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灰锦蛇(学名:Oreocryptophis porphyraceus),是游蛇科紫灰蛇属的一种无毒蛇。体型中等,成体全长80~110厘米。头略大,与颈区分不明显。体色和色斑因亚种不同而略有差异。头背具3条黑色纵纹。体、尾背面具若干深于体色的横斑(部分个体横斑明显呈黑色或褐色,或不显),边缘色黑。腹面白色。
紫灰锦蛇由Cantor于1839年根据印度的标本命名。紫灰锦蛇曾被置于
锦蛇属(Elaphe)下,2002年Utiger等人建立新属——Oreophis,将紫灰锦蛇移入该属并作为该属的
模式种。2005年Utiger等人提出属名“Oreophis”已经被Oreophis boulengeri(
墨西哥王蛇的
同物异名)所先占,根据《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的优先权原则,因此将属名修改为Oreocryptophis,中文名紫灰蛇属。
体色多变,一般通身背面红褐色或橘红色等,身体背面有2条深色侧纵线沿第6行背鳞与第7行背鳞后延至尾末。体尾背面还有若干马鞍形斑,斑中央色浅紫褐,边缘为暗紫褐细线;鞍形斑宽在背脊占3~7枚背鳞,向两侧下延达第1行背鳞。鞍形斑7~17+1~6个,尾后端几个实际小如点斑,但体尾背面无侧纵线;尾背无斑,但两条侧纵线贯穿全身。头背有黑色粗纵纹3条,正中1条沿前额鳞沟经额鳞再沿顶鳞沟,侧面2条分别起自眼后沿顶鳞外缘向后与体背两条侧纵线连续,上唇、头腹、第1行背鳞(或包括第2行背鳞)及腹鳞呈污白色且无任何斑纹。
体型中等大小的无毒蛇。观察标本雄性最大全长1105(971+134)毫米,雌性896(753+143)毫米。头略大,呈椭圆形,与颈区分明显;鼻孔位于头侧,略近鼻鳞前半部;眼睛略小,瞳孔圆形;躯尾修长适度,尾长占全长的七分之一到六分之一。颊鳞1枚,前额鳞大,弯向头侧,因此颊鳞低矮;眶前鳞1枚,眶后鳞2枚;颞鳞1+2枚,顶鳞宽大,其前端扩展到眶后鳞,故前颞鳞不与眶后鳞接触;上唇鳞8(3-2-3式),偶有9(4-2-3式),个别7(2-2-3式);下唇鳞8~11枚,前4~5(个别有3或6)枚切前颔片;颔片2对。背鳞平滑,19(18,17)-19(17)-17(15)行;腹鳞176~214;肛鳞二分;尾下鳞双行,49~77对。上颌齿每侧20~24枚。
紫灰锦蛇在中国广泛分布于台湾、西藏、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南、湖北、河南、陕西、甘肃、安徽、江西、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广西、香港、海南。中国以外分布于印度、不丹、尼泊尔、缅甸、泰国、越南、老挝、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紫灰锦蛇已被入列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年6月30日发布的《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9年 ver 3.1)——无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