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系(拼音:xì、jì),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系”字有“係”“繫”两个繁体。“系”“係”“繫”三字的来源不同,其意义也有细微差别。“系”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字形像手持两股或三股丝,意思是连接、联系,后引申为继承、再引申为世系,又扩展为一切具有联属关系的事物组成的整体。“係”亦见于甲骨文,其古字形一般认为像绳索套在人脖子上的样子,本义应是捆绑,后来也引申为联署、维系之义。“繫”不见于甲骨文和金文,最早的字形是小篆体篆文,该字由表示攻击的“毄(jī)”和表示绳索的“糸”组成,有攻击将其捆绑之义,引申而有连续、继续、关联之义。还引申指打结,这个意义读jì。
文字源流
简化汉字推行之前,“系”“係”“繫”是三个不同的字。
“系”字的甲骨文字形作甲组图1-4,上部是手的形象。手形作“”(甲组图2)字或“”(甲组图1、3、4);下面部分是两串或三串丝(“”)。商代已经用丝制线了。丝线用几根丝合制而成,制线时,如果某根丝不够长或者断了,就要用手接续起来。甲骨文的“系”就表示把丝连接了起来,加符象事结构,本义是联系、接续。金文字形(甲组图5、6)与甲骨文相同,只是字形显得圆润一些。战国早期文字在金文基础上将连着的几串丝简化成一束丝(甲组图7),即“糸”字。后期字形则将手(爪)变成一“丿”(甲组图8、9),小篆(甲组图11)沿袭了这种字形,整个字形就成为“系”字。汉隶字形沿袭小篆进一步字形方块化,就成为楷书的“系”字。
联结就意味着捆绑、捆扎。故系又有拴绑之义。如《史记·秦始皇本纪》:“子婴即系颈以组,白马素车,奉天子玺符,降轵道旁。”“系颈以组”即用丝带把自己的颈子绑了起来。捆绑要用绳索、带子,两者相关,故系又代指(捆绑用的)带子或绳索。要把丝线连接起来,就少不了用带子。初创时的系字中部构件,就类似带子。带子的意义也是造字时的应有之义。
在人的血统关系中这种联结、接续就表现为继承、世系。发展至现代汉语,“系”也用来称呼有联属关系其他事物,如:语系、中文系等等。
“係”原是会意字。甲骨文作图A,字形像用绳索拴着人的颈部,乃是人颈上套以绳索之状,其本义当为对俘虏(或奴隶、罪犯)的缚系。这个字与“羌”的异体字(图B)相似,不过后者特指缚系羌奴,“係”为泛指对“人”的缚系罢了。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释林》说係字是“古代统治阶级令其爪牙用绳索绑在俘虏或罪人的颈上牵之以行的一种很残虐的做法。”金文未见“係”字。战国文字作乙组图1,人形与绳索形分离,人形变成“亻”字,右边的绳索变成了“系”字,成为“亻”与“系”的合体字,即“係”字。小篆(乙组图2)字形沿袭金文,并符号化。汉隶(图3、4)字形沿袭秦篆并字形方块化。
甲骨卜辞中,“係”有动、名两用,作动词指用绳索束缚他人;作名词指被束缚的俘虏。典籍中“係”用其本义之例亦屡见,如《战国策·楚策四》:“不知夫子发方受命乎宣王,係己以朱丝而见之也。”
由对人的束缚之义引申,“係”亦可用之于物。如《国语·吴语》:“係马舌。”又可用之于抽象的事物,如《汉书·郊祀志下》:“……求之荡荡,如係风捕景,终不可得。”苏轼《答谢民师书》:“求物之妙,如係风捕影。”喻其事之办不到或不可得。或称係念——思想犹如绳子係于某事某物或某人,今人书信中还常用到;由係念进一层则称係仰,如杨修《答临淄侯笺》云:“不待数日,若弥年载,岂由爱顾之隆使係仰之情深邪?”这些“係”都是绳索缚颈的引申。由此再引申,“係”又有联系、关系等意思,则与“系”同。
繫字出现较晚。甲骨文、金文均无此字。只有篆文才有此字。小篆字形作丙组图1,上部是声旁“(jī)”字,表音;下部为形旁“糸”字,表意。“繫”是上声下形的形声字。“糸”本义为丝,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为绳索,有捆绑之义。其实“毄”既表声,又表义。“毄”的本义为攻击。所以有些学者认为“繫”“擊()”都是从“毄”字派生出来。只是“繫”字突出“糸”字义在捆绑。“擊”字突出“手”,字义在敲打。从篆文字形来看,“繫”最初之义应该是捆绑、拴、系结。后来又引申为牵涉、关联、挂念。用作名词也指捆绑东西用的带子、绳索。
