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石英”号护卫舰(英文:HMS Amethyst,舷号:U-16/F116),是
英国皇家海军黑天鹅级轻型护卫舰的改型舰之一。
发展沿革
历史背景
20世纪4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纳粹德国潜艇部队采取被称为“狼群”的战术,德国U型潜艇将在敌国船队的预计航线设伏待机,一旦发现商船或军舰目标,潜艇就会聚集在一起成群结队地发起攻击,击败任何护航军舰,当护航军舰追击单艘潜艇时,“狼群”中别的“狼”能够不受干扰地攻击商船。
英国为了保障从美国、加拿大向英国本土运输物资船队的安全,批量建造黑天鹅级轻型护卫舰,后又继续改进建造改进型黑天鹅级轻型护卫舰,共制造了17艘,时间为1942年-1945年间。
“紫石英”号护卫舰属于英国皇家海军“黑天鹅”级轻型护卫舰(Black Swan class sloop)的改进型(Modified Black Swan class)舰之一。
建造进程
“紫石英”号护卫舰建造进程如下:
1941年11月18日,英国皇家海军正式签署该舰建造合同。
1942年3月25日,在英国苏格兰格拉斯哥市的亚历山大斯蒂芬船厂开始铺设龙骨,正式开工建造。
1943年5月7日,该舰下水,开始舾装。
1943年11月2日,“紫石英”号护卫舰正式加入英国皇家海军,舰名:HMS Amethyst,舷号:U-16/F116,随即投入
北大西洋的护航和反潜作战。
技术特点
总体设计
“紫石英”号护卫舰,设计标准排水量1475吨,满载排水量1925吨。该舰舰长91.3米,舷宽11.7米,标准吃水2.9米/满载吃水3.8米。“紫石英”号护卫舰采用单桅构型,舰桥前的A、B炮位布置两座双联装102毫米口径Mk XVI型主炮。舰体中部依次布置舰桥指挥塔、舰桅杆和动力舱及烟筒。舰艉C炮位布置一座双联装102毫米口径Mk XVI型主炮。该舰舰艉装备深水炸弹发射器。
动力系统
紫石英”号护卫舰的动力系统,采用2台帕森斯单级减速齿轮式汽轮机,总功率4300马力;同时安装2台“three drum”型燃油蒸汽锅炉,提供蒸汽动力;该舰配置为双轴双桨推进器,最高航速19.7节,采用10节经济航速巡航时总航程可达5500海里。
武器系统
紫石英”号护卫舰的舰载武器,主炮装备有三座双联102毫米口径Mk XVI速射舰炮(QF 4 inch gun Mk XVI),主炮最大射程18千米,最大防空射高11千米,射速每分钟15-20发。
该舰副炮为12门机关炮,具体为四座双联装加四座单管20毫米口径高平两用机关炮(Bofors 200mm L/70 autocannon),最大射速每分钟250~320发,最大射程4300米。
该舰反潜武器为8具深水炸弹发射器,备弹110枚;另外舰艉甲板还有两条滑轨,可供敷设水雷使用。
性能数据
服役动态
护航反潜
“紫石英”号护卫舰加入英国皇家海军护航舰队后,参与了多次北大西洋海域的护航行动和反潜作战。
1945年2月20日,紫石英号护卫舰在爱尔兰邓加文附近海域使用深水炸弹击沉了德国U-1276号潜艇。该U-1276号德国潜艇排水量1070吨,曾击沉一艘英国花级驱潜快艇,但未能躲过紫石英号的攻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45年8月,“紫石英”号护卫舰被编入英国远东舰队,驻扎香港。
炮击事件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蒋介石拒绝在《
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宣告国共两党和谈破裂。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部队已经布防长江北岸,准备展开横渡长江作战。
美国、法国等国看到大战在即,相继撤离了南京江面的军舰及其侨民。而英国倚仗其皇家海军军舰,不愿撤走在南京的侨民。英国远东舰队对解放军要求外国舰船撤离长江战区的通告置之不理,让“伴侣”号驱逐舰在长江江面“观战”,还派出“紫石英”号护卫舰开进战区进行交接班。
1949年4月20日上午8时30分,“紫石英”号护卫舰驶入扬州以东20公里处三江营江面,进入解放军前线预定的渡江江段。
4月20日9点30分,“紫石英”号护卫舰闯入属于解放军渡江东集团第10兵团23军防区,在警告无效的情况下,解放军特纵炮兵便对该舰实施炮击,“紫石英”号护卫舰随即也向江北岸解放军炮阵地开炮,震惊中外的“紫石英”号事件爆发。
炮战中,“紫石英”号护卫舰中弹30余发,前主炮被击毁,舰桥中弹舰长斯金勒少校伤重当场身亡,操舵兵也被炸死,该舰员用白衬衣当作白旗悬挂起来。见英国军舰挂白旗,解放军遂停止炮击。随后“紫石英”号企图加速逃跑,解放军恢复炮击,该舰再次高挂白旗,解放军最终停火。“紫石英”号逃向长江南岸并在太平洲搁浅。战后发现有1发炮弹穿透舰甲板卡在弹药舱内没有爆炸,该舰幸免没被击沉。第一回合炮战,“紫石英”号舰亡17人,重伤20人,还有多人弃舰撤到南岸附近的小岛。解放军部队无人伤亡。
1949年4月20日中午13时30分,英国“伴侣”号驱逐舰(HMS Consort)从南京赶来支援,企图拖动“紫石英”号舰逃离浅滩,随即遭到解放军炮击。炮战中“伴侣”号舰长罗伯森(Robertson)负伤,舰上A、B炮塔被炸毁,看到如继续交火不利,“伴侣”号驱逐舰以29节高速转向下游驶往江阴。
第二回合炮战,“伴侣”号驱逐舰中弹56处,阵亡10人,伤12人。解放军损失2门75毫米野炮,伤亡约40人。
