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24武装直升机(俄文:Миль Ми-24,英语:Mil Mi-24,北约代号:Hind,译文:雌鹿/母鹿),是苏联一型双发单旋翼中型多用途
武装直升机,是苏联的第一种专用武装直升机。
发展沿革
研制背景
20世纪60年代中,在首战即决战的闪电战思想指导下,苏军实行全面机械化,BMP-1作为世界上第一种伴随坦克作战的步兵战车开始列装,将机械化步兵的火力、机动和防护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运兵直升机也在苏军中大量列装。苏联设计师米哈伊尔·米尔在1966年就意识到,苏军将需要“飞行的步兵战车”,用来快速输送突击分队,为离机的步兵提供强大的近距离火力支援,步兵将借助飞行载具而有更高的战场机动性。
1966年,米尔这种概念的第一种体现是米里设计局首席设计师在空军工厂部门的329实验机,最初的V-24直升机是由其他专案改进而来,V-22则从未起飞过。V-24的布局和结构很类似美军的UH-1直升机,并列双座的座舱为飞行员提供良好的视界,尤其是中间的乘员舱部份,宽大的机舱可以让八名兵员背对背乘坐,两侧各有两个大舱门,但不是直升机上常用的滑门,而是上下分别开启,上半部有可供步枪向外射击的开孔,向外向上打开;下半部为整体的防弹舱门,为机舱提供防护,而且像登陆舰艏门一样,向两侧放下后,可以作步兵快速登机、离机的跳板。机舱顶部两侧的短翼下有武器挂架,可以挂载火箭和反坦克导弹,并有一门双管航炮在起落架前。米尔的设想在军方引起激烈争论,以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元帅为首的实权在握的元老派坚决反对这种武器,好在国防部第一副部长格列奇科大力支持这一新生事物。
建造沿革
1967年3月29日,最终专家组的意见是上马,V-24因此得到了“准生证”。米尔的团队迅速提出两种基本设计,一个是7 .5 吨级的单发重型直升机,另一种是10.5吨级的双发重型直升机,米尔设计局的试制工厂还制作了3种基本机身和5种座舱,供军方评估之用。最后,军方选取了双发方案,主要看重双发的可靠性和抗战损性,但要求把固定式颌下航炮改为动力旋转的颌下机枪,并指定正在开发的 9M114(北约代号 AT-6)反坦克导弹作为主要反坦克武器。火控系统也要求包括增稳的瞄准具和激光测距仪,以及昼夜瞄准系统和自卫电子战系统。
1968年,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批准米-24的研制,1968年5月6日指令颁布正式开发双引擎版构型,1968年8月进入细节设计(计划代号Yellow 24)全比例样品机于1969年2月完成提交。
1969年9月15日,米-24的原型进度大大提前于计划,并进行了首飞,四天后第一次自由飞行,第二批十架的试验机接着被生产出来。
1970年,米尔去世,米-24的设计由马拉特.尼古拉耶维奇.蒂叙琴科接任,具体设计由V.A.库兹涅佐夫负责。1970年6月,米-24开始18个月的连续测试,改良重点在结构强度和金属疲劳、减震问题。
米-24的试飞结果表明,基本设计是符合要求的,但是在飞行中容易发生
荷兰滚,米尔设计局将原本平直的短翼加12度的下反来解决荷兰滚的问题。另一个问题是在强烈侧风中,尤其是在高原和炎热的条件下,尾桨的方向安定作用不够,可能打转转,严重的时候满舵也控制不住。提高尾桨的效用有几个途径,一是增大尾桨功率,二是增大尾桨尺寸,三是增加尾桨效率。米-8的主桨是顺时针旋转的,尾桨是右置推式顺转的,米-24的初始设计继承了这一特点,但在发现尾桨效率不足时,只能牺牲一点主浆升力效率,把尾桨搬到左置,尽管如此,米-24的方向安定性问题还是没有彻底解决。试飞还表明,米-24有良好的自旋着陆性能。试飞员曾在明斯克机场表演过以250-280千米/小时进场,然后关掉双发,在30-50米的空中转180度,然后安然着陆的特技。
