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顾颉刚先生书》是
钱玄同所著作品,出自于《钱玄同卷(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
先生所说“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一个意见,真是精当绝伦,举尧、舜、禹、稷及三皇五帝、三代相承的传说为证,我看了之后,惟有欢喜赞叹。希望先生用这方法,常常考查,多多发明,廓清云雾,斩尽葛藤,使后来学子不致再被一切伪史所蒙。我从前以为,尧、舜二人一定是“无是公”、“乌有先生”。尧,高也;舜,借为俊,大也(的作“帝俊”),“尧”、“舜”的意义,就和“圣人”、“贤人”、“英雄”、“豪杰”一样,只是理想的人格之名称而已。中国的历史应该从禹说起,各教都有“洪水”的传说,想来是实有其事的,大概洪水以前便全无历史可稽了。尧、舜这两个人,是周人想象洪水以前的情形而造出来的,大约起初是民间的传说,后来那班学者便利用这两个假人来“托古改制”。这类把戏,其实早被韩非戳破了,只因秦、汉以后的学者太无见识,糊里糊涂地相信这是真人真史,直到作,才把它弄明白了。今读先生之论,证以和两诗,方知连禹这个人也是很可疑的了。王静安说是西周中叶宋国人的作品,此说我不以为然。王氏不信卫宏以为商诗之说,固然不错;以“景山”及人名、地名、用语、称名等等证明它是宋诗,尤为卓识。但王氏所举与“语句相袭”的、、、、、、、诸周诗,虽旧说以为宣、幽时代的作品,然我却不敢贸然相信。况王氏又说:“其为袭、,抑、袭,或二者均不相袭而同用当时之成语,皆不可知”,则王氏本未尝以此等词句相像为是西周时诗之证。但王氏又说:“之袭,则灼然事实。夫鲁之于周,亲则同姓,尊则王朝,乃其作颂不摹而摹,盖以与宋同为列国,同用天子之礼乐,且之作,时代较近,易于摹拟故也。”因此断定:“盖宗周中叶宋人所作以祀其先王,正考父献之于周太师,而太师次之于之后,逮既作,又次之于后。”他这种证据是不能成立的。他说袭之为“灼然事实”,大概是根据“公子奚斯尝睎正考甫矣”一语,所以他断定“徂徕之松,新甫之柏”是拟“陟彼景山,松柏丸丸”。但杨雄这种话实在没有做证据的价值。其他什么“同为列国”,什么“同用天子之礼乐”,什么“时代较近”,更是臆测无据之谈。盖王氏虽不信卫,但极信“正考甫校(王氏读为‘效’,解为‘献也’)于周太师”之说。我却以为这句话也不可轻信,因为用了“太师”和“校”这些字样,很有汉朝人的色彩。据我看,还是说是宋襄公时的诗的话比较地近情。因为中夸大之语甚多,极与相像。魏源因有“荆舒是惩”及有“奋伐荆楚”之语,说,“召陵之师,为中夏攘楚第一举,故鲁僖、宋襄归侈厥绩,各作颂诗,荐之宗庙”,其说似乎有理。还有一层,文笔非常之畅达,实在不像东周以前的作品。我这意见,虽与王氏不同,然对于先生“商族认禹为下凡的天神,周族认禹为最古的人王(有天神性的)”这个意见并无冲突,而且我这种讲法,与先生所说“可见是西周作品,在之前,还不曾有禹一个观念”的话尤觉契合。
钱玄同(1887年9月12日—1939年1月17日),初名师黄,字德潜;留日期间改名夏,字中季;后改号玄同、疑古。浙江吴兴人。近代中国杰出的学者、教育家和启蒙思想家。编者简介张荣华,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主要从事近世中国学术史、中国史学史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