4月20日下午15时,国共谈判最后破裂。中国人民解放军依据作战计划,中突击集团首先发起渡江作战。4月20日下午17时,24军开始炮火准备,摧毁敌沿江工事,掩护船只由内河翻坝入江,同时也掩护各师第一梯队上船。当晚20时,突击部队开始上船出发,渡江战役全面展开。与此同时,得到英国两舰被炮击受损的消息,英国远东舰队副总司令梅登(Alaxander Madden)中将带领“伦敦”号巡洋舰(HMS London)和“黑天鹅”号快速护卫舰(HMS Black Swan)从上海出发溯江而上,妄图以武力处理突发事件。
1949年4月21日晨8时,英国“伦敦”号巡洋舰和“黑天鹅”号护卫舰抵达江苏泰兴县口岸江面,进入解放军10兵团23军的渡江区域。在解放军发射信号弹警告无效后,引发第三波炮击。“伦敦”号凭借大口径主炮的优势,企图摧毁解放军的榴弹炮和加农炮,实施报复并援救“紫石英”号护卫舰。英国军舰向解放军江北阵地和民房开炮,接连摧毁多处目标。一发203毫米口径炮弹击中解放军202团部机关,该团团长、参谋长和战士等40多人牺牲,多人受伤。解放军炮兵向英舰猛烈还击,“伦敦”号和“黑天鹅”号两舰多处中弹,舰长卡扎勒严重受伤,副总司令梅登也被震晕。在解放军猛烈的炮火下,英军两舰无法靠近“紫石英”号,只得放弃武力救援驶回上海。
该轮炮战,英国“伦敦”号阵亡15人,伤13人;“黑天鹅”号伤7人。解放军伤亡252人(主要是步兵)。后据1949年4月22日上海《
字林西报》根据来自英国海军的消息,对于英军在三起炮战中的伤亡情况,显然缩小了损失。因为据英国海军部后来公布信息,炮战中还另有103名官兵“失踪”。
连续两天炮战,中央军委当即发出指示:“凡擅自进入战区,妨碍我渡江作战的兵舰,均可轰击。”三野炮兵狠狠还击,击伤英舰“紫石英号”,其余三艘英舰挂起白旗逃窜。
1949年4月22日,新华社广播
毛泽东撰写的述评新闻《人民解放军战胜英帝国主义国民党军舰联合进攻》。4月30日又发表毛泽东撰写的《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言人为英国军舰暴行发表的声明》,庄严宣告:“中国的领土主权,中国人民必须保卫,绝对不允许外国政府来侵犯。”“人民解放军要求英国、美国、法国在长江黄浦江和在中国其他各处的军舰、军用飞机、陆战队等项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不要帮助中国人民的敌人打内战。”
1949年4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代表与英国代表开始就“紫石英”号事件进行谈判。其后,解放军出于人道主义,没有把“紫石英”号当作战利品“俘获”,甚至没有查封其电台。在后续与英方谈判期间,解放军还给英舰员提供水、燃油等。
1949年7月30日,在英军联合舰队指挥下“紫石英”号护卫舰利用夜暗起锚,伪装成商船,并强行并靠中国客船“江陵解放”号,将其作为掩护,意图逃走,于是引发炮击。在激烈的炮击中,“江陵解放”号中弹起火、沉没。“紫石英”号在长江北水道以22节高速逃跑,最终造成多艘民船沉毁与人员伤亡的严重后果。
最后解体
1949年8月11日,“紫石英”号护卫舰抵达香港维多利亚港进行了简单的维修,受到了英国方面的欢迎。同年11月,“紫石英”号护卫舰返回英国进行大修。
“紫石英”号护卫舰在英国修复完成后,1951年还参与了
朝鲜战争。
1952年7月,“紫石英”号护卫舰从东亚返回英国后退出现役。
1956年,英国摄制电影《扬子江事件》(Yangtse Incident),将“紫石英事件”搬上银幕。“紫石英”号舰在本色出演的电影时,因模拟解放军炮火的特效炸药药量过大,炸伤舰体结构,使当年遭炮击造成的旧损伤进一步恶化,最终只得分解拆毁。
1957年1月19日,“紫石英”号护卫舰在英国
普利茅斯被拆解。
总体评价
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击英国“紫石英”号护卫舰的事件震惊世界,宣告100多年来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炮舰政策”彻底破产。帝国主义的“炮舰政策”,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由英国首开其端,在1949年的解放战争中又由英国收其终,这个历史的巧合,反映了正义的必然。外国侵略者依仗他们的坚船利炮,在中国领土上横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江都日报》 评)
“紫石英”号事件以解放军开炮重创四艘英军军舰而告终,从而一举改写了中国军队“逢洋必败”的历史。它最大的影响,是宣告了自1840年以来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炮舰政策”的破产,西方国家的军舰从此结束了随意进入中国内河的历史,象征着列强时代在中国的终结,也象征着即将登上中国政治舞台中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捍卫国家主权坚如磐石的决心,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不怕任何威胁、坚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严正立场,并表明了即将成立的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中国人民忍受屈辱外交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人民号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