米-24从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批准研制到首飞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从国防部批准预研也只有两年多的时间,即使从米尔开始构思,也只有三年多的时间。
服役历程
系列发展
20世纪70年代初,出于苏军早打快打的战略思想,米-24和当时很多飞机一样,是边研制边投产,试飞计划还没有完成时就已经进入现役。1972年,官方承认米-24纳入作战序列,除试飞和换型训练中心外,首批装备的部队包括远东军区、喀尔巴阡军区和驻德集团军群的空军部队(当时直升机仍隶属空军),最初的型号是米-24A。服役不久,米尔设计局就开始改进,旋即推出米-24B,但米-24B还没有投产,就让位于下一个更新的型号。
通过总结米-24A的使用经验,发现最初的串列双座座舱设计有严重缺陷,驾驶员在后左,射击员在前右,左右错开的目的是改善驾驶员的前方视界,但实战中射击员阻挡驾驶员向右前方的视界,而偏左的座位使右后方又成了死角。于是,米尔设计局对米-24作了一次大改,将前机身改变,后坐抬高,前起落架加长,在地面上停机时外型呈“昂首挺立”的姿态,改型的米-24为米-24V。
米-24V选用原定的9M114反坦克导弹,然而9M114的进度拖延,直到1972年才服役,米尔设计局只好用米-24V的机体和米-24B的武器系统,推出一个折中的米-24D(D是俄文中第五个字母,米-24的命名序列跳过了第四个字母G,引起了很多猜测,其中一个是G容易联想到臭狗屎/gavno)。
1976年,米-24V投产,1986年停产前,生产了1000多架,是米-24最主要的型号。米-24V 投产时,苏军已有400多架米-24A和D服役,此后,米-24D有一段时间和米-24V并行生产。米-24D的简易版出口型号为米-25,米-24V的相应型号则为米-35。除上述型号外,米-24共有7种型别,各种型别的机体构架,动力装置和传动系统都是一样的,只有武器、作战设备和尾桨位置有所不同据统计,位于苏联阿尔谢涅夫和罗斯托夫的两家直升机工厂已生产了2300多架各种型号的米-24,单价约为550万美元。
服役国家
米-24武装直升机多为独联体部队服役,各军区都编有直升机中队保加利亚、捷克和斯洛伐克、匈牙利和波兰也都拥有苏联提供的米-24。米-24还出口到阿富汗、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古巴、印度、伊拉克、利比亚、尼加拉瓜、越南、也门等国家。
米-24武装直升机参加了阿富汗战争。阿富汗政府军在1979年4月接收首批米-24A和米-25,用来对付阿富汗游击队。同年5月1架米-24被击落,首开“雌鹿”被击落的纪录。受制于阿富汗多山高温的环境,米-24不但无法表现其高速的优点,反而在起飞降落时十分危险。高速的转弯,也易使米-24失速坠落。驻扎在库因都兹的部队,头一年就因此损失了6架,在这场战争中,直升机乘员的伤亡率高居所有飞行员之冠。米-24在阿富汗承担了33%的“计划中”的攻击任务,但承担了75%的应招近距火力支援任务。米-24的主要武器是集束炸弹、高爆炸弹和火箭弹,游击队没有坦克,但反坦克导弹也被用于攻击高价值目标。
