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概述了八十年代文艺青年的梦想与现实的痛苦与快乐的历程,是一部难得的作品,读时感受到与我们经历的80年代生活犹如画面般历历在目,令人吃惊的是这部优秀的小说居然出自一位当时年仅26岁的女孩之手,由此可见马羚的才华远未在我们认识的演员和服装设计领域,下面是著名翻译学家、剧作家、戏剧表演大师、原中国文化部部长英若诚先生为马羚的《签约季节》写的序言;
接到马羚一叠厚厚的稿件,居然是他写的小说,而且是“长篇言情小说”,实在叫我吃了一惊。认识马羚,有几年了,对她时装设计专业之外的“专业”——演戏,我一直很欣赏。像她在电视剧《爱你没商量》中那段喝得大醉,坐在大街上那场戏,就不是一般演员能轻易做到的。平时与人聊天时,也常说马羚的戏“有个性”、“放得开”,但我从未想到,她还能写小说。至于说,叫我给一部“长篇言情小说”写“序”,更是匪夷所思。转念一箱,既然马羚敢写小说,我又何尝不能写一篇“序言”呢?
我一直十分崇拜
文艺复兴时期的那些文化巨人。就以奥那多.达.芬奇来说,对他了解得越多越是惊于他的才能范围之广阔、他不但创造了《蒙娜3丽莎》和《最后的晚餐》这样流传千古的美术作品,他还是伟大的物理学家,在透视光学、流体力学等方面都有拓荒式的建树,甚至于对潜水航行以及飞行器进行了构思和设想。在文学方面,我们现 在还可以看到他为美术作品《洪水》所写的札记,其形象之丰富,表现力之强,使大电影导演爱森斯坦也奉为楷模,成为奠定电影艺术的
蒙太奇理论的基石之一。在文艺复兴时期,传销达.芬奇这样的“巨人”绝不是什么个别的,偶然的现象。
时代需要巨人,我们也处在巨人倍出的时代。今天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隔行如隔山”成了大家都接受的真理。有人说这是时代进步使之如此,也有人说这是攀登任何学科所必须付出的代价,我看未必。热爱小提琴并没有妨碍爱因斯坦钻研相对论,画水彩画也没有影响丘吉尔领导反对希特勒的战争。从这个意义上说,马羚除了演戏、跳舞、设计服装,还写小说就很可喜。何况在文艺这个宽广的领域里,归根结底,这些都是“人学”,有互通的一面,可供借鉴的一面。演戏也好,写小说也好,都是要下大力气,要刻苦学习和钻研的。
马羚年轻,今后的发展还很艰逆料。“年轻”自然有局限性,但是也有某种优势。对年轻人来说,世界是新奇的,变幻莫测的,引人入胜;同时,有才华的年轻人往往是敏锐的、热情澎湃的、敢于冲破清规戒律的,而且是思想活跃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经验的丰富,人会成熟起来,甚至于世故圆滑乃至消沉。我希望马羚能够免俗。但愿20年后,她还写小说的话,能保持今天对世界观察的敏锐角度,对待生活乐观泼辣的态度,永葆创作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