箣竹属
禾本科下的属
箣竹属(Bambusa)地下茎合轴,秆丛生,节间圆筒形,每节有多数分枝,小枝在某些种类可硬化成刺。箨叶直立,基部与箨鞘的顶端等宽,箨耳显著。约100余种。我国约60多种。
主要特征
乔木状、少灌木状竹类。地下茎合轴型。丛生,梢部通直;节间圆筒形,秆壁常较厚;箨环隆起;秆环较平。秆每节分枝数枚至多枚,具明显粗壮主枝,秆下部分枝节上所生的小枝可短缩为硬刺或软刺,但也有无刺者。鞘革质或软骨质,早落或迟落;箨耳宽大,少不明显;箨舌或高或低;箨片宽大,直立,在秆箨上宿存或脱落。叶枝通常具数叶;叶片小型,纸质,小横脉不明显。花序为续次发生;假小穗单生或数枚至多枚簇生于花枝各节;小穗含2至多朵小花,顶端1或2朵小花不孕,或小穗上下两端的小花均为不完全花,基部有1至数枚具芽苞片;小穗轴有关节,成熟后易折断;颖片1~3,有时缺失;外具多脉,各孕性小花的外稃几近等长;内稃近等长于外稃,背部具2脊;鳞被2或3,边缘常生纤毛;雄蕊6,花丝分离;子房具柄,顶端被毛,花柱或长或短,柱头3,稀1或2,羽毛状。颖果常呈圆柱形,顶部被毛,具腹沟。笋期在夏秋两季。
地理分布
100余种,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大洋洲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连同引种在内已知69种、13变种、15变型及3杂交种,主产华东、华南和西南。
主要品种
吊罗坭竹
拉丁名:Bambusa diao]uoshanensis Chia et H.L.Fung
形态特征:秆高约10米,直径4~5厘米,幼时被疏或密的棕色贴生小刺毛,下部各节的节下环生一圈淡棕色小刺毛和白蜡粉,仅基部第1节至第3节的节内被灰白色绢毛。分枝常于秆基部第1节开始分出,下部分枝上的小枝有时短缩为软刺。
箨鞘的先端呈不对称的宽弧形拱凸,背面贴生暗褐色刺毛;箨叶基部作圆形收窄,且其宽度约为箨鞘先端的8/9;箨耳极不等大,大的一枚约大3倍,宽约5毫米,小的1枚常为箨叶基部所掩盖或相挤;箨舌高约3毫米。叶片一般长7.5~16厘米,宽1.3~1.8厘米,背面密生短柔毛。
分布:产于我国海南省,广东省广州市有引种栽培。
小簕竹
拉丁名:Barnbusa flexuosa Munro
形态特征:秆高6~7米,直径3.5~6厘米,尾梢略下弯,下部稍呈“之”字形曲折。秆壁厚,节间长20~30厘米,幼时疏生棕色贴生刺毛,节下环生一圈棕色绢毛。分枝很低,下部各节分枝单一,呈“之”字形曲折,其上小枝短缩为硬刺,且交织成刺丛。秆箨迟落;箨鞘背面疏生黑色贴生短刺毛,先端呈宽弧形下凹;箨耳细小或呈狭线形;箨舌高4~5毫米箨叶直立或外展,基部宽约为箨鞘先端的1/2。叶片无毛且较窄,长7~11厘米,宽仅1.2~1.6厘米。农村地区常利用其秆下部刺丛的防护作用种植作绿篱。
分布:我国广东省南部、海南省及香港特别行政区。
大耳坭竹
拉丁名:Bambusa macrotis Chia et H.L.Ftmg
形态特征:秆高6~7米,直径约6厘米,基部各节的节内环生一圈灰白色绢毛,节间无毛,分枝在箨鞘的先端呈不对称的宽弧形拱凸,背面无毛;箨耳不等大,强烈皱缩,大的1枚约为小f针形,长约3厘米,宽约1.5厘米,小的1枚呈椭圆形,长约2厘米,宽约1厘米;箨舌高约6j度约为箨鞘顶部宽的1/2。分枝多枚,叶片线状披针形,较小,一般长5~10厘米,宽7~9毫米中脉甚细弱。
分布:我国广东省清远县大塑北江岸边。
马岭竹