米-24武装直升机参加了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伊拉克空军以米-24A和米-25攻击伊朗的美制AH-1J武装直升机。在两伊战争中,曾经发生118场战斗机与直升机间的空战,56场直升机之间的空战。
米-24还随利比亚军队进攻乍得,协助叙利亚在黎巴嫩对付以色列坦克,参与非洲安哥拉内战,协助印度对付斯里兰卡的分离主义者,并成为尼加拉瓜政府军对抗游击队的工具。甚至在90年代中期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也能看到“雌鹿”的身影。
后续发展
2000年后,俄罗斯先后向巴西、印尼、委内瑞拉、捷克等国家出口了新型米-24、米-35武装直升机。
2004年1月,时任俄罗斯空军副总司令兼航空兵司令捷林中将表示,俄空军开始装备专门用于实施夜间作战行动的改进型米-24PN型武装运输直升机。空军已经装备了数架米-24PN型,已开始这些直升机的飞行人员培训。
2005年12月,以色列埃尔比特系统公司及其在罗马尼亚的子公司Simultec公司公布,已经完成了向美国国务院交付两套米24和米8直升机全任务/全移动模拟器的合同。
2006年1月,俄罗斯罗斯托夫(Rostevertol)直升机制造公司将3架米-35武装直升机运抵了捷克。2月,这3架直升机将交付给捷克陆军,从而完成双方的全部交易(最后一批为10架,已交付7架)。
2007年6月6,法国Sagem防务安全(Sagem Defense Securite)公司负责发展航空商务的经理宣布,法国Sagem公司与米里公司将对俄罗斯生产的攻击直升机米-24进行现代化改造。
2009年9月,乌克兰国防部开始对其所属的米-24直升机进行现代化改造,计划用TVZ-117VMA-SBM1V新型发动机替换TVZ- 117型发动机。与TVZ-117型发动机相比,新型TVZ-117VMA-SBM1V发动机具有一系列明显优势,特别是在高山和炎热条件下使用的优势,并具有很大的寿命指标优势。此前,TVZ-117VMA-SBM1V发动机作为米-24空降运输直升机的动力装置进行了国家试验,并大大提高了米-24的基本飞行技术性能和使用性能。
技术特点
设计特点
米-24武装直升机的基本结构和机械取自米-8,更具体一点取自海军型的米-14,发动机的功率得到加大。机身比较窄,以减小迎风阻力。机门仍保留概念设计时上下分别打开的设计,由机械助力开关,下半门内置台阶,方便登机、离机之用,但由每侧两门改为每侧一门,另一个门的位置开射击窗。机窗的“窗台”上设有供机载步兵步枪射击用的支点。加压的驾驶舱和运兵舱是一体的,具有核生化防护功能。飞行员座有装甲保护,驾驶舱侧面和发动机罩也有装甲保护。
米-24的总设计师蒂叙琴科访问阿富汗前线部队时,王牌飞行员卡里托诺夫少校为他表演了近乎垂直的爬升、快速侧滑和据说在理论上不可能的横滚。米里设计局很快根据阿富汗的实战经验作了一些及时的改进。发动机燃油控制系统作了调整,以适应炎热高原条件。发动机进气道增加了防沙尘的涡流分离装置,可以去除70-75%的沙土,将压缩机叶片的损耗减少2.5-3倍,涡轮过热保护的温度极限也被提高。
气动结构
机型
米-24武装直升机采用的是单旋翼带尾桨布局,座舱驾驶舱为纵列式布局,共用一个由平板防弹玻璃构成的座舱盖,重要部位装有防弹钢板。驾驶员坐在后舱,射手坐在前舱。驾驶员和射手的座椅均为装甲座椅。座舱盖是分开的,铰接式的,向右打开。后座椅比前座椅高,以改善驾驶员的视野,前后舱之间隔有防碎片屏蔽。
