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文化
造型艺术
紫砂工艺,以其古朴典雅之姿、气韵灵动之美,历经数百年风雨洗礼,享誉四海,备受世人尊崇。宜兴紫砂,不仅承载着悠久的历史积淀与茶文化的繁荣景象,更通过历代匠人的传世之作,彰显了其独一无二的高雅艺术魅力,这是其他造型艺术难以企及的境界。宜兴紫砂工艺的造型设计千姿百态,方非一式,圆不一相,故而,从造型艺术的视角审视,紫砂工艺在众多陶瓷工艺之中无疑是独领风骚。
起源
紫砂创始在何时,在中国陶瓷史上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明、清时代的史籍中明确地说,紫砂陶器创始于明代弘治、正德年间,金沙寺的和尚和书僮是创始人。如明周高起在《阳羡名壶系-创始篇》中 说:“金沙寺僧,逸其名,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兴陶缸翁者处,搏其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 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传口柄盖的,附陶家穴烧成,人遂传用”。周容《宜兴瓷壶记》说:“今吴中较茶 者,必言宜兴瓷,始万历,大朝山寺僧(即金沙寺僧)传供春者,吴氏小吏也”。供春和吴氏是何许人呢?《宜兴县志》记载说:供春是明正德年间公元1504年--公元1521年提学副使吴颐山随带的书僮,吴读书于 湖洑金沙寺中(此寺今仍尚存遗址)。吴梅鼎的[阳羡茗壶赋]说:“彼新奇兮万变,师造化兮之功。信陶壶之鼻,亦天下之良工”。这些记载清楚地说明紫砂创制于明代中晚期,绝对不提宋代已有紫砂的事实。
1976年宜兴红旗陶瓷厂在施工中发现了紫砂古窑遗址,才得到证实宜兴陶瓷生产的始于新石器时代。宜兴是个古老的县,始设县于秦,远在新石器时代,勤劳的人民就在这里开创了原始陶瓷生产活动。先后多次进行了考古调查发现古文化遗址七处,其中就有新石器时代遗址五处。古窑址近百处,其中有汉代窑址三处,六朝窑址三处,隋、唐、五代窑址九处,宋、元窑址二十处,明、清窑址六十多处。 因此民间传说,把越国的范蠡奉为“宜兴陶瓷创业的祖师”或“陶朱公”是不真实的。
古紫砂窑址位于宜兴蠡墅村羊角山,是丁蜀镇黄龙山的支脉系统,这里是盛产紫砂泥矿的地方,所以古人把窑建在原料的产地。古紫砂窑址是埋在长约十公尺的土堆下面,经破土清理,共分三层,上层厚二公尺余,为近代废窑陶瓷碎片堆积,以缸、翁碎片为主。第二层为混合堆积,从元代以迄清代初年,延续 时间较长,堆积层较厚,约二至三公尺,多为瓯窑缸、缶、翁和肩部饰有菱花的陶罐、玉壶式的釉陶壶等残片,尤其后两种具有元、明代陶瓷造型风格;其次还发现“宜均器”残片,与瓯窑制品极为相似。另外在附近偏北方向,发现有瓯窑遗迹,说明所堆积是元未明初瓯窑的堆积物。第三层为早期紫砂堆积层,厚1.5公尺,断面呈灰紫色,主要是紫砂壶残片,有壶身、壶嘴、壶盖等。在此堆积的附近,发现了一座长约十公尺、宽约一公尺余的龙窑一座,其中亦有紫砂片。窑的下层,是黄土,是建窑时用黄土人工填成的。南端用小砖砌成倾斜的砖垛两排,这一种小砖与江南地区常见宋墓砖极为相似。