拉丁名:Bambusa malingensis McClure
形态特征:秆高8~10厘米,直径4~6厘米。尾梢稍下弯,下部有时略呈“之”字形曲折,节间长25~30厘米,秆壁厚,无毛。基部第1节上环生灰白色绢毛。分枝常从秆基开始,中部以上节常具分枝3枚至多枚,主枝稍粗长,下部分枝上的小枝常退化为硬刺或软刺。箨早落,箨鞘背面无毛,先端斜截形;箨耳长圆形不等大,大耳稍外延,宽约0.5厘米,比小耳约大1倍;箨舌高3~4毫米,边缘齿裂并被短纤毛;箨叶直立,三角形至狭三角形,其基部宽度约为箨鞘先端宽的2/3,叶片狭披针形,长7~14厘米,宽1~1.5厘米,背面疏生柔毛或无毛。
竹材坚实,可用于做棚架支柱及农具等。
分布:原产我国海南省崖县等地,广东省广州市、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有引种栽培。
锦竹
拉丁名:Bambusa subaequalis H.L.Fung et C.Y.Sia
形态特征:秆高8~12米,直径4~6厘米,幼时被白粉,下部挺直,秆壁厚8~10毫米,节间长40~50厘米,节和节间均无毛。分枝常于秆基部第1节即开始分出,下部分枝上的小枝常短缩为软刺。
箨鞘的先端呈稍不对称的宽三角形或近宽弧形拱凸,背面无毛,外侧边缘处常具1~2条淡黄绿色纵条纹;箨叶基部的两侧边缘被纤毛且外延而成不明显的两枚箨耳,其宽度约与箨鞘先端相等,内面脉间被极密的暗褐色刺毛。叶片线形,一般长9~16厘米,宽1~1.3厘米,背面被柔毛。叶柄长仅1~1.5毫米。
分布:广东省广州中山大学,四川省成都市望江楼公园、邛崃县。
霞山坭竹
拉丁名:Bambusa xiashanensis Chia et H.L.Funa
形态特征:秆高12~13米,直径4.5~5.5厘米,顶部略弯,下部稍呈“之”字形曲折。基部第1~4节的节内和节下各环生一圈灰白色绢毛。分枝常于秆基部第1~2节分出,下部分枝上的小枝有时短缩为软刺。
箨鞘先端呈不对称宽弧形拱凸,背面仅于近基部的中央部分被暗褐色贴生刺毛箨叶基部宽度约为箨鞘先端的2/3;箨耳不等大,大的1枚约为小的1枚的1.5倍,宽椭圆形,斜举,宽约1.5厘米;箨舌高7毫米。
分布:我国广东省湛江市霞山。
缅甸竹
拉丁名:Bambusa burmanica Gamble
形态特征:秆高8~15米,直径7~12厘米,节间长35~45(60)厘米,梢头微弯曲,幼时被白粉,秆环稍隆起。秆箨早落,革质,长约为节间的1/2;箨鞘较短宽,鞘口呈圆三角状隆起,背面被黑色刺毛;箨耳显著,条形至半圆形,宽3~5厘米,高1.5~2厘米,边缘具长达10毫米的弯曲缱毛;箨舌高1~2毫米,边缘细齿裂;箨叶直立,宽卵状三角形,上部稍急尖,基部圆形收缩,内面贴生向上的棕色小刺毛,基部边缘常具少量短纤毛。分枝低,三主枝显著,叶片披针形,长12~24厘米,宽1.8~3厘米,背面被白色短绒毛。
主要用途:秆可用于建房、围篱,也可破篾用于编织。
分布:我国云南省盈江、陇川、西双版纳、瑞丽等地。印度、缅甸等国有分布。
藤枝竹
拉丁名:Bambusa lenta Chia
形态特征:秆高5-10米,直径4-4.5厘米,秆壁较薄,尾稍略下弯,基部多少呈“之”字形曲折,节间空管状,长生暗棕色刺毛;节不隆起,分枝簇生,常自秆的第8~10节上开始分出。分在近内侧一边或有时在近两侧边缘疏被暗棕色贴生刺毛,内面光亮,先端呈等,斜升,边缘被波曲状细刚毛,大的一枚近长圆形,长8毫米,宽6毫米,一枚近椭圆形,其大小约为大的1/3~1/4,并常为箨叶基部作部分掩盖;箨!流苏状毛;箨叶直立,稍呈不对称的三角形至狭三角形,背面无毛,内面粗阵鞘顶端宽的3/4。叶鞘无毛,条纹隆起,背具中脊;叶耳狭卵形至镰刀形,叶片线形,长9~17厘米,宽1.2~2厘米,上面无毛,背面密生短柔毛,先形。