米-24机身上装有全金属悬臂短翼,平面为梯形。短翼为全金属悬臂短翼,平面为梯形,具有大约16°下反角和20°安装角。翼面为固定翼面。在巡航飞行时,短翼大约可卸载25%。尾部装置垂尾偏置3°,兼作尾斜梁,水平安定面可调;为进一步减小迎风阻力,还是第一个采用可收放起落架的直升机;着陆装置可收放前三点起落架,前起落架为双轮,主起落架为单轮,低压油-气减震支柱和低压轮胎,主起落架向后收在机身短舱后部;尾梁下面有管状的三角尾橇,其作用是在起飞和降落时保护尾桨。
机身
米-24延续了米-8宽大的机身,采用普通的全金属半硬壳短舱尾梁结构,地板以上的机身前部随任务不同而有所差异;有一个装8名步兵的运兵舱,设有8个可折叠座椅或4个长椅,这是米-24与AH-1为代表的西方武装直升机的重大差异,这一运兵舱使得米-24能先以自身火力压制地面敌军,然后迅速将步兵空投到特定区域,非常适合用于陆军部队协同空降作战;但这也使得米-24外形臃肿,比AH-1要硕大得多,飞行性能下降,被敌方命中的几率增大。主舱前面两侧各有一个舱门,水平分开成两部分,都是铰接的,可分别向上和向下打开,舱内备有加温和通风装置。
短翼
米-24的短翼不光便利挂载武器,也是采纳了米-6经验的结果。米-6的短翼在前飞时产生升力,为主旋翼卸载起到很大作用。米-24的短翼在前飞时,可以为主旋翼卸载19-25%。米-24原型的短翼和米-6一样,是水平的。在米-24上,安装尾桨的“垂尾”像一个直立的机翼,在前飞是产生侧向的“升力”,为尾桨卸载。
旋翼
米-24旋翼系统所有的动部件都是在
米-8直升机动部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为传统的全铰接旋翼。旋翼有5片玻璃钢桨叶,等弦长翼弦,翼型为NACA230,尾桨有3片铝合金桨叶,配有标准的刹车装置。在最新的改进型上,尾桨均改装在尾斜梁的左侧。旋翼大梁为钛合金大梁,外面敷以玻璃钢蒙皮,中间填以蜂窝结构夹芯;旋翼桨毂为锻造后机械加工的钢制桨毂;桨叶大梁充有增压氮气,用以检查裂纹;每片桨叶都装有液压摆振阻尼器,平衡调整片和前缘防冰装置。
米-24和米-8/14相比,主旋翼直径减小,转速加快,这样在不减小升力的情况下减小迎风阻力,提高速度。同时,较小的“翼盘”使等效翼载较小,有利于低空抗阵风性能。但是这样一来,机动性有所损失,尤其在连续机动时容易掉高度。米-24采用5桨旋翼,这在同时代的直升机中是罕见的。桨叶数越多,在同样旋翼直径和转速下的升力就越大,或者同样升力下转速可以较低,有利于降低振动和噪音。相比之下,美国的UH-1“休伊”和AH-1“眼镜蛇”是双桨,AH-64“阿帕奇”是四桨,后来研制的RAH-66“科曼奇”才是5桨。
动力系统
米-24武装直升机动力装置为两台单台最大功率为1640千瓦TV3-117涡轮轴发动机,并排安装在座舱上面。发动机功率借助输出轴、经并车减速器传递到旋翼轴上。发动机装有8毫米厚的淬火防护钢板,主油箱位于机舱后面的机身内,软油箱位于机舱底部。机舱中的1000千克辅助油箱可使直升机的内部燃油量增加到1500千克。也可带4个外挂油箱代替辅助油箱,每个外挂油箱容量为500升。4个外挂油箱装在旋翼下的两个内部支架上。为了防止吸入外来物和空气中的灰尘,可选用转向器和分离器,辅助动力装置横向装在旋翼桨毂整流罩尾部。米-24在设计时考虑外场使用条件相当周到,发动机盖翻开,地勤可以站在上面,大大方便维修。
米-24的双发动机和双重的系统设计使其中弹后仍能安然返回基地,即使主齿轮箱油压降至零,直升机仍可再飞行15至20分钟,这足以脱离战场。米-24虽然有双套操纵系统,但射击员的备份操纵系统十分简陋,战斗中万一驾驶员负伤,射击员要么有超人的飞行技术,要么运气好得昏过去,否则要安全地把飞机飞回去再降落下来难上加难,备份操纵系统有和没有实在差不多。
武器系统
