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襄公无道,鲍叔牙奉公子小白奔莒。及无知弑襄公,
管夷吾、
召忽奉公子纠奔鲁。鲁人以兵纳之。未克,而小白入,是为桓公。使鲁杀公子纠于鲁之
生窦。召忽死之,桓公既立,使
鲍叔牙为宰相。辞曰:“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及管夷吾者五。”乃使人请于
鲁庄公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比至,三衅三浴之。桓公亲迎于郊,而与坐而问焉。遂以为相。注云:三衅者,以香涂身曰衅。
孔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齐襄公政治残暴,鲍叔牙护送公子小白逃到莒地(今山东
莒南县)。
公孙无知谋杀了齐襄公,
管夷吾、
召忽护送公子纠逃到鲁地(今山东西南部)。鲁国人派兵接纳了公子纠。(鲁国人护送公子纠回齐国即位)还没有到达,公子小白先回到了齐国即位,就是
齐桓公。让鲁国在生窦(地名)杀掉公子纠。召忽为公子纠而死(公子纠也死了),桓公即位以后,任命鲍叔牙为宰相。鲍叔牙推辞说:“如果一定要治理好国家,一定要任用管夷吾做宰相。我有五个地方比不上管夷吾。”齐桓公于是派使者请求
鲁庄公说:“我们国君有叛逆的大臣,现 在在您的国家,我们国君打算处死他来告诫大臣们,特此请求(把管夷吾交还给齐国)。”鲁庄公派人把管夷吾捆起来,交给了齐国的使者。齐国使者接收了
管夷吾回到齐国。快到齐国的时候,
齐桓公斋戒三天沐浴三天。齐桓公亲自到郊外迎接管夷吾,和他坐在一个车上并询问他(治理国家的方法)。于是任命他为宰相。注释说:三衅,用香料涂抹全身叫做“衅”。
孔子说:“管仲做齐桓公的宰相,在诸侯国中称霸,一度匡定天下,百姓至 今仍然享受他带来的好处。”
这是孔子回答
子贡问管仲为什么没被处死的问题时说的。大概
召忽的死,是为了操守贞节;管仲不死,是为了建立功勋。齐桓公是兄长,应当立他为王。公子纠,是弟弟,应该辅佐哥哥不应该争夺王位。
管仲(约前723或前716—前645):姬姓,管氏,名
夷吾,谥曰“敬仲”,
华夏族,春秋时期
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人,史称管子。春秋时期法家人物。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周穆王的后代,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
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
齐僖公三十三年(前698年),开始辅佐公子纠。齐桓公元年(前685年),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
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管仲治理齐国,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
尊王攘夷,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被尊称为“
仲父”。管仲的言论见于《
国语·齐语》。
管仲为
齐桓公称霸立下汗马功劳,但后人同样称赞
鲍叔牙的伯乐之举,以及齐桓公不计前嫌的豁达与大度。“管仲相齐”和同时期典故“管鲍之交”的一样都流传千古,通过鲍叔知贤、荐贤和让贤的故事,刻意探索和说明了如何对待贤才的问题。管仲其人,经商多分财利,谋事反而更糟,作官被逐,打仗逃跑。鲍叔却不认为他贪、愚、不肖、怯和无耻。反而从囚禁中把他解放出来,并推荐给桓公,使之
有机会一展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