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每天从粪便中排出的脂肪占干燥粪便量的10%-15%。其中含有结合脂肪酸(5%-15%)、游离脂肪酸(5%-13%)、中性脂肪(1%-5%)。正常乳儿的粪便较成人粪便中脂肪含量高50%,幼儿粪便中的脂肪含量也高30%,且以中性脂肪为主。
正常值
脂肪小滴<6个(高倍视野)。
临床意义
异常结果: 中性脂肪在显微镜下呈大小不一的光亮圆形小球状。腹泻病人的粪便中的脂肪排出增多,镜下超过6个脂肪滴/HP。当脂肪消化吸收不良时,粪便中脂肪滴大量增多。 在阻塞性黄疸时,因肠道中胆汁缺乏,有脂肪吸收障碍时,粪便中出现大量的脂肪酸。胰液分泌机能不全,致使消化功能障碍时,则粪便中可出现大量的中性脂肪(脂肪泻)。
粪便中脂肪的检出和鉴别见(表4-3)。
表4-3 粪便脂肪检验和鉴别 需要检查人群: 出现黄疸症状患者,长期腹泻及腹痛病人。注意事项
检查前要求: 1、采集时请避免挖取沾到马桶内尿液及自来水的部分;同时也请勿将粪便直接置于卫生纸或擦手纸上。 2、为避免干扰检验结果,请勿使用棉花棒挖取。 3、粪便采集量请勿过少(3-5克),以避免无足够的检体以供检验。 检查时注意: 1、因为婴幼儿不容易一次取到足量的检体,若需要分次收集时,请将检体暂时置于冰箱冷藏保存,以避免细菌滋生。 2、常用粪便脂肪检查方法有显微镜检查法、称量法和滴定法等。需要准备定量的患者建议进行脂肪定量测试。 不适宜人群: 1:非创伤性检查,没有不适宜人群。检查过程
常用粪便脂肪检查方法有显微镜检查法、称量法和滴定法等。显微镜检查法简单易行,但准确率低,只能作筛检试验,不能作为诊断的依据;称量法和滴定法为定量法,但代表的是总脂肪酸,不包含中性脂肪中的甘油部分。利用脂肪定量也可以计算脂肪吸收率,用以估计消化吸收功能。脂肪吸收率=100%/膳食总脂量3)参考值:成人或儿童:95%4)临床意义:脂肪测定主要了解人体的消化或吸收功能,间接为消化道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若24h粪便中脂肪总量超过6g时,称为脂肪泻。相关疾病
慢性腹泻,吸收不良综合征,慢性溃疡性非肉芽肿性空肠回肠炎,胃切除后吸收不良综合征,小儿脂肪吸收不良,热带性口炎性腹泻,胰腺炎,惠普尔病,腹泻,婴幼儿腹泻相关症状
腹胀,黄疸,脱水,腹痛,恶心与呕吐,腹泻,食欲异常,发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