米-24武装直升机短翼上和机身短板下有4-6个外挂架,载弹量为2860千克,机头下方装有一挺俯仰角和方位角变化范围增加了的12.7毫米四管“加特林”机枪,之后改型换上GSH-23-1机炮、GSH-30-2机炮。
米-24短翼翼尖武器挂架可挂4枚9M17M(AT-2)“蝇拍”反坦克导弹,AA-8“蚜虫”,AA-11“射手”或空对空导弹,试验结果表明,如果敌机装备红外对抗措施,地表温度又比较高时,直升机空战中导弹的有效截获距离不超过600米,所以更重的“正规”空对空导弹没有必要,最后选定9M30“针”导弹为主要空对空导弹。;
米-24短翼翼下武器挂架可携带UB/V-16型、UB/V-32型或S-5型57火箭发射器,每个火箭发射器可装32枚S-24型火箭弹;米-24在全负载下可以携带10枚100千克炸弹,虽然无法精确轰炸目标,但对区域性目标却非常有效;米-24也可携带大型炸弹,包括4枚250千克炸弹或2枚500千克炸弹以及其它武器,此外还可携带外挂燃料箱,加上运兵舱,米-24堪称“空中BMP-1”。
航电系统
米-24武装直升机按照西方的标准,其火控系统也比较粗糙,很长时间内,米-24只有昼间攻击能力。米-24武装直升机的航电设备装备有甚高频和特高频无线电台、自动驾驶仪、雷达高度表、盲目飞行仪表设备、弹道计算机,以及有地图显示器的无线电罗盘。安全系统包括3台发电机的双套电气系统和增稳系统。旋翼桨叶和尾桨桨叶均装有电加热防冰系统。
作战运用
米-24武装直升机经过长期训练和使用,使用战术发生很大变化。不仅可以当作有效的反坦克武器,还可以作为高速贴地飞行的坦克和用作空战中消灭对方直升机的有效手段,还能担负为米-8和米-17机群护航的任务。在战斗任务中,如果携带有火箭弹吊舱和炸弹,米-24飞行员会先发射火箭再以机枪扫射,为后座的武器操作员提供充裕时间瞄准和投弹。
米-24部分以重型火箭弹从2千米外发射对付防空武器,不过这类重型火箭弹并未广泛使用,因为只有经验丰富的飞行员才会用它。这是因为火箭弹飞出去时产生的尾焰浓烟会包住机身,导致发动机吸入废气而停车。
米-24还常用于空中巡逻,机上通常携带2具火箭吊舱、2枚反坦克导弹和500至700发机枪弹,2架直升机彼此距离500至800米,飞行于1500至1700米高度。
米-24经常以双机、四机甚至八机出击,采用多机协同攻击的战术。“车轮战术”得名于二战中伊尔-2强击机惯用的同名战术,也称“死亡之轮”,几架飞机绕着目标兜圈子,边转圈子边不断地向目标射击。“流水线战术”是另一个多机战术,几架飞机成梯队进入,依次转向目标进入攻击。“菊花战术”指多架飞机以极小间隔从不同方向向心俯冲攻击,然后在圆心附近急剧拉起,为友机让路。
米-24多机协同攻击时,高空机群担任掩护,低空机群担任攻击。为了迷惑地面防空火力,有时双机对飞,在近距离大机动交错,像航展中的特技飞行表演一样,使追踪的防空火力无所适从,丢失目标。空中双机之间的距离保持在1200-1500米,既方便联络和呼应,又保证一定的机动空间,也防止密集防空火力同时击中两架飞机的可能性。
性能数据
衍生型号
米-24A
米-24的最初型号,驾驶舱可乘3名乘员,其中包括飞行员、副驾驶员兼射手和随机工程师。主舱可乘8名全副武装士兵。机身两侧装有短翼,短翼后掠角为20°,下反角为16°。每侧短翼各有4个武器挂架,头部装有一挺12.7毫米加特林转管机炮和瞄准系统,左侧内武器挂架的上部装有摄像机。原型机尾桨位于尾斜梁右侧,后来的改进型移至尾斜梁的左侧。
米-24B
米-24B优于米-24A,但没有大量生产,主要变化在武器系统,机头武器改为装在动力转动的炮塔内的4管12.7毫米机枪,每侧短翼内侧有2个武器挂架,反坦克导弹改为半自动线导的9M17P,命中率大幅提高。除短翼无上、下反角外,其它均与A相同。
