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流市粤东会馆位于广西玉林市
北流市城区永安路一里9号(北流城南小学旁),在清朝
乾隆、嘉庆年间蜂拥云集到北流的
广东商人,就在该处建造过一栋会馆,作为他们经商、同乡聚会活动的主要场所。
在清代
北流的商业比较发达,重要的原因之一,北流有一条
圭江,当时陆路交通还未开发,主要靠水路 运输,
北流附近的几个县,
玉林、
兴业、
陆川、
博白这些县的主要产品运到梧州出口,得集中到
北流然后再运到
梧州、
广州去,从广州、梧州的进口商品也得先集中北流,所以当时的北流成立了重要的集散地,正因为有这样的贸易条件,所以很多广东商人到北流来做生意,当时北流大兴街、新兴街,都是广东商人聚集的地方,广东商人在乾隆、嘉庆年间,就在现在会馆的这个地方,购买了三十多间瓦房,及若干段地皮建起了粤东会馆。
粤东会馆到咸丰年七年,公元1857年,
容县农民起义军,范亚音领导农民起义军进攻
北流,攻下北流之后,就把粤东会馆烧了,到同治七年,广东商人又把粤东会馆进行重修。
见到的粤东会馆,建于清代同治7年,也就是1868年,原来建筑面积达793平米,占地面积1400 平米,房屋座西向东,布局依次为楼,左右厢房,中座,神楼、两侧小巷及无廊。据了解,当时的广东商人除了给商业带来活力外,还以粤东会馆为基地为当地的百姓带来了广东的特色文化——
粤剧。当时就曾有不少的广东名粤剧团应邀而来,为群众送上过一台台精彩的大戏。
同治四年有广东粤剧团到粤东会馆来演出,演“
六国封相”这出戏,出场的人物就有上百人,可见剧场 相当大,当时在这个剧场几乎晚晚都演戏。
由于种种原因,北流粤东会馆的中座和后座及走廊都已经被拆毁,幸好该建筑艺术最精华部分的前座门楼还有东面的厢房基本得以保留。会馆门楼为石门架、歇山顶,屋脊灰雕双龙戏珠,有8面风火墙,屋面为大瓦,屋内外墙壁上装饰有浮雕,刻有山川草木、奇珍异兽、人物塑像,特别是一些戏曲人 物造型,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粤东会馆门楼金碧辉煌,在广西的粤东会馆当中比较突出的,在门楼上面的梁,都用雕刻有戏剧中的人 物雕像,每一幅雕刻就是一台粤剧,在左右两边的墙上有装饰,也是用皮制的戏剧雕刻人物,懂粤剧的 人一看就知道是那一幅雕刻是什么戏。
门楼为粤东会馆建筑艺术之精华,有石门驾,铁杉顶,灰檐浮雕,该建筑艺术性较高,中座由四根石 柱支撑屋顶,庭园及过道铺设了红色的地阶砖和石条,因此这座建筑有很高的艺术价值,1962年被北流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光绪二年“粤东会馆”款狮耳石香炉,高20厘米,口径34厘米,底径24厘米,重35.8千克,现收藏于
北流市博物馆。香炉石质,敞口,宽沿,束颈,鼓腹,腹下渐收,下承圆形半实足,腹部两侧附狮头耳,狮头上小下大,额头凸起,饰如意云头纹,双目圆睁,张口露齿,鬃毛微炸。腹部正面中间阴刻楷书“粤东会馆”四个大字,在其左侧阴刻楷书“光绪二年蒲月”,右侧刻“西家行敬送”。刻文中,“蒲月”指的是农历五月,以蒲月为名是缘于民间农历五月挂菖蒲的习俗;“西家行”则是清代帮工、学徒为保护自身利益而建立的组织,与工商业主之“东家行”相对。
由刻文可知,此件石香炉是清代光绪二年农历五月,粤东会馆的雇工们赠送给粤东会馆的。香炉的作用可能是用于粤东会馆内如关公、岳飞等神明信仰的祭拜。明清时期,广东商人修建的粤东会馆往往会在会馆内供祀关羽、岳飞等本土习惯遵奉的神祗,以起到寄托乡情、联系乡谊的作用,同时也是其地域和商业文化的一种表现。
清代消防水车,旧称“水龙”,是在北流粤东会馆发现的,已有上百年历史,收藏于北流市博物馆。“消防车”长约1.2米、高约1米、宽约0.7米,由铜、铁和木材建成,底盘上装有4个铁轮用于移动,车身左右两边的杠杆分别有3个铁圈穿插木棒,前后各有1个铁质拉手,可以拴绳用于运输。车中间有个长方形水槽,水槽内有1条椭圆形的铜水管和两个用来抽水的活塞。车顶上有个消防接头,车身用料考究,木质细密坚硬,铜材也是上好的,清晰地印着“粤东会馆”字样。据介绍,“水龙”巧妙利用了杠杆原理,和现代消防车在操作上非常相似,只要用力摇动两边的木杠杆,水箱里的水泵就可通过加压把水喷出,水柱可高达10多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