氏的词作成就却远逊于秦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