箫声
1926年徐悲鸿创作的人物油画
《箫声》,是徐悲鸿创作于1926年的一副人物油画,《箫声》是中国意境之美与西方油画形式的一次成功的结合,也是徐悲鸿对意境美的表达过程中在画种和表达形式上的一次成功突破。
作品欣赏
画中体现出徐悲鸿在早期就有意识地探索油画的中国特色。其构图、色彩、笔法乃至思想、情感和笔墨情趣上都具有浓郁的东方绘画精神,尤其是构图极具想象力和大胆的革新精神,饱含东方艺术精神和智慧,对画中人物进行了大胆的切割和截取,其重心严重地偏离画面中心,既从视觉上又从心理上造成了一种极不平衡的强烈动势和压迫感,很好地服务于画面整体思想和情感的主题要求。背景中的一株也被截取的树木被巧妙地放置于画面右上侧,使画面重新获得了平衡,处在画面中心的长箫极具动感,起到了对画面人物和树木构图上的联系作用,是构图上的点睛之笔。《箫声》是中国意境之美与西方油画形式的一次成功的结合,也是徐悲鸿对意境美的表达过程中在画种和表达形式上的一次成功突破。
创作背景
画面右下侧有题字“悲鸿,丙寅冬”。画家自认为:“是岁丙寅,吾作最多,且时有精诣。”1925年秋徐悲鸿自法国经新加坡返国,发现中国之油画受法国画商宣传影响“浑沌殆不可救”,于是于1926年春末又复去法国巴黎,夏天曾到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同年10月返法,故《箫声》当完成于法国。画一中国青年女子侧身而坐吹箫。箫为中国传统管乐器,竹制单管直吹,发音清幽。女子吹箫时的神情似若有所思,背景为幽静田园景象,老树身影与飞翔的白鹤隐约可见。从画面上,似乎可以听到那传达人物情思的清幽悦耳的箫声。
作者简介
徐悲鸿,现代绘画大师,美术教育家。江苏宜兴人。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1917年留学日本学习美术,不久回国,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1919年赴法国留学,学习油画、素描,并游历西欧诸国,观摹、研究美术作品。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今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等职。
在绘画上,徐悲鸿主张现实主义美术,强调写实,提倡师法造化。他长于素描、油画、中国画。其素描多作人物、肖像,造型精练、准确,注重线与面的结合;油画长于人物、风景,作品体现了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中国画则融西方艺术手法于中国传统艺术之中,别具一格。他长期从事美术教育,教学上主张严格的基本功训练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思想,培养了一大批美术人材。(油画17)《箫声》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一级品。
参考资料
《箫声》.名画欣赏.
画家徐悲鸿.中国美术协会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30 11:39
目录
概述
作品欣赏
创作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