米-24V
米-24A的改型,米-24的外形定型型号,V是俄文字母的第三个。通过米-24A的使用经验表明,最初的座舱设计有严重缺陷,驾驶员的座位在后左,射击员的座位在前右,为驾驶员提供较好的前向视野的本意是好的,但在实际中,射击员阻挡驾驶员向右前方的视界,而偏左的座位使右后方又成了死角。于是,米尔设计局对米-24作了一次大改为米-24V,其座舱变成前后一直线之后座舱变成前后一直线,但后坐抬高,改善驾驶员的视野;火控系统的鼓包也向下突出,改善了火控系统的视野。前机身改变了,前起落架必须加长,形成在地面上停机时“昂首挺立”的姿态。米-24V使用的9M114是超音速反坦克导弹,采用无线电指令制导,命中率达到90%。
米-24U/C
米-24教练型,基本上与A的改进型相似,但直升机头部没有装机枪,头部下方没有天线整流罩,短翼上没有导弹导轨。
米-24D
基本上与后期的A型相似,装TV3-117涡轮轴发动机,驾驶舱防弹钢板增厚,尾桨改在尾斜梁左侧。为突出空中攻击和反坦克能力,前机身是重新设计的。驾驶舱座椅改为纵列布局。飞行机械师兼射手坐在前舱,驾驶员坐在后舱。前舱有较宽视野(水平视野为270°,前下方视野为45°)。后舱视野较差(水平视野为20°,前下方视野为15°)。头部防弹玻璃右上方装有探测器,可以指示火箭弹最大散布面的最佳条件。头部下方改装一挺12.7毫米“加特林”机枪,旁边是光-电瞄准具舱。机枪的方位角和俯仰角的变化范围都比以前的增大了。这种机枪具有空-空和空-地攻击能力。头部下方装有一组探测器,包括一个雷达和激光电视。该机枪使用一种特殊的双头机枪弹,提高了作战效能。米-24D型的前起落架支柱加长,从而增加了探测器距地面的间距。起落架收起后,前起落架半裸露在外部。教练型不装机枪。
米-24DU
少量生产的米-24D用于训练双驾驶控制的教练机。
米-24E
1976年量产至1980年代才被西方世界得知,短翼上装备更多9M114 Shturm(AT-6反战车导弹),四个派龙架可以装八枚,这也是产量最大版本,超过1500架,头部改装一门火力更强的双管23毫米机炮。
米-24F
1982年公布的照片中,首次见到F型在苏联部队中服役,与E型相似,但在头部下方改装一门双管30毫米机炮。
米-24FF
为苏联武装部队发展的武装型,空中格斗型,短翼上可挂空对空导弹,也可挂AS-10空地导弹。米-24W“雌鹿”E与“雌鹿”D相似,但改进了翼尖发射器和4个翼下挂架。短翼武器挂架可携带12枚AT-6无线电制导管发射的反坦克导弹。头部下方左侧装有大型制导设备舱,驾驶员平视显示器代替了以前的反射射击瞄准具。
米-24P
为了加强米-24的火力,米尔设计局始终没有放弃为米-24装备航炮的努力,终于在米-24P上安装了一门双管 30毫米炮,取代了此前的12.7毫米机枪。30 毫米炮的威力自然不成问题,但重量太大,后座力也太大,只好采用右侧固定安装。米-24P于1981年投产,到1989年为止产量在620 架以上,出口型号为米-35P。
米-24VP
米-24P型30毫米机炮的威力有时嫌太大,固定机炮毕竟瞄准不方便,必须把整个机身调转过来对准目标,对突如其来的地面火力也反应不够及时。20世纪80年代时,米尔设计局把较轻但威力仍然很大的双联装23毫米炮装上了米-24,采用颌下动力转动的炮塔。装备双23毫米炮的米-24的终极型号米-24VP于1985年定形,但拖到1989年才投产,仅生产了25架,整个米-24生产线就停产了。
米-24RKR或米-24G1
