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残基即糖类物质水解之后得到的水解基团,一般由双糖或多糖类物质水解得到。糖苷一般由残基(糖残基)和配基(非糖部分)组成,糖的残基和配基之间的键称为苷键。多糖类物质由多个单糖残基以糖苷键连接形成的多聚物,例如直链淀粉和
支链淀粉等。
糖原(glycogen)又称肝糖,以颗粒形式存在于肝细胞(肝糖原)和肌肉(肌糖原)中。它是经一系列酶催化反应,将多个葡萄糖组合而成的分支多糖,其功能与植物的淀粉相似,所以又叫动物淀粉。糖原是动物的储备多糖,当生物体一旦不能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时,储存糖原就可在酶的作用下,释放出
葡萄糖以供生物体能量消耗的需要。
糖原为无定形粉末,不溶于冷水,易溶于热水,其水溶液遇碘显棕红色。糖原能被α一淀粉酶水解。与
支链淀粉类似,糖原也是由α-D-葡萄糖通过α-1,4-苷键和α-1,6-苷键连接成的多糖。糖原分支程度更高,支链更多、更短,每隔8~10葡萄糖残基就有一个支链,
相对分子质量高达1×108。
糖原存在于如肝脏和骨髂肌这些组织内的微小颗粒中;这些颗粒也含有紧密结合的
糖原磷酸化酶和
糖原合成酶。肝糖原的葡萄糖残基进行经常的非常快的转换,因为大量的葡萄糖和其它己糖从小肠到达肝脏,在经过暂时地以糖原贮存后,又再以血糖的形式离开肝脏。并非糖原的高度分支结构的所有部份都以同样的速率转换。大多数葡萄糖残基的转换发生在外周分支,而糖原的内核结构代谢较为稳定,其转换速率很低。
糖内的各种糖残基具有与胶体金标记的
外源凝集素(lectin)特异性结合的特性,因而糖残基可得到显示。本法是Roth(1983)建立,村田长芳(1985)改进的。
(1)磷酸缓冲等渗氯化钠液(pH7.4) (PBS):氯化钠0.9g,溶于
磷酸缓冲液100ml中。
(2)胶体金标记的外源凝集素溶液:按凝集素25~50μg/ml的浓度用PBS配制。外源凝集素的种类较多,伴刀豆球蛋白(Concanavalin A,Con A)、蓖麻凝集素(ricinus communis agglutinin—Ⅰ,RCA—Ⅰ)、花生凝集素(peanut agglutinin,PNA)、麦胚凝集素(wheat germ agglutinin,WGA)、荆豆凝集素(ulex europeus,UEA—Ⅰ)等。
(1)新鲜的小片组织(大小为0.5~1mm3左右)放入0.5%或1%戊二醛磷酸缓冲等渗氯化钠溶液(pH7.4),或者2%
多聚甲醛(paraformaldehyde)PBS一0.1%戊二醛PBS等量混合液(pH7.4),4℃乃至室温下固定2~3h之后,必要时再入0.5%氯化铵PBS液中,室温下作用2h,以封闭游离的醛基。组织片用LowicrylK4M进行低温包埋,制作超薄切片,捞到贴有formvar支持膜的镍网上。
α—D一甘露糖、α—D一葡萄糖(Con A),β—D一半乳糖(RCA—Ⅰ),N一乙酰一D一半乳糖胺(PNA),N一乙酰一D一葡糖胺(WGA),α—L一岩藻糖(UEA—Ⅰ)等的残基上有胶体金粒子存在。对照为阴性
(3)为确定本反应对各种糖残基是否是特异的,应做必要的对照。其方法是在步骤(5)使用的胶体金标记
外源凝集素溶液中,分别加入0.1~0.15mol/l。浓度的各自的单糖,然后进行(6)以下各步骤之后,其结果如反应变成阴性则可认为本法是特异的。
(4)本法是直接标记法。还有间接标记法:切片先与未标记的外源凝集素反应,PBS洗,然后再与胶体金标记的糖蛋白(
过氧化物酶、
卵类粘蛋白等)反应,PBS洗后,蒸馏水洗净,乙酸铀、乙酸铅双染色,效果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