根据发掘出土的大量紫砂器残片分析研究,可以分辨出主要造型有:壶、罐两个大类,其中以壶为大部,均呈紫红色,器物里外无釉,从残片复原的器型分有高颈壶、矮颈壶、提梁壶等三类。紫砂泥质较粗糙,器身表面细密度亦差。由于没有用匣装,而是直接入窑烧成,因而常有火疵现象,在成型方法上已脱离用 陶轮拉坯的做法,根据紫砂泥不同于其他陶土性能,而采用泥片镶接法,壶嘴、壶把、壶的子(俗称壶盖、 壶顶)的粘接,则采用穿洞捏塞法。为后世紫砂器成型开创了新的工艺,奠定了紫砂器造型的基础。例如:龙头壶的壶嘴,捏成龙头型。六方形壶,壶的颈部起线,壶嘴根部附加菱花形纹饰,以及壶把上带有小孔 的处理等,都相当成熟。从复原的三件造型、装饰来看,线条流畅,饰纹恰到好处,绝非免强而为之的处女之作。
此外,镇江博物馆近年来在一座南宋古井里发现了两件紫砂壶。壶身、壶嘴、壶底用泥片捏成, 壶颈部留有刀削痕,壶身留有很明显的手捏痕,并且上半截还施了釉。据考证,认为是宋代酒壶。从用泥粗糙,制型朴素,比较古老看,在时代上可能早于南宋。不过今后还得作进一步研究,才能得出更正确的结论。
历史故事
中国宜兴有丰富的紫砂矿藏,在丁蜀镇黄龙山一带的岩石之中,有天然化学成分较合理的紫砂等泥,质地细腻,可塑性强,渗透性好,品质极优,色泽红而不婿,紫而不姥,黄而不妓,墨而不黑。经过加工处理后,就可以直接制坯,熔烧出的成品十分绚丽,赤似红枫,紫似葡萄,黄似柑桶,俏丽多彩。经过考古发掘,在宜兴丁蜀镇附近,发现新石器时代古窑遗址5处,西汉窑址3处,六朝窑址3处,隋唐五代窑址9处,宋元窑址20处,明清窑址60余处。宜兴的陶制品历史悠久,古今名士对其赞不绝口,苏东坡择居宜兴时,曾松风竹炉,提壶相呼,十分挚爱。
宜兴盛产茶叶。自古名山出名茶。《宜兴县志》载:境内有名山136座。宜兴的国山芬茶始于三国孙吴时代,到唐朝,皇室将宜兴名茶列入贡茶之一。唐代最著名的贡茶院设在湖州长兴与常州义兴(即宜兴)交界的顾清山,每年役工数万人,采制贡茶顾诸紫笋达万斤以上。《宜兴县志》载:顾清贡院建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至明洪武八年(1375年),兴盛时期长达650年。宋人蔡宽夫在《诗话》中云:湖州紫笋茶出顾猪,在常、湖(指常州和湖州)两郡之间,以其萌苗紫而似笋也。每岁人贡以清明日到,选荐宗庙,后赐近臣。
苏东坡在《次韵完夫赠之什,某已卡毗邻与完夫有庐里之约》诗中曰:柳絮飞时笋捍斑,风流二老对开关。雪芽为我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患山。竹荤凉风眠昼永,玉堂制草落人间。应容缓急烦间里,桑括聊同十亩闲。宜兴还有煎茶的良泉。宋代从徽宗帝到士大夫提倡品茶,细吸慢饮,鉴别优劣,欣赏品味。认为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用宜兴的金沙泉水煮的茶,味醇、形美、色翠。因此,金沙泉水也列为贡品,与贡茶同时专程由水路运往京城长安。苏东坡滴居宜兴蜀山讲学时,非常讲究饮茶,有所谓饮茶三绝的美称,即茶美、水美、壶美,惟宜兴三者兼备。苏东坡用的茶叶是阳羡唐贡茶;烹茶的水一定要是金沙泉水;茶壶一定要是紫砂提梁壶(即今东坡壶)。苏东坡在《调水符》的诗序中写道:爱玉女洞中水,既置两瓶,恐后复取为使者见给,因破竹为契,使金沙寺僧藏其一,以为往来之信,戏谓之调水符。