1986年乌克兰共和国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事故后首次在切尔诺贝利出现,该型去掉了翼尖武器挂架,在翼下加长的武器挂架上采用“抓手”机构,以适应核/生物/化学战,可以侦查辐射线来源,生化武器采样,该型单独部署在俄罗斯地面部队中,已知型号有米-24R、米-24RR和米-24RKh(Rch)。
米-24K或米-24G2
武装搜查和炮兵观测用直升机,但机舱中有大型照相机,右侧有镜头,用于侦察和高炮射击观测。
其他
米-24VM - 升级自米-24V改良航电和夜战力,新通讯器,更短更轻的机翼,升级武器系统可支援Ataka、Shturm、Igla-V导弹和23毫米机炮,其他内部升级是延长飞机寿命和方便维修为主,预料该机型可服役到2015年。
米-24PM - 米-24P升级版,和米-24VM使用相同科技。
米-24PN - 苏军(俄罗斯)选择此升级版的米-24作为直升机主力部队,PN版有电视摄影机和红外线摄影机在机头半球体,转子旋翼和从米-28改良来的机翼、修正 过的起落架。苏军在2004年公开有14架米-24PN出厂,并计划升级所有雌鹿到PN型。
米-24PS - 警用版。
米-24E - 环境调查版。
米-25 - 米-24D出口版。
米-35 - 米-24V出口版。
米-35M - 出口夜战版,适合安装西方国家的航电系统和雷达。
米-24W - 专为波兰设计的米-24V。
米-35P - 米-24P出口版。
米-35U - 米-35的教练机版。
米-24超级雌鹿Mk II - 用现代化西方航电升级的版本(由南非先进科技工程公司ATE升级)。
米-24超级雌鹿 Mk III/IV - 旧型的米-24多方面升级版,武器、航电和反制防御设备都升级。
米-24阿富汗战场改型 - 后舱装甲和尾烟抑制器通常是拆除,为避免换枪麻烦,客舱两边都有重机枪,有预备的火箭弹放在客舱以备在战场上装弹,机上也装有许多步兵武器。
服役动态
阿富汗战争
1980年6月间,苏军进攻山吉-多兹坦山,苏联军队先用BM21“冰雹”火箭炮猛轰,然后再夜间出动8架米-24,最终成功地夺下了这座天然堡垒。
米-24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沿公路护送苏军的补给车队,这占米-24总出击数的12-15%。由于地面运输危险太大,兵员轮换大多由伊尔-76或安-12运输机空运进出阿富汗。随着游击队手里的肩射防空导弹越来越多,这些大型飞机受到的威胁也越来越大。米-24又担负起为所有大型飞机起落航次护航的任务。除了在起落航线和机场附近巡逻外,还有米-24专职在航线上发射红外曳光弹,干扰肩射防空导弹的瞄准和制导。必要时,米-24的飞行员有命令要冲上前去档导弹,以保护载运百十名兵员的大型飞机。
1987年8月间,巴格拉姆基地遭到游击队的大规模攻击,苏军在10分钟内就损失了4架米-24。米-24起飞后,刚出停机坪,就要开始发射火箭、扔炸弹。很长时间内,主要苏军基地24 小时有米-24在空中巡逻,飞行员24小时待命,直到撤出阿富汗。米-24在阿富汗的最后的战斗损失是1989年2月2日,戈罗瓦诺夫上校和射击员佩谢尔霍尔德科在侦察撤军路线时,座机被击中,双双丧生。
两伊战争
米-24得到大规模运用的又一次战争。双方的战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飞行员的素质。伊朗的AH-1直升机的机动性比米-24好,但是速度和爬升比不上米-24。所以伊朗的AH-1如果先发现敌人,就用陶式反坦克导弹先敌攻击,如果一击不中,逃是逃不掉的,这时就要用 AH-1的机动性,力图摆脱米-24的追踪,或者把米-24引到伊朗空军的截击圈,让鬼怪战斗机去收拾米-24。如果伊拉克的米-24先发现敌人,那就要利用其速度和爬升的优越性,高速爬升到1000米的中空,然后绕到敌人后方,从背后打。在开战初期,伊朗的AH-1运用机动灵活的战术,偷袭伊拉克的米-24屡屡得手。
