篱根lí gēn是汉语词汇,意思是竹篱近地处。出自《宋中遇陈二》。
解释
古义:竹篱近地处。古时,村民喜欢在房子前围一个小院,用料是竹子。青铜时代炼出砍刀之后,村民都知道,竹子不仅比树木长得快,还多。所以,用竹子围起来当院子。后期,发现木头更耐用,但木头长得慢。用木头当篱的,多数为有数人。
竹子交错插在地上就成了篱。但新鲜的竹子插进地久了就长出根。就叫篱根。(人本能东西往边放)
今义:墙。墙脚叫篱脚。外墙叫篱根脚
出处
唐·
高适《宋中遇陈二》诗:“篱根长花草,井上生莓苔。”
唐·
皮日休《
秋晚留题鲁望郊居》诗:“檐上落鬭雀,篱根生晚潮。”
清·汤潜《雁宕载菊寄谢明王子》诗:“日日篱根下,
闲吟兴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