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3战斗机(英文:MiG-3 Fighter,通称/惯称:Mikoyan MiG-3,俄文:Микоян МиГ-3),是20世纪40年代初期苏联研制装备的一种单座战斗机。
发展沿革
研制背景
1939年初,面对德国不断增长的军事力量。苏联政府决定强化空军的力量。几个主要的飞机设计局都接到了设计新型战斗机的命令,通过竞争后相继投入生产。苏联航空人民委员会计划成立一个试验性的设计局来吸引年轻专家,并向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建议由米高杨来领导新的设计局,斯大林同意这个安排。米高杨同意并提出调格列维奇来做他的助手被接受。
1939年12月8日米高杨-格列维奇设计局(简称:米格飞机设计局)正式组建。米格飞机设计局首先设计研制的是
米格-1战斗机,在投入批量生产之前该机研制代号为I-200,该战斗机装备
米库林设计局的1400马力的AM-37型
水冷发动机,7000米高度最大飞行速度670千米/小时,升限13000米,该机后来安装
涡轮增压器最大速度达到717千米/小时。
1940年3月30日,米格飞机设计局造出米格-1战斗机原型机。同年4月1日,原型机首飞成功。同年12月,该机生产编号定为米格-1。第一架生产型的米格-1战斗机于1941年4月进入苏空军服役。米格-1战斗机存在一些问题:机翼单位负荷高,机动性差;油箱容量小,航程有限;飞机重心偏后,滚转困难等。所以米格-1战斗机只生产了100架。
研制历程
1940年初,米格飞机设计局为改进米格-1战斗机,根据新的全尺寸模型在中央空气动力研究院大型风洞中试验的结果,对米格-1战斗机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包括:在飞行员座位下加一个250升的副油箱以加大航程;改进发动机冷却系统;采用一副新的螺旋桨;增强前起落架使该机能在草地上起降;飞行员座位后加8毫米厚的装甲;换用新的瞄准具等等。
1940年12月,经过改进的新飞机试飞。新机航程增加到820千米,载弹量亦有所增加。同年12月20日,新机被正式命名为米格-3战斗机。
列装入役
1941年2月,首批米格-3战斗机交付苏联空军第16战斗机团。
1941年12月23日,米格-3战斗机的生产停止,最后一批米格-3在1942年初出厂。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总共3322架米格-3战斗机生产出来交付部队服役。
技术特点
总体设计
米格-3战斗机机型为尖头,单座舱位于机体中后部,机翼装有自动前缘缝翼,起落架为可收放后三点式。该机的机体结构为金属和木质材料,机翼中部和尾翼蒙皮分别采用了三层和两层1毫米厚的胶合板。在发动机与座舱之间的位置安装了一个由特殊的防火复合板制成的密封油箱。
动力系统
米格-3战斗机安装一台米库林AM-35A型液冷V-12螺旋桨活塞发动机,功率为992千瓦。米格-3在试飞中曾因涡轮增压器故障而机毁人亡。后由于机体重量增加了256千克,米格-3的爬升率、起落性能和机动性均比米格-1略有降低。由于发动机性能不理想,飞机航程只有857千米,未能达到设计要求的1000千米。随后,通过对发动机进行改进,飞机在后续试飞中达到了1000千米的航程。
武器系统
米格-3战斗机装备两挺7.62毫米机枪和1挺12.7毫米机枪,机翼下可挂2枚100千克炸弹或6枚火箭弹。
性能数据
衍生型号
系列型号
米格-3AM-38
1941年8月,米格设计局为米格-3安装了一台克里莫夫AM-38发动机,
发动机功率有所提高,但是低空性能却下降了。更换发动机后的米格-3被命名为米格-3AM-38,该机空重3325千克,略大于安装AM-35A发动机的米格-3。在试飞中米格-3AM-38最大海平面速度为514千米/小时,高空最大速度为582千米/小时。其后在米高扬的建议下,设计人员有对该机进行了一些细节修改,修改后的米格-3AM-38战斗机的高空和海平面最大速度都有所提高,其中后者达到547千米/小时,不但超过当时苏军装备的所有型号的战斗机,而且超过了当时德军最快的Bf-109F2和Bf-109F4战斗机。
米格-3M-82
该机是米格设计局为米格-3更换阿卡迪·施范特索夫M-82星形发动机的型号。改装后的米格-3被命名为米格-3M-82或米格-9战斗机。在设计之初,设计局就将保持新机与米格-3的通用性作为设计主导方针之一,因此米格-3M-82保留了米格-3的起落架、外翼和尾翼,只是对机翼中间部分和机体作了微小的改动,简化飞机投入量产的时间。
I-211E
在小批量生产了5架米格-3M-82后,1943年米格设计局又造出一架安装了改进型发动机的新飞机,并将其命名为I-211,又称为E型机。该机的机体外形作了修改以使其更加流线型,飞机座舱位置也向后稍作移动,散热器进气道移到了飞机两侧翼根处,垂尾形状也作了改动并且水平尾翼位置提高,机翼中间部位安装了两门ShVAK型机炮。试飞数据表明该机性能相当出色,其高空最大速度为670千米/小时,爬升到5000米高度仅需4分钟。但是该机最终还是被安装ASh-82FN发动机的拉-5FN战斗机取代。