经济价值:白编织竹篱的优良竹材,编织的竹席,篾薄而柔软,品质优良,为闽南著名地方特产。
分布中国福建省福州、南靖、南安、龙海等地。
黄竹仔
拉丁名:Barnbusa mutabilis McClure
形态特征:本种与青皮竹在秆环和丛态上基本相似。秆高5~7米,直径2~3.5厘米,尾稍近直立。秆壁薄,节间长40~48厘米,幼时薄被白粉,节下白粉环明显。基部第1和第2节常被一圈灰白色绢毛。分枝粗,近相等。箨早落,箨鞘背面光滑无毛,幼时背面薄被白蜡粉,有时具紫色条斑,先端呈宽弧形隆起;箨耳近相等,长圆形,边缘具细波曲状刚毛;箨舌矮,高仅2毫米;箨叶直立,卵状三角形,基部近心形。叶片狭披针形,长8.5~15厘米,宽1.1~1.6厘米,背面密生长柔毛,叶鞘密生短硬毛。
经济价值:秆材劈篾后可用于编织。
分布:我国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区、崖县等地。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少部分地区有引种。
大薄竹
拉丁名:Bambusa pallida Munro
形态特征:秆高6~10米,直径6~8厘米,节间长30~57厘米,秆壁较薄,基部各节具气生根,幼秆被白粉。秆箨绿色,被白粉,无毛或贴生极少量棕色刺毛,短于节间,鞘口截平;箨耳小,肾形至半圆形,近等大,宽约1厘米,高约0.5厘米,边缘具曲继毛,长达10毫米;箨舌高约15毫米,近全缘;箨叶直立,三角形,长常大于宽,基部稍收缩,宽达鞘IZl宽的4/5以上,两面无毛或内面贴生少量小刺毛。分枝较高,枝条多,细而短,上部三主枝稍明显,小枝具叶7~9枚。叶片狭披针形,长12~23厘米,宽1.3~2.2厘米,背面密被银灰色短绒毛;叶耳显著,具缒毛;叶舌极低。
经济价值:秆通直,壁薄节平,为较好的篾用竹,笋可供食用。
分布:我国云南省东南部盈江等地。缅甸、泰国、印度、孟加拉国等国亦有分布。
天鹅绒竹
拉丁名:Bambusa chungii vat.velutina Yi et J.Y.Shi
形态特征:与原变种的区别在于幼秆下部节间除节内、节下一环带外,均密被紫黑色至棕黑色厚层短绒毛和小刺毛,秆中部以上节间其毛变为稀疏黄褐色或淡黄色小刺毛,毛脱落后留有疣基而显著粗糙。笋期6月。具极高的观赏价值,为珍稀观赏竹品种。竹材篾性好,可劈篾用于编织竹工艺品,也可用作造纸原料
分布:自然分布仅限于我国福建省华安县新圩镇绵治村,福建省华安竹类植物园有引种栽培。
桂单竹
拉丁名:Barnbusa guangxiensis Chiaet H.L.Fung
别名:单竹、吊竹。
形态特征:秆高3米,节间具早落的针尖状毛,脱落后密具乳头状突起,节下具白粉,节环密被向前的糙硬毛,箨环不隆起。箨鞘顶端松弛,截平或微凹,纸质,背面贴生稀疏的疣基毛,边缘无毛;箨耳稍向外延伸,略粗糙,刚毛稍长,波曲状,较纤细,脆而易落;箨舌极短,宽与箨鞘近相等,先端具细纤毛;箨叶反转,早落,披针形,基部强度收缩,两面无毛。枝条簇生。
经济价值:秆可劈篾用于编织。
分布: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特产。
