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篝火节”是鄂伦春族
唯一的
传统节日。经鄂伦春自治旗人大常委会
批准,每年公历6月18日为鄂伦春民族篝火节。
节日简介
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篝火节。这一天,鄂伦春人都要点燃篝火,欢歌舞蹈,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
人与火
原始狩猎时代,火对于鄂伦春族人来说,是狩猎者生存的一个重要条件。火不但可以煮食取暖,还可以抵御野兽。因此,古代鄂伦春人非常敬仰和信奉火和火神。
他们将一种长在桦树杆上的菌类作为保存火种的工具。这种菌类形状像蘑菇,干后里面呈粉末状,纤维结构密、硬,体积小,雨水不易渗透,是一种理想的存火材料。每当行猎或移动时,狩猎者就从火坑里拣出一块红火炭,然后放在菌类植物中用皮条绳绑好,把它插在一根木棍上带在后腰间。
狩猎者到了新营地,在搭好的仙人柱(鄂伦春语意为“木杆房屋”,汉语称撮罗子,是
鄂伦春族游猎时期居住的房屋)里将火种埋入火坑,并举行简单的祭火仪式后,才可以加柴煮食。
正式成立
鄂伦春族的节庆很少。鄂伦春族的春节是送旧迎新庆祝狩猎丰收的日子,在除夕夜,他们户户都在门前燃起篝火,祭祀跪拜,祈盼火神保佑人畜平安,恩赐更多的猎物。
新中国成立后,鄂伦春人结束了原始生活,但对火的感情没有减弱,并热切希望有一个以篝火为主要形式的民族节日。经
鄂伦春自治旗人大常委会批准,每年公历6月18日为鄂伦春民族篝火节。
在鄂伦春自治旗,篝火节已经成为加强民族团结、增强鄂伦春民族凝聚力、展现新时代
鄂伦春族风采的盛会。
为提升篝火节的品位,弘扬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进一步振奋民族精神,提升鄂伦春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独具特色的鄂伦春民族文化世代相传,实现文化与经济发展互动,促进社会全面进步。2006年,经自治旗四大班子
联席会议研究决定建设一个集传承鄂伦春民族历史文化、
爱国主义教育、节日庆祝、旅游休闲为一体的永久性篝火节广场。2007年7月,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布赫同志视察
鄂伦春自治旗时,为“库图尔其篝火节场地”题词,“库图尔其”鄂伦春语为“有福气的地方、吉祥宝地”之意。 为继承和发扬鄂伦春优秀的民族文化,使其以独特的风姿,永存祖国浩瀚的文化史册,1995年,鄂伦春
民族研究会篝火节广场
该广场占地15.36万平方米,场地内建有5座鄂伦春民族“仙人柱”式浮雕墙及9个雕有蛇神、风神、鹰神等图案的
图腾柱。从空中鸟瞰全场,恰似一个民族工艺品———
桦树皮盒盖的形状。夜晚,在灯光渲染下,整个场地恰似七色彩虹托起的一团篝火。由于独特的创意和巧妙的构思,使整个广场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鄂伦春民族的发展历程、
原始宗教信仰及桦皮文化和
狩猎文化,使其成为
鄂伦春自治旗标志性建筑。场地西南侧还建有一座为纪念
鄂伦春族与
东北抗日联军团结抗战、共御外寇的“
团结抗战胜利纪念碑”;广场南侧还有48座富有民族特色的“仙人柱”式建筑,供参加节庆人们休息之用。
篝火节活动
节日内容
大兴安岭的6月,已是春暖花开的季节。1991年,自治旗在风光秀丽的嘎仙洞前,人们举行了盛大的
鄂伦春族首届篝火节晚会。熊熊篝火照亮了茫茫林海,划破了四周的沉寂,各民族兄弟2000余人与鄂伦春族同胞手拉手,围在篝火旁,欢快地跳着民族团结舞,欢度首届篝火节。
一年一度的篝火节,成为鄂伦春族唯一的
民族传统节日。 这一天,鄂伦春族不论男女老少,都要穿上节日盛装,精心打扮,来到依山傍水的篝火广场。
篝火节活动分为开幕式、传统体育比赛、篝火娱乐晚会三部分。体育比赛竞争激烈,有赛马、射击射箭、摔跤、拉钩扳腕、颈力绳赛、划桦皮船赛、采集等。
开幕式
传统体育比赛
接下来,每个流域还将推选能歌善舞、心智矫健的族人参加篝火节的对歌会、故事会和体育竞技比赛。所有的比赛,气氛都特别的活跃,极富有观赏性。在比赛期间,
鄂伦春自治旗乌兰牧骑还表演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艺节目。
在篝火节的会场,各流域的鄂伦春妇女还会拿出精美的狍皮和桦树皮手工艺品,像赶集一样,向客人和族人展示自己精湛的手艺。整个活动场面庄严而又祥和,一直持续到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