米格-3U
米格设计局设计的米格-3U(I-230)型机在一段时间之内,采用各种不同发动机作为米格-3改型机研制,与此同时安装AM-35A发动机的米格-3也在不断的进行改进。1942年,米高扬设计局推出了代号“D型机”的I-230战斗机,该机在设计当中汲取了前线米格-3飞行员和维修人员的建议,其机身结构与米格-3基本相同,便于利用米格-3生产线进行大规模生产。战争头几个月的空战经验表明,米格-3装备的机枪火力不足,因此米高扬在I-230的机头上方安装了两门备弹370发的ShVAK型20毫米机炮。该机取消了焊接衍架,机体结构为全木质,机翼中部和尾翼蒙皮分别采用了三层和两层1毫米厚的胶合板,使得生产工艺大大简化。I-230在发动机与座舱之间的位置安装了一个由特殊的
防火复合板制成的密封油箱。根据飞行员的建议,米格-3U的座舱也作了相应的改动。
改型型号
I-231(2D)
1943年9月,米高扬设计局开始研制安装新型AM-39A发动机的I-231型飞机,额定功率1700/1800马力。I-231的代号“2D”,此时使用相同发动机的一种全新高空战斗机也在研制中,即I-220型,代号“A”。1943年10月19日I-231原型机首次试飞飞。11月5日的后续试飞中,由于严重的增压器故障迫使飞行员紧急着陆,飞机并未受损。11月23日更换发动机后,试飞恢复。I-231型飞机在7100米高度飞出了707千米/小时的极速,爬升到5000米高度耗时4.5分钟。
I-231是米格-3家族的最后成员,是高空战斗机系列:“A型机”的后备方案(由I-220~225等型号组成)。后者在1943~1945年间研制,但由于喷气式飞机时代的来临,“A型机”也未投入使用。
服役动态
装备实战
1941年6月,米格-3战斗机作为二战初期苏联空军的主力战斗机之一,已经进入现役达1200架以上,几乎占已进入服役的新战斗机的一半。
在1941年6月22日,苏联空军司令命令将99架米格-3战斗机火速送往前线,但是这批飞机由于战争初期苏军的巨大混乱而无法飞回撤退,为不让飞机落入纳粹德国手中,苏军不得自行将飞机摧毁。6月25日又有超过200架米格-3战斗机抵达前线,随后每天增加一个战斗机团的米格-3。6月29日空战中,两架米格-3首次击落了三架德军Bf-109战斗机。
1941年夏天的空战主要发生在4000米高度,米格-3的速度比德国主力战机Bf-109E要快些,但是由于米格-3在高速飞行时座舱盖无法打开导致飞行员无法逃生,因此许多苏联飞行员飞行中总是敞开座舱盖,致使飞机时速下降了30千米,导致德国Bf-109E反而在速度上更快。米格-3在作战中出现的大量操作问题严重影响了其性能发挥,因此苏联当局最终下令停产米格-3。
1941年10月,在友军的策应下由皮萨克上校指挥的第27团成功的攻击了向贝里机动的德军装甲部队。由雷比金上校指挥的第34团也参与了保卫西线交通线的战斗。1941年秋季发生的几场高空空战证明了米格-3战斗机装备的AM-35A是一种成功的发动机。1941年9月28日,米格-3战斗机在8000米高度与敌机相遇,米格-3一直咬住敌机爬升到10000米高度并最终将敌机击落,该空战是二战中首次在万米高度的空战。
装备国家
罗马尼亚通过一个叛逃的飞行员得到了一架米格-3,但从未在实战中使用。
芬兰曾经向德国订购了70架德国陆军在巴巴罗萨行动中缴获的米格-3,但德国人一直没有交付,因此芬兰空军实际上从没有使用过米格-3参加战斗。
总体评价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航空兵在东红战场遇到的最大劲敌之一,就是苏联红军的米格-3战斗机。当时,米格-3是前苏联红军最现代化的高空高速战斗机,拥也是世界上最好的高空高速战斗机之一,也是战争初期苏德战场上的主力战斗机之一,在莫斯科保卫战等重大战役中表现突出。作战中,该型机击落了纳粹大量作战飞机,然而,由于作战环境的限制,该型机作战潜力没有发挥提淋漓尽致。
战争爆发前,苏军共装备了约1000余架米格-3,但在德国“闪电战”的打击下,很多没有升空就被摧毁在地面上,或被德军缴获。为了对付德国的地面坦克集群,苏联高层命令把米格-3所需要的AM-35发动机全部用来装备伊尔-2强击机,直接导致了米格-3的停产。但该机的优异性能仍然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名机点评》 评)
在卫国战争后期,米格-3战斗机获得了积极的评价,它的机动性甚至出乎了试飞员的预料,有的飞行员认为它的转弯机动性甚至可以与
I-15媲美,有40名驾驶米格战斗机的飞行员获得了“苏联英雄”的称号。(空军之翼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