疏花单竹
拉丁名:Bambusa remotiflora Kuntze
形态特征:秆高6~12米,直径3~7厘米,顶端稍弯曲,壁厚6~9毫米,节间长30~40厘米,深绿色,幼时贴生褐色柔毛,组成条纹状,毛脱落后变平滑。秆环平,箨环凸起,常留有箨鞘基部残余物,初时近秆基部数节于秆环处及箨环下方,各被一圈黄白色毯毛状毛环。箨鞘厚革质,顶端截平形或微凹陷,背面贴生向上的黑色针状毛;箨耳矮,窄长圆形,边缘毛淡黄色或苍白色,曲折,基部粗糙;箨舌高2~3毫米,中部拱曲呈“山”字形,边缘具6~14毫米的粗糙流苏状毛;箨叶反折,卵状披针形至披针形,背面无毛,腹面被短刺毛。每小枝具叶8~16枚,叶片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9~20厘米,宽1~3厘米,两面均无毛。
经济价值:竹秆可做棚架、农具柄,并可劈篾制成禾夹、猪笼等粗大竹器。
分布:我国广东、广西、海南等省、自治区。越南亦有分布。
龙丹竹
拉丁名:Bambusa rongchengensis(Yi et C.Y.Sia)D.Z.Li
形态特征:秆高14~17米,直径6~12厘米,梢端微弯。节间一般长28~30厘米,最长达36厘米,基部节间长10~15厘米,幼时有白粉。秆壁厚1.5~3.2厘米,髓呈锯屑状。秆环平,无毛。基部数节上常有气生根,箨环初时密生黄褐色小刺毛,有箨鞘基部之残留物,箨环下常有较密的宽约3毫米之黄褐色小刺毛。节内0.8~1.6厘米,无毛。秆芽肥大,扁桃形,先端有尖头,位于秆的下部者其上端常不贴秆,黄褐色带紫色,边缘有灰黄色纤毛。常于第15~18节开始分枝,每节有枝条(1)5~12枚,其中常有1(3)枚粗壮主枝,长达5~6米,多达30节,节间长达30厘米,直径达2厘米,直立或斜展。
箨鞘早落,长三角形,新鲜时为棕黄色,常具梭形紫斑,后变为灰黄色,革质,长于节间,长26~46厘米,基部宽40~54厘米,顶部宽7~12厘米,无毛或下部中央有棕色贴生刺毛,边缘无纤毛;箨耳由箨叶基部延伸而成,边缘密生灰黄色5~12毫米长的曲波状继毛;箨舌截平形或拱形,紫褐色,高5~10毫米,具较密的不整齐的长为1~5毫米的宽流苏状毛;箨叶在秆的下部者直立,上部者外翻,三角形,基部作圆形收缩,长6~12厘米,宽5.7~8厘米,背面具稀疏棕色短刺毛,腹面密生棕色小刺毛,边缘有小锯齿。
小枝具叶(2)4~11(15)枚,叶片披针形,纸质,长(3)8~17(29)厘米,宽(1.2)1.9~3.1(5.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近截平形,下面有时具微毛,次脉5~7(11)对,小横脉不清晰,边缘一侧小锯齿较密,另一侧较稀疏;叶鞘上部有灰色微毛或灰黄色柔毛,边缘无纤毛;叶耳缺,鞘口两肩无继毛或初时有3~5枚长1~5毫米淡黄绿色微弯的当蓥毛;叶舌微下凹,淡黄绿色,高2~5毫米,先端全缘;叶柄长1~2毫米,无毛。
分布:我国四川省邛崃市,成都市望江楼公园有引种栽培。
主要价值
景观价值
枝叶浓密翠绿,竹姿刚劲优美,适宜庭园观赏。
经济价值
竹秆可做棚架、农具柄,并可劈篾制成禾夹、猪笼等粗大竹器或劈篾用于编织。
生态习性
喜温暖,耐水湿。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2 12:10
目录
概述
主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