1980年11月,两架AH-1偷袭两架米-24,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直升机之间的空战,一架米-24被击落,一架被击伤,在10千米以外迫降,伊朗的AH-1追上去,降落在旁边,捉了驾机的伊拉克少校作俘虏。
1981年4月24日,两架伊朗的 AH-1对两架伊拉克的米-24,还是两架米-24被击落,AH-1没有损失。
1982年10月27日,在Aon Hoshah附近,一架米-24用反坦克导弹迎头击落了一架伊朗的F-4D,可能是AT-6超音速无线电指令制导反坦克导弹。战斗细节并不清楚,有些细节是矛盾的,比如有的来源说,这是一架米-25,那就是米-24D的出口型。那样的话,导弹就不可能是AT-6。还有一个消息来源说,伊拉克米-24是用机头机枪击落那架背运的鬼怪式战斗机的。不管是用机枪,还是用AT-6,这是一次瞎猫撞上死老鼠的战斗,而不是伊拉克米-24飞行员的技术所致,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直升机击落喷气式战斗机的战例。
1983年9月14日,伊拉克的米-24在巴士拉附近首次击落伊朗的AH-1。此后,伊拉克战绩节节升高,整个战争期间,直升机之间的空战有56次。战争结束时,双方在直升机空战中被击落的总数是10架AH-1和6架米-24,伊拉克占优。
事故
2011年4月13日,苏丹空军一架米-24武装直升机从首都喀土穆一座机场起飞后不久坠毁,机上3人中至少1人死亡。
2024年10月30日,刚果(金)军方一架米-24直升机在恩多洛机场跑道上坠毁。刚果(金)陆军将军、指挥长法埃·恩加马向媒体证实,机上载有3人,1人当场身亡,其余2人在送往医院途中不治身亡。
总体评价
米-24武装直升机具有速度快、爬升好、载重大、火力强、生存能力强的特点,不光可以提供直接的强大火力支援,还可以运载突击分队或后送伤员。理论上,米-24既有强大火力、又能载运人员的特点,使它成为战斗搜索救援的理想直升机,可以在敌后独立地搜索营救被击落的飞行员,但没有见到苏联把米-24作为专用CSAR直升机的记载。
米-24武装直升机虽已是老骥伏枥,但仍然在很多国家的军队里担任重任,仍是俄陆军航空兵、独联体各国和世界许多国家空军的主干。北约的东欧国家急于脱手空军中的苏式战斗机,但米-24武装直升机大多保留,这其中固然有经费的原因,但也有很大一个原因,就是米-24武装直升机仍然是长满很犀利的獠牙的雌鹿。甚至一向使用西方武器的以色列,也为了争夺市场而推出米-24的改进型,从中不难看出米-24在武装直升机中的重要地位。
米-24武装直升机的成功是和米尔的远见分不开的,米-24武装直升机的缺憾也源自米尔的“飞行的步兵战斗车”的设想,很多体积和重量被用到在实战中极少用到的兵员运载上。米尔设计局总结了米-24武装直升机的经验,研制了米-28,并信心满满地要和阿帕奇打擂台,但历史终于没有再给米尔一个机会。米尔的帷幕可能要落下,但是历史会像记住梅塞斯密特Me109一样,永远记住米-24武装直升机。
米-24武装直升机饱经战火的洗礼,在当今世界的武装直升机中,米-24拥有最丰富的作战经验,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曾参与3大洲超过30场战争和武装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