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簧(拼音:huáng)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西周金文,古字形从竹,黄声。“簧”本义指古代装在管乐器笙中借以发声的竹制薄片,引申泛指乐器里用铜或其他材料制成,借以发声的薄片,又引申指装在器物里的弹性机件。
文字源流
形声字。“簧”字以“”为形旁,表示与竹制品有关;下部“黄”作声旁,表示读音与此接近。“簧”本义是笙、竽等乐器中借以发声的薄片,是这类吹奏乐器的音源。
笙、竽之为乐器,能发出悦耳的声音,完全取决于“簧”的植入。簧字从竹,最初当是以竹为材料制成。随州曾侯乙墓出土较为完整的笙簧十件,竹质,分簧舌、簧框两部分,框呈长方形,其底端与舌根相连,舌根与框之上端及两边有缝隙,吹奏时气流冲出簧舌,使之振动而发出声音。后来也有使用铜、铁等金属材料制成的。《释名·释乐器》:“簧,横也,于管头横施于中也,以竹铁作,于口横鼓之,亦是也。”《正字通·竹部》也说:“簧,笙竽管中金叶也。”
“簧”之于笙竽中,犹舌之在人口中。正如簧能帮助发声一般,舌头能帮助人言语,它是人能说会道的关键,故“簧”可用以比喻人的舌头,形容能说会道。如《诗经·小雅·巧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假话、谎言,一般为巧舌者所为,“簧”由指“能说会道”进而指骗人的假话。如唐代李白《雪谗诗赠友人》:“坦荡君子,无悦簧言。”
某些装于器物中的弹性机件,其形状及性能均颇似簧,故亦称之为簧,如:锁簧、弹簧。《水浒传》第四十九回:“敢是锁簧锈了,因此开不得。”
古时妇女所佩戴的称为“步摇”的首饰,亦称“簧”,大概是因为其摇摆犹如有弹性的“簧”。《急就篇》卷三:“冠帧簪簧结发纽。”颜师古注:“簧,即步摇也。”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五】【竹部】户光切(huáng)
笙中簧也。从竹,黄聲。古者女媧作簧。
说文解字注
“笙中簧也”注:《小雅》:“吹笙鼓簧。”傳曰:“簧,笙簧也。吹笙則簧鼓矣。”按,經有單言簧者,謂笙也。《王風》:“左執簧。”傳曰:“簧,笙也”是也。
“从竹,黄聲” 注:户光切,十部。
“古者女媧作簧” 注:蓋出《世本·作篇》。《明堂位》曰:“女媧之笙簧。”按,笙與簧同器,不嫌二人作者,簧之用廣,或先作簧而後施於笙竽,未可知也。
康熙字典
【未集上】【竹部】 簧;部外笔画:12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並胡光切,音黄。《説文》:笙中簧也。古者女媧作簧。《釋名》:簧,橫也。於管頭橫施于中也,以竹鐵作于口,横鼓之也。《詩·王風》:君子陽陽,左執簧。疏:簧者,笙管之中金薄鑠也。《禮·明堂位》:女媧之笙簧。《月令》:仲夏之月,命樂師調竽笙竾簧。
又以言惑人謂之簧鼓。《詩·小雅》:巧言如簧。疏:如笙中之簧,聲相應和。《蔡邕賦》:思在口而爲簧。
又步搖也。《急就篇》:冠幘籫簧結髮紐。師古註:簧,即步搖也。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窄、扁,“黄”宽、大。“⺮”,居上居中。“黄”,“龷”居上半格;两竖笔分列竖中线左右;末笔横长,在横中线。“由”,居下半格;㇕(横折)的横段在横中线下侧;中间竖笔在竖中线;“八”上合下开,底部持平。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上中古音
(参考资料:汉典)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
参考资料
.汉典.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3 20:23
目录
概述
文字源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