其诗云:欺漫久成俗,闹事有弃糯;谁知南山下,取水亦置符。古人辨淄混,校若鹤与免;吾今既谢此,但视符有元。常恐汲水,人,智出符之余;多防竟无及,弃直为长吁。这里说的是,苏东坡经常派书憧从蜀山到金沙寺去挑水,日子一久,书憧苦于往返劳顿,就从半途的丁山取水回去。可是,丁山的河水烹的茶,苏东坡一尝就能辨出来。他为了饮到金沙泉水烹的茶,就想出一个法子,事先与金沙寺老僧商量好,将一块竹牌一劈为二,为竹制桃符,一交老僧,一交书健,到金沙寺取水,他们必须交换,这样书憧就无法偷懒了。这种桃符与现代老虎灶使用的水筹,有相近之处,这也是苏东坡的遗存。
宜兴民间有许多关于紫砂壶的传说,最为广泛流传的故事是:宋朝时,宜兴有一富户造屋,当快要完工时,主人发现墙砌得不平不直,就让工匠推倒重砌,在拆墙时,发现空斗墙内有一把茶壶,原来是有位工匠喝茶时放在墙中的空隙处,一时忘了,砌在墙里。大家把壶盖掀开一闻,茶叶竟然香醇如故,没有变味。这样,紫砂壶泡茶数日而不馊的事实就广为流传开来。这个故事虽然无籍可查,但可说明:紫砂壶在宋代已经为人们普遍使用。明代蔡司摆在《雾园丛话》记载:余于白下(今南京)获一紫砂罐(《先进录》曰:俗称壶为罐也),有‘且吃茶,清隐'草书五字,知为孙高士遗物,每以泡茶,古雅绝伦。据《松江县志》称:孙高士即孙道明,字旺叔,号清隐,华亭(今上海)人,生于元大德元年(1297年)在元代生活了70年。这里明确证实:紫砂壶在元代已流传,并在壶上镑刻铭文,否定了明代金沙寺僧和供春为宜兴紫砂壶始祖的结论。清代乾隆年间的宜兴蜀山人潘埠,字士珩,号裔溪,所著《腾帚续集,再考陶壶记》中指出:最早的陶壶创始人不是金沙寺僧及其徒弟供春;而金沙寺僧的制壶手艺是从蜀山三姑夫人庙僧传授而来,三姑夫人店僧制作的陶壶却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择居宜兴蜀山时设计的;苏东坡设计的陶壶式样,可以从元代大画家倪璜写真的《庙僧制壶图》得到印证。潘摞以其博览群书,广辑论据,特别强调指出:口碑载道是胜过捧唱的虚伪石刻及制版文字的。他还记录了有关陶民对苏东坡吩咐三姑夫人庙僧作陶壶的传记及其陶壶的式样。这一切还不足以证明苏东坡是宜兴紫砂壶的始祖,人们需要有实物遗存佐证。1976年基建施工中,发现宜兴丁蜀镇蠢野羊角山宋代龙窑窑址,发掘中获得平盖龙头双条把壶、高颈六方壶和苏东坡设计的提梁壶(亦称东坡壶)等实物遗存。从而,苏东坡设计提梁壶得到了实物证实。提梁式紫砂壶是苏东坡在蜀山讲学时亲自设计的。他烹茶审味,怡然自得,因此,他写下了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诗句。每当茶后,他总要捧着这把紫砂提梁壶玩赏一番,过了一阵,壶身久且色泽生光明,更觉神奇,视为珍宝。于是,他又写下了著名诗句:青烟白菜炒米饭,氏壶天水菊花茶。
泥料分类
紫泥类
俗称“天青泥”、“红棕泥”、“底槽青泥”、“大红泥”,为制作紫砂茗壶的主要原料。深藏于黄龙山岩层下数百米,在“甲泥”矿层之间。天青泥:其质细腻呈青蓝色,产于清代中期,现已失传。底槽青泥:位于矿层底部,块状中有青绿色的“鸡眼”、“猫眼”,色呈偏紫泛青,细而纯正,十分稀少。红棕泥:位于矿层中部,呈紫红色、紫色,隐现绿色斑点,质软致密,间有微小的云母闪烁。大红泥:位于矿层中,少量出现。云片状结构,呈紫红色泽,鲜艳明丽。矿层分布不同,烧成温度范围较宽,其最佳烧结温度在1180℃左右。
