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脱贫
经济学术语
精神脱贫是指随着这些年政府对扶贫越来越重视,各项优惠政策不断落地,部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动性降低、依赖性增强。部分贫困地区却连续被扶持多年却依然贫困,或者在短暂脱贫后又再度返贫,根本原因是精神贫困。精神贫困通常表现为听天由命、消极无为,安于现状、好逸恶劳,不求更好、只求温饱,老守田园、安土重迁,小农本位、重农轻商, “等、靠、要”思想严重。要彻底摆脱贫困,首要的就是精神脱贫。解决好精神层面的问题,就会真正激发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就会激发出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变被动救济为主动脱贫,提升自主脱贫能力。
基本信息
农家书屋助脱贫这些年,国家投入了大量资源扶贫,随着各项优惠政策不断落地,贫困地区的基础逐渐好转。但政策好了,政府包揽也多了,部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动性降低、依赖性增强。“等、靠、要”思想严重,安于现状、不求进取,把扶贫帮扶当作“天上掉馅饼”,“你急他不急”“上动下不动”,有的甚至消极无为,好逸恶劳,认为我没吃没喝,政府会按时给我,帮我脱贫,更是每位干部的分内之事。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产生这种思想的根本原因是精神贫困。精神贫困比物质贫困更可怕,它使人消磨意志,失去向贫困命运挑战的精神动力。其最终的后果是,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脱贫作用不明显。一些地方连续被扶持多年,却依然贫困,或者在短暂脱贫后又再度返贫。
主要体现
精神贫困通常表现为听天由命、消极无为,安于现状、好逸恶劳,不求更好、只求温饱,老守田园、安土重迁,小农本位、重农轻商,“等、靠、要”思想严重 。
“精神致贫”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不讲卫生导致疾病缠身,最终因病致贫;二是缺乏自立自强精神,坐等政府救济,对过穷日子心甘情愿甚至心安理得 。
主要影响
精神贫困比物质贫困更可怕,是更加难以根除的痼疾!它使人们不思进取,失去了任何可以改变其贫困命运的精神动力,磨灭他们的所有追求,消磨了人的意志和精神,使他们的头脑僵化呆滞,精神毫无生气,在生产、生活中产生体力与精神的双重乏力感,只会坐等救济。
摆脱方法
送科技到基层到农村要彻底摆脱贫困,首要的就是精神脱贫。解决好精神层面的问题,就会真正激发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就会激发出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变被动救济为主动脱贫,提升自主脱贫能力。
精神扶贫绝非一朝一夕之事。简而言之,一要实行观念扶贫。引导农民树立自力更生、不怕困难、艰苦创业的思想和勇气。二要重视和加强贫困地区教育。扶贫重在扶智、扶文化。教育上去了,贫困地区的孩子真正走出了大山,全家彻底脱了贫,而且这种榜样和示范作用无法估量,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文化氛围。三要抓好党建促扶贫。“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要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要鼓励和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且群众信得过的干部到贫困村工作,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同时,加强就业培训、医疗、农村文化等社会事业,让贫困群众增加更多技能,有更多的保障。
人生如屋,信仰如柱。扶贫也是一样,物质生活的贫困需要帮扶,精神扶贫更不能忽视。精神失守就会缺“钙”,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得了“软骨病”即便再多的人帮扶,也难扶得起。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19 21:59
目录
概述
基本信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