“系”“係”“繫”三字在字义上有诸多相通之处,古代常通用。所以现代汉字简化时“係”和“繫”并入了“系”。这种简化不会产生歧义,但若要从简体转换为繁体则应注意分别。
详细释义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近义辨析
系—係—繫
“系”“係”“繫”三字在字义上有诸多相通之处,古代常通用,但也有细微差别。
首先,这三个字都有“悬挂”和“捆绑”的意思,在古代经常通用,悬挂义如曹植《辅臣论》:“群言系于口。”《论语·阳货》:“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捆綁义,如《淮南子·本经训》:“系绊其足以禁其动。”贾谊《吊屈原赋》:“使骐骥可得係而羁兮,岂云异夫犬羊?”魏徵述怀》:“请缨繫南粤,凭轼下东藩。”尤其是“系”“繫”二字混用现象比较普遍,文献记载中明确解释:“系,繫也。”《后汉书·光武帝纪》:“系隆我汉。”李贤注:“系,犹繫也”。《释名·释衣服》:“系,繫也,相联繫也。”《集韵·霁韵》与《玉篇·系部》均认为“系,亦作繫”。而段玉裁和桂馥研究《说文解字·系部》时均认为“系”与“係”是可以通用的。
除此之外,此三字还有单独使用无法通用的字义。
“系”与其他二字的典型区别意义就是成系统体系,有上下顺承衔接之义。“系”字,有联属、接续、维系之义,后引申为继承,再引申为世系。发展至现代汉语,名词词性还有表示“高等学校按学科所分的教学行政单位”,如:中文系,物理系,这个“系”只能作“系”。
“繫”的词义相对广泛一些,有两个读音,分别是xì和jì。读作xì的时候,有“连续,继续,关联”之义,如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记事者以事繫日,以日繫月,以月繫时,以时繫年。”(繫,联属,依附)。李商隐《行次西郊作一百韵》:“又闻理与乱,繫人不繫天。”(繫,涉及,关联)。还有“拘束、拘禁、拘捕”之义,如《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劾灌夫骂坐不敬,繫居室。”(繫,拘囚)。贾谊《鵩鸟赋》:“愚士繫俗兮,窘若囚拘。”(繫,拘束)。
读作jì的时候,在现代汉语中只有一个意思,就是打结,绑上带子,如,系(繫)鞋带。读作jì时只作“繫”。值得一提的是,经传多见此字,用在《易·繫辞》中,只能写作“繫”。
“係”作为名词,指的是带子,如,乐府诗《陌上桑》:“青丝为笼係,挂职为笼钩。”作为动词,意思是维系,关联,如,《庄子·大宗师》:“况万物之所係而一化之所待乎。”表示判断词“是”(确认)的意思,只能用这个字,如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此係身前身后事。”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若係冤枉,刀过头落,一腔热血休滴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
需要注意,“繫”“係”都有关联义,有时混用,二者有细微的区别,强调关系时用“係”,强调联系时则用“繫”。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二】【系部】胡计切(xì)
系①,繫②也。从糸丿③声。凡系之属皆从系。
𣫦,系或从毄、处④。
𦃟,籀文系,从爪丝。
【卷八】【人部】胡计切(jì)
係,絜束也。从人从系,系亦声。
【卷十三】【糸部】古诣切(jì)
繫,繫𦃇⑤也。一曰⑥:恶絮。从糸毄声。
〖注释〗①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垂统于上而连属于下,谓之系,犹联缀也。经传多以繫为之。”②繫:饶炯《说文部首订》:“盖以借字训本篆。”③丿(yè)声:徐锴《说文解字系传》:“丿音曳。”④从毄、处:萧道管《重文管见》:“从处,止于其所也。”⑤繫𦃇(lì):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𦃇”下:“繫,叠韵连语。恶絮。”⑥一曰:王筠《说文解字句读》:“原本盖云:‘繫𦃇,恶絮。’”
说文解字注
【卷十二】【系部】
