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红山椒鸟
山椒鸟科山椒鸟属鸟类
粉红山椒鸟(学名:Pericrocotus roseus):体长20厘米,是体型略小的山椒鸟。该种体羽具红或黄色斑纹,颏及喉白色,头顶及上背灰色。雄鸟头灰、胸玫红,有别于其他山椒鸟。雌鸟与其他山椒鸟区别在腰部及尾上覆羽的羽色仅比背部略浅,并淡染黄色,下体为甚浅的黄色。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形态特征
雄鸟前额白色微沾粉红色,头顶暗灰色或灰褐色,背部转淡、呈灰色,腰和尾上覆羽橙红色或粉红色。翅暗褐色,翅上大覆羽具橙红色端斑。除最外侧几枚初级飞羽外,其余飞羽基部橙红色,与大覆羽橙红色端斑一起,形成一个显著的橙红色翅斑,内侧初级飞羽外侧亦为橙红色。尾为凸状,中央尾羽最长,往两侧逐渐变短,中央尾羽暗褐色或黑褐色,次级尾羽亦为黑褐色具橙红色楔状斑,此斑向两侧尾羽逐渐扩大,到最外侧尾羽仅基部为暗褐色,其余全为橙红色。眼先灰黑色,耳羽浅灰色,鼻羽灰黑色。颏、喉白色或粉白色,其余下体粉红色,翼缘亦为粉红色。
雌鸟上体灰色较雄鸟稍淡,腰和尾上覆羽橄榄黄色,翅斑黄色。雄鸟尾红色亦被黄色取代。颏、喉白色或黄白色,其余下体浅黄色,两胁稍深,翼下覆羽鲜黄色。其余同雄鸟。
大小量度:体重♂15-23克,♀15-24克;体长♂169-202毫米,♀169-205毫米;嘴峰♂11-13毫米,♀11-13毫米;翅♂85-92毫米,♀84-91毫米;尾♂84-102毫米,♀88-100毫米;跗蹠♂13-16毫米,♀14-16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地次生阔叶林、混交林和针叶林中,尤其是开阔的河岸、林间空地与湖泊沿岸森林地带较常见。也见于雨林、林缘和农田地边疏林内。
生活习性
粉红山椒鸟部分为夏候鸟,部分为留鸟。春季迁徙出现与参考在3月中旬至4月初,秋季出现在9月末至10月中下旬。常成群活动,有时集成数十只的大群。多在高大乔木上层活动,飞行呈波浪式前进。常边飞边鸣。叫声是特有的甜润双声笛音pi-ru,第二音较低。粉红山椒鸟尖厉的颤音似灰山椒鸟
主要以昆虫为食。所吃食物种类常见有蝽象、金龟甲、象甲、日本金龟甲、铜绿金龟甲、蝗虫、甲虫、蜻蜒、蚂蚁、蝼蛄、蛴螬、蝇、白蚁、蜘蛛虫卵等鳞翅目、膜翅目、鞘翅目、等翅目、直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以及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此外也吃草子、果实、种子、花、苔藓等植物性食物。
分布范围
世界
原产地:孟加拉国、不丹、中国、印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泰国、越南。
来源不明确:阿富汗。
中国
分布于四川(西昌)、云南(泸水、保山、腾冲、盈江、潞西、孟定、双江、景东、景谷、普文、西双版纳、江城、昆明、河口、马关、富宁)、广西(柳州、宜山)、贵州(赤水、遵义、贵阳、龙里、惠水、册享、望谟、罗甸)。
繁殖方式
繁殖期为4-7月。部分个体1年繁殖2窝。通常在4月中下旬即已开始营巢。巢多置于乔木树侧枝或树权上。巢材为细草茎、草根、松针以及其他柔软材料。巢外壁还常常敷有地衣和苔藓,使巢的色调和树干上苔藓一致,不注意很难发现。每窝产卵3-4枚。卵白色或乳白色、微沾皮黄色,被有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17.8-21毫米×14-15.2毫米。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种群现状
粉红山椒鸟羽色鲜艳,又主要以昆虫为食,经济价值甚大。但分布区域狭窄,种群数量亦不丰富,应注意保护。该物种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参考资料
Rosy Minivet.BioLib.cz.
Pericrocotus roseus.The IUCN Red List.2017-03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05 21:08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