本山绿泥类
俗称“本山绿泥”,古名“梨皮泥”。矿土呈淡绿色层片状,烧成陶后现梨皮冻色(米黄色)。产于黄龙山岩层与紫泥共生矿层中,仅数厘米厚,位紫泥上层与岩板间,俗称“龙筋”。其矿物组成为水云母高岭石石英及少量的铁氧化物。本山绿泥:采掘量极少,不易制作大件产品,仅作小件产品和作“化妆土”,加入适量作色剂可变化成个色装饰泥。百麻子泥:色与本山绿泥相似,质地粗。位于紫泥上层,且杂质较多,须精拣方可合用,成陶后现谈墨色。红麻子泥:色似紫泥,质地粗。位于紫泥上层,间夹星点麻子绿泥,成陶后呈桃红色。
红泥类
俗称“朱泥”、“朱砂泥”、“石黄泥”。因其成陶后,色似“朱砂红”故名。产于宜兴任墅赵庄山,嫩泥矿层底部,质坚如石,其含铁量高,产量甚稀。矿土外观呈砖红夹层,以黏土为主的粉砂岩土,可单独成陶。红泥收缩率大,烧成温度在1080℃左右,常制小件器物。七十年代中期,此种红泥甚缺,既改用川埠红泥加嫩泥替代,矿土呈土黄色,石质坚硬,成陶与其相似,八十年代以洑东红泥制壶,其玻璃相重,烧成温度在1050℃左右,成陶后色朱红,声脆亮。
其他泥类
自明至今,泥色种种变异,秒出心裁,取其本土,山灵腠理,陶冶变化。石黄:呈卵状,外壳铁质褐黄色,中核似鸡蛋黄,粉状细腻,含铁量甚高。加入紫泥,成陶后色紫若葡萄。加入天青泥,成深古色。加入红泥成大红袍泥。白泥:呈白色,微泛绿,成陶后呈白色,出产于宜兴大潮山(洑东),原为日用陶所用原料,取其精细之泥为原料,加入金属氧化物后制成各种色泥。土骨:呈骨状,其含铁量高,陶成后呈黑色颗粒,可掺入紫砂泥中,作天星泥。嫩泥:呈砖红色,原为日用陶所用原料,掺入紫砂泥中增加可塑性和降低烧结温度,如取其精细之泥可作辅助原料。
紫砂艺术
紫砂壶作为一种富有艺术性的手工制品,蕴含一种情趣,其灵魂可以说是文人趣味。宋代诗人苏轼住在宜兴时,就喜爱一种提梁式砂壶,即“东坡壶”。至明代,出现了供春壶,供春原是文人吴颐山的书僮,多年侍读,受到文人习气的濡染,刨制出造型新颖、胜似金玉的“供春壶”。时大彬则改前代的大壶为精致的小壶“干奇百状信手出”,风范一变。这也是与大彬游历娄东时,多与陈眉多、王世贞等文人名士交流有很大关系。清代名手杨彭年,干脆与文人陈曼生合作,由陈设计式样,杨来捏制,再由陈于壶身刻制书画,最终入窑烧制成壶。难怪后世将杨彭年所制壶称为“曼生壶”.此后,不少书画名家都有亲镌书画的壶器。品茶需要茶具。紫砂壶原产宜兴,属陶,比之瓷器,更具古风。起于宋兴于明的紫砂壶逐渐受人青睐。它不假釉饰,没有彩绘,以手工捏制烧成,造型别致、古朴典雅是其艺术特色,而且具有良好的保味功能,适宜泡茶,香味醇郁。紫砂壶是与其他艺术相融合的,诗、书、画、印常常作为壶的画面构成因素;、石,常常成为壶的基本造型。
业内术语
茶山:紫砂壶具有良好的透气性,茶壶长期使用,吸附在壶内的茶迹,人们通常称之为茶山。
陈腐:亦称之为“养土”,是紫砂泥料最后的一道加工工序,将调配练制好的泥料用陶缸装好,置于阴湿处,让期腐酿陈化。
陈腐期:即从将调配好、练制好的泥料放置阴湿处陈腐开始存放的时间,称为陈腐期。就如地下酒窖的陈年好酒一样,相对陈腐期越长,制出的壶就越光润古雅。陈腐期最短也要达到三个月以上。
