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7月,第16届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会议)在
芬兰首都
赫尔辛基召开,对糖尿病分型方案(美国糖尿病协会1997年分型方案)提出了建议。
二、
2型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相对性缺乏或胰岛素分泌受损为主伴胰岛素抵抗
1. 第12号染色体,肝细胞核因子HNF 1 alpha(MODY3)
3. 第20号染色体,肝细胞HNF 4 alpha(MODY1)
5. 其它
1. A型胰岛素抵抗
2. Leprechaunism
3. Rabson-Mendenhall综合怔
4. 脂肪萎缩性糖尿病
5. 其它
1. 胰腺炎
2. 外伤或胰腺切除
3. 肿瘤
5. 血色病
6. 纤维钙化性胰腺病
7. 其它
2. 库欣综合怔
6. 生长抑素瘤
7. 醛固酮瘤
8. 其它
1. vacor(N-3-吡啶甲基N-P-硝基苯尿素),一种杀鼠剂
2. Pentamidine(戊双咪)
3. 烟早酸
5. 甲状腺激素
6. Diazoxide(二氮嗪)
8. 噻嗪类利尿剂
10. 干扰素alpha治疗后
11. 其它
3. 其它
2. 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怔
4. 其它
1. Down's综合怔
2. KlinefELTer's综合怔
3. Turner's综合怔
4. Wolfram's综合怔
5. Friedreich's共济失调
6. Huntington's舞蹈病
7. Lawrence-Moon-Beidel综合怔
8. 强直性肌萎缩
9. 卟啉病
10. PRAder-Willi综合怔
11. 其它
1型糖尿病,以往称为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病人总数的10%,常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但也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甚至80-90岁时也可患病。病因是由于胰岛B细胞受到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破坏,自身不能合成和分泌胰岛素。起病时血清中可存在多种自身抗体。1型糖尿病发病时糖尿病症状较明显,容易发生酮症,即有酮症倾向,需依靠外源胰岛素存活,一旦中止胰岛素治疗则威胁生命。在接受胰岛素治疗后,胰岛B细胞功能改善,B细胞数量也有所增加,临床症状好转,可以减少胰岛素的用量,这就是所谓的蜜月期,可持续数月。过后,病情进展,仍然要靠外援胰岛素控制血糖水平和遏制酮体生成。
2型糖尿病,以往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病人总数的90%,发病年龄多数在35岁以后。起病缓慢、隐匿,部分病人是在 健康 检查或检查其他疾病时发现的。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或多,或少,或正常,而分泌高峰后移。胰岛素靶细胞上的
胰岛素受体或受体后缺陷在发病中占重要地位。2型糖尿病病人中约60%是体重超重或肥胖。长期的过量饮食,摄取高热量,体重逐渐增加,以至肥胖,肥胖后导致胰岛素抵抗,血糖升高,无明显酮症倾向。多数病人在饮食控制及口服降糖药治疗后可稳定控制血糖;但仍有一些病人,尤其是非常胖的病人需要外源胰岛素控制血糖。因此,外源胰岛素治疗不能作为1型与2型糖尿病的鉴别指标。2型糖尿病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与HLA抗原频率无关联。与自身免疫反应无关联,血清中不存在胰岛细胞抗体及胰岛素自身抗体。
妊娠妇女原来未发现糖尿病,在妊娠期,通常在妊娠中期或后期才发现的糖尿病,称为妊娠糖尿病。妊娠前已有糖尿病的,是糖尿病病人妊娠期,称为糖尿病妊娠。在妊娠中期以后,尤其是在妊娠后期,胎盘分泌多种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如胎盘泌乳素等,并且靶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糖尿病易出现在妊娠后期。若对100名孕妇进行血糖检查,大约可以发现3名妊娠糖尿病患者。为及早检出妊娠糖尿病,一般在妊娠24-28周时,
口服葡萄糖50克,服糖后半小时取血糖测血糖,若血糖值小于7.8毫摩尔/升,则有可能是妊娠糖尿病,需再做100克
葡萄糖耐量试验进行诊断。对于妊娠糖尿病,应积极控制血糖,以避免高血糖对胎儿造成的不良影响。分娩3个月以后,根据其血糖水平再做糖尿病临床分型,50%-70%的妊娠糖尿病在分娩后表现为2型糖尿病,一部分病人糖耐量恢复正常,仅个别病人转变为1型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