“系,县也”注:县,各本作“繫”,非其义,今正。𥄉部曰:“县者,系也。”引申为凡总持之偁,故系与县二篆为转注。系者,垂统于上,而承于下也。系与係可通用,然经传係多谓束缚,故係下曰:“絜束也。”其义不同系之义。引申为世系,《周礼·瞽朦》“世帝繫”、《小史》“奠繫世”,皆谓帝繫《世本》之属,其字借繫为之,当作系。《大传》“繫之以姓而弗别”,亦系之叚借。
“从糸”注:糸,细丝也,县物者不必麤也。
“𠂆声”注:𠂆,余制切,抴也。虒字从之,系字亦从之,形声中有会意也。胡计切,十六部。
“系或从毄处”注:从处而𣪠声也。𣪠亦在十六部。故古係缚字亦多叚𣪠为之。
“𦃟,籀文系,从爪丝”注:此会意也。覆手曰爪,丝县于掌中而下垂,是系之意也。
【卷八】【人部】
“係,絜束也”注:絜者,麻一端也。絜束者,围而束之。《左传》“係舆人”,又“以朱丝係玉二瑴”,束之义也。束之则缕与物相连,故凡相联属谓之係。《周易》“係遯”、“係丈夫”、“係小子”,《释诂》曰:“係,继也。”
“从人,系声”注:胡计切,十五部。按俗通用“繫”,许谓“繫𦃇”即牵离恶絮之名。考诸古经,若《周礼·司门》《校人》字皆作𣪠,《周易·𣪠辞》,据《释文》本作𣪠。《汉书·景帝纪》亦用𣪠。盖古假𣪠为係,后人尽改为繫耳。
【卷十三】【糸部】
“繫,繫𦃇也。一曰恶絮”注:一曰犹一名也。繫𦃇读如溪黎,叠韵字,音转为纤𦃇。纤,苦坚切。《广韵》十二齐、一先皆曰“纤𦃇,恶絮”,是也。《释名》曰:“煮茧曰莫。莫,幕也,贫者着衣可以幕絮也。或谓之牵离,煮熟烂牵引使离散如絮也。”按,此与煮茧絓头不同物,编《太平御览》者合而一之,误矣。
“从糸,𣪠声”注:大徐古诣切,非也。此字之本音见《周易》释文,云“直作𣪠下糸者,音口奚反”。《集韵》“繫,牵兮切。”引《说文》“繫𦃇,今恶絮”。陆德明、丁度非不言之憭然也,而六朝以后舍系不用,而叚繫为系,遂使繫之本义薶蕴终古。至鼎臣奉敕校定此书,亦径云古诣切,何浅率如是,尚自谓用《唐韵》,不知《唐韵》霁韵内之繫,非许书之繫𦃇也。十六部。
广韵
胡计切,去霁匣 ‖ 系声赐部(xì)
系,绪也。又姓,楚有系益。
古诣切,去霁见 ‖ 系声赐部(jì)
係,连系。
古诣切,去霁见 ‖ 毄声赐部(jì)
繫,缚系。又口奚、胡计二切。
【校释】口奚切:齐韵苦奚切无“系”字。
胡计切,去霁匣 ‖ 毄声赐部(xì)
繫,《易》之《系辞》。
康熙字典
【未集中】【糸部】系;部外笔画:1
《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并胡计切,音繫。《说文》:系也。《博雅》:相连系也。《前汉·叙传》:系高顼之玄胄兮。注:应劭曰:连也。《后汉·张衡传》:系曰。注:系,系也。《文选》注:言系赋之前意也。
又张衡《东京赋》:虽系以隤墙塡堑。注:系,继也。
又左思《魏都赋》:本前修以作系。注:系者,胤也。
又《广韵》:绪也。《增韵》:联属也。
又姓。《广韵》:楚有系益。按《说文》系自为部,今并入。
【子集中】【人部】係;部外笔画:7
《集韵》《韵会》并同繫。《尔雅·释诂》:系,继也。疏:系者,繫属之继。《易·随卦》:系小子,失丈夫。
又《左传·僖二十五年》:秦人过析,隈入而係舆人,以围商密。昏而傅焉。注:係,缚也。又《襄十八年》:献子以朱丝係玉二瑴。
又与曳同。《庄子·山木篇》:正緳係履而见魏王。
【未集中】【糸部】繫;部外笔画:13
《广韵》古诣切。《集韵》《韵会》《正韵》吉诣切,并音计。《说文》:繫,𦃇也。一曰恶絮。《玉篇》:约束也,留滞也。《类篇》:一曰维也。
又《集韵》牵奚切,音溪。义同。
又《广韵》《集韵》《韵会》并胡计切,音系。《易·系辞》疏:繫辞者,圣人繫属此辞于卦爻之下。
又云系辞者,取纲系之义也。《释文》:繫,本系也,又续也。《周礼·天官·大宰》:以九两系邦国之民。注:繫,联缀也。《干禄字书》:繫通繫。《集韵》:系或作繫。《类篇》:或作𣪠。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丿幺”窄、长,“小”宽、扁,第一笔平撇居上居中;上㇜(撇折)起笔竖中线,横段在横中线上侧;下㇜(撇折)略大,点起笔于横中线。“小”,居下居中;亅(竖钩)的竖段在竖中线,右点和左点对称打开。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
参考资料
.汉典.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3 13:27
目录
概述
文字源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