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须白甲鱼
鲃亚科白甲鱼属动物
粗须白甲鱼(学名:Onychostoma barbatum S. Y. Lin, 1931)是辐鳍鱼纲鲤形目鲤科白甲鱼属的一鱼类,分布于亚洲中国,体长可达17.6厘米,栖息在岩石底质的河流。
形态特征
背鳍iii-8;胸鳍i-17~18;腹鳍i-9;臀鳍iii-5。侧线鳞44 6-7.5/5-V 45;背鳍前鳞14-15.第一鳃弓外侧鳃耙17~29。下咽齿3行,2 .3 .5~5. 3.2。鳔2室,前室呈长椭圆形.后室稍长?肠管较长,为标准长的2.0--3.0倍。腹腔膜黑色。标准长为体高的3.5--4·5倍,为头长的3.8~4.0倍.为尾柄长的5.5~6.8倍.为尾柄高的4.7~11.0倍。头长为吻长的2.5~3. 3倍,为眼径的3.5~4 .5倍,为眼间距的2.5~5.0倍。体延长,侧扁,腹部圆。头较短小,略呈三角形.吻短.前端钝.吻皮向下垂.盖住上唇基部。口下位,横裂状,略呈弧形。下颌前缘为角质边缘。下唇短,唇后沟中断.仅在口角处存在。具须2对,吻须甚短小,口角须粗长.眼中等大,位于头侧上方.眼间较宽.凸起呈弧形。鳃孔大,鳃耙短,排列稀疏。下咽齿细小,呈匙状,末端稍弯曲。背鳍较宽,外缘内凹,最末一根不分枝鳍条较细,柔软.起点距吻端比至尾鳍基为近。胸鳍小.末端稍尖,后伸达胸、腹鳍起点的1/2处。腹鳍外缘斜截.起点在背鳍起点之后,约与第1、2根分枝鳍条基部相对,末端后伸不达肛门。臀鳍外缘斜截状,末端后伸不达尾鳍基部。尾鳍深分叉,上、下叶等长,末端尖。尾柄稍细.侧扁。肛门靠近臀鳍起点。鳞片稍小.腹鳍基部具狭长的腋鳞。侧线完全,平直,后伸达尾柄中部。身体背部为灰黑色,腹部黄白色,体侧为灰黑色或灰白色,中央有一纵行黑色条纹。背鳍外缘为黑色条纹。各鳍为灰色。
生活习性
白甲鱼大多栖息于水流较湍急、底质多砾石的江段中,喜游弋于水的底层。每年雨水节前后成群溯河上游,立秋前后则顺水而下,冬季在江河干流的深水处乱石堆中越冬。常以锋利的角质下颌铲食岩石上的着生藻类,兼食少量的摇蚊幼虫、寡毛类和高等植物的碎片。摄食强度最大是在3-4月份,冬季和生殖季节一般都很少或停止摄食。3冬龄达到性成熟,产卵期较长,长江流域为4-6月,珠江流域为2-3月。产卵场多为砾石及沙滩的急流处,卵附着在水底砾石上进行孵化。
白甲鱼是长江上游及珠江流域的主要经济鱼类之一。生长速度较快,1-3龄较显著,3冬龄鱼平均为37.1厘米,平均体重达1.14公斤,3冬龄以后增长较缓慢。常见个体为0.25-2公斤,最大个体达6.5公斤。它在产区的捕获物中所占比重较大,肉细嫩,味鲜美,在市场中,除长吻鮠、鲶、铜鱼外,与鲤、倒刺鲃等同居于大众所喜食之鱼类。此鱼很有可能发展成山谷水库的饲养对象。
分布范围
白甲鱼分布于长江中、上游干支流和珠江、元江水系。
参考资料
科学数据库-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中国植物主题数据库.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02 19:05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