包浆:茶壶经长年使用之后,在壶表面形成的一层自然而又特别的光泽,这种光泽内敛、深稳。
太阳线:在紫砂壶内的底部,表面中心向四周呈发散状,如太阳光芒线的泥痕,称之为“太阳线”。
推墙刮底:紫砂壶成型过程中,壶内壁出现凹凸不平时,为了使表面光滑平整,工手们使用工具去进行整理,这就是“推墙刮底”,模具壶最常用此方法。
风化:开采的矿料经过露天堆放,接受自然界的日晒雨淋、风吹雨打、严寒酷暑、崩裂瓦解,使原来密实的块状变化成松散的颗粒,质地由坚硬的石质结构演变为酥软的土质结构,这个过程称为“风化”。
生料:用开采出来的矿料常称“生料”。
熟料:经过至少三个月以上充分风化后的矿料便为“熟料”。
目数:紫砂矿料开采后,经风化、除杂质、粉碎,使用筛过滤后泥料的粗细,称为目数。此过程亦叫过目。目数也有历史,宋朝中期26目-35目;清朝早期35目;清朝中期为55目-60目;(由于1957前一直采用手工练制法,故目数较低,紫砂的通透性能更好,颗粒更粗,质感更强,这也是辨别老壶的标准之一)1958年开始出现机械过目,目数稳定在60目左右,1959年至今常用的有雷蒙粉碎机,以风力控制目数,机器粉碎的目数可高达140目-180目。如今制作的紫砂壶,采用不同的泥料练制方法,基本目数控制在60目左右,以60目为基准,相对目数越大泥料越细腻,反之则越粗。
收藏识别要点
紫砂收藏识别要点
泥料胎土:色象、颗粒度及光泽肌理。不同年代的不同矿脉各有特点,清后期的“天青泥”就与历代泥料不同。
造型风格:各个时代对美的感受和形式要求均有特定的标准,造型风格,整体的比例,嘴、把、钮的配制存在着差异。
工艺手法:工艺手法即使是同一师傅传授也会有不同的风格。
气质神韵:最重要的标准,名家之作,由于独具高超的艺术素养和熟练的专业技巧,以及对泥料性能的深入了解和窑温的把握,其佳作自有一股不可模仿的神韵。
印章款式:印章款式是判断真假的一个因素,但现代造假技术可以以假乱真,不可全信。
工艺表现形式
紫砂工艺的文化内涵,深沉庄重。黑泽深重的紫砂,也包容各类陶瓷的审美意蕴。正是基于这深层的、为常人所难以言传的审美心理,人们才几乎不以紫砂为器具之极品,或视为拱壁,或爱不释手、津津乐道无穷。紫砂艺术的美学表现形式,首先是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能,具有丰富柔和的质感,以其古朴典雅的风格著称于世,为世人喜爱嗜好。紫砂的造型千变万化,千姿百态,是紫砂艺术的具体表现特征。方器、圆器、筋纹塑器,仿真象形,自然生动,组成紫砂艺术的主旋律。光货的造型简洁明了,方货的造型稳重端庄,花货的造型师其造化,筋纹器造型严谨规范,表现了紫砂工艺的传统艺术美感。
紫砂工艺的表现形式,以中国传统的金石书画为主题,赋于嵌、绘、彩、釉、塑、漆、雕、镂等等,特别是紫砂艺术和文人的结合,大大丰富了紫砂艺术美的深蕴内涵。文人参与文人的结合,大大丰富了紫砂艺术美的深蕴内涵。文人参与文人绘画,文化设计、文化镌铭,将文人的美学观点和审美意识通过交流合作,构成如诗如画的艺术风格,这无疑是一种催化剂,促进紫砂艺人提高文化素质、容纳精神实质含量,具备博大胸怀,促进陶艺发展,为紫砂艺术的丰富内容增光添彩。
紫砂艺术以工艺美术为根,以传统文化为源,以茶文化为媒,逐步形成自身的、独有的陶瓷艺术。无论在中国、或是在世界上,紫砂艺术都是独一无二的、独具特色的、独具风格的、独树一帜的。宜兴独有的资源,具有特殊的性能。工匠的智慧创造,形成独有的工艺成型程序,独有的工艺技法。这一切,都是紫砂艺术的魅力所在。
品种类型
紫砂艺术自明中期至今,不过短短的五百多年历史,比起陶瓷其它种类,存在很大的差距。但是 自紫砂艺术形成之日起,就以其独有的面貌成为其它陶瓷种类所不能比拟的,最为突出的,并从工艺品升华为艺术品的唯一陶瓷艺术品种。紫砂的品种与形制,变化与创造,之多之广之丰富,无法完整统计。不同的流源与风格,之多之广之丰富,无法完整统计。不同的流源与风格,各种色彩的变异,都属于世界陶瓷之首位。宜兴的地域变化,民风民俗,民族特点,传统文化,都反映在紫砂艺术之中,亦回然不同于其它陶瓷。
艺术风格
紫砂艺术的独有的陶文化面目出现,具有如诗如画的艺术风格,具有深厚的艺术魅力和强烈的感染力。深蕴的文化内涵,强烈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形式,再通过紫砂艺人的艺术创造。艺人的文化素质在紫砂陶艺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书卷气”,因传统文化的精神和气魄融汇进造型艺术之中,形成了紫砂艺术专盛不衰的生命力。
紫砂艺术更深层次的影响和作用,除了日用功能、陈设审美、把玩品味,还表达了紫砂艺人创造者本身的思想情感,生活方式,审美爱好,造型意识,造物心理等等,这些表现在精神世界方面的内容,决定了紫砂陶艺本质的风貌、形制、结构和基本风格,是紫砂艺术表现形式的延伸和发展。
紫砂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还是科学和艺术和融汇、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实用与功能的统一。形象美、形态美、古朴美、典雅美、舒适美,都通过了造型形式加以表达,通过材质肌里加以反映,通过创作者、使用者、收藏者的心灵结合加以融会贯通,这就是紫砂艺术的高雅气质。
艺术价值
紫砂艺术是全方位的,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陶瓷文化、陶瓷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紫砂艺术的生命力是专存的、延续的、发展的、强盛的。它显示了博大精深的中国紫砂陶艺文化,别具一格,独领风骚。
随着人们文化艺术生活的发展,人们对美的艺术追求更无止境。以大自然形态为源泉的紫砂工艺陶瓷的创作,题材更为丰富。每一个紫砂艺术工作者,必须更加珍视。我相信传统的历史文化和紫砂文化,在先辈的艺术熏陶下,必将涌现更多、更好、更美的艺术佳作,繁荣我们的紫砂艺术事业,展现紫砂工艺无穷的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
教你买紫砂壶 .教你买紫砂壶 .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8 21:23
目录
概述
起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