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竹林教堂旧址,旧称圣路易堂,位于天津市
和平区营口道16号,占地约6.8亩,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
历史沿革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紫竹林教堂始建。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中,西方教堂成为其主要打击目标,紫竹林教堂因为在租界内而免于受损。
天津解放后,紫竹林教堂曾作为天津第九塑料厂的仓库使用,后来因年久失修成为危楼。
2013年,紫竹林教堂经过抢救式的维修,恢复了原貌。
建筑格局
紫竹林教堂,旧称圣路易堂。营口道在过去的法租界叫作圣路易道,所以就叫圣路易堂。因老天津人把这个地方叫作紫竹林,所以它又被叫作紫竹林教堂。教堂占地约6.8亩,建筑面积约779平方米。紫竹林教堂建筑风格吸收了古希腊、古罗马建筑艺术的积极因素,整体布局条理清晰有序。此外,教堂中西合璧:采用青砖木结构,再饰以中华的传统砖雕艺术装饰。紫竹林教堂是一座具有浓郁文艺复兴晚期风格的希腊式教堂。紫竹林教堂主要以砖墙砌体承重,内部构造简单,建筑内部平面为长方形平面,十字穹顶,三通廊,白色墙面,扶壁柱,柱与穹顶主肋均为灰绿色,入口门厅上方为唱诗台,两侧有螺旋式楼梯直通唱诗台。正对主入口为主堂,三通廊中间一跨为主跨,两侧为副跨,纵向四跨,其中第一跨为唱诗台,六颗圆形雕木花柱,直通屋顶,顶部为十字穹顶造型。正对主堂最里侧为祭台间,祭台里侧为白色大理石祭台。在祭台的东侧和后侧各有一屋。在主堂共设有八根木柱,用于承受屋盖传下的荷载。在主堂中间处左右各有一个忏悔室。
建筑特点
紫竹林教堂旧址建筑结构形式为砖木混合结构,是中国近代外国古典式建筑常用的结构形式。其特点是:砖砌承重墙,砌块采用烧结粘土青砖,砂浆采用石灰砂浆。木架楼板(入口二层藏经楼台)、屋架为木抬梁上架人字木屋架,上架檩条木望板屋面。原结构木屋面铺砖,大厅部分为油毡,为后改造所做。抬梁架放在大厅中央的两排木支撑柱和两边的承重墙体的砖砌壁柱上,大厅用四榀挑架支撑屋面。紫竹林教堂的屋盖为托梁式木结构,最上部为三角形木屋架,屋架节点采用榫卯连接,是一种“抬梁式”结构的变通。紫竹林教堂运用了两根瓜柱,架在侧廊的梁头上,从而将中厅部分的主梁抬高,使其高于侧廊的主梁。将主梁分成三段,将中间的那一段抬高,借鉴了传统的“穿斗式”做法。
紫竹林教堂旧址建筑平面布局上采用长约39米,宽26.7米,长宽比1.46:1的外形。符合通常中式建筑在外形上采用的长宽比小于2:1的矩形或接近正方形的外形。使建筑物的质量和抵抗地震水平作用力的水平刚度随高度的变化比较均匀。紫竹林教堂旧址主次分明的结构布局方式对抵消地震的扭转效应是有效的。规则对称的布置使建筑物的质心与刚心最大程度地重合,这样就避免了建筑遭受地震作用时由于质心与刚心不重合造成的扭转效应对墙体的剪切作用。紫竹林教堂旧址建筑外形上的规则性以及平面布局上的对称性,使建筑立面上的荷载分布均衡对称,这种布置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竖向荷载的偏心作用。紫竹林教堂高9.7米,宽26.7米,高宽比为0.36:1采用了低而宽的稳重的体形,并且较小的柱高还可以保证柱架具有较强的抗侧移刚度。
文物遗存
砖雕和玻璃装饰
紫竹林教堂旧址饰以大量中国传统砖雕艺术,砖雕图案中有大量葡萄、玫瑰花和中国佛教文化中的莲花佛珠花饰图案。罗马柱头饰有百合花雕饰,檐口用西洋古典比例划分,代表着19世纪中西文化的交融,风格独特。旧址祭台上镌刻着三种十字图案,整体着卷云波浪花饰,艺术价值较高。祭台间两侧墙壁镶嵌一白色大理石,用法文镌刻着建造铭文。主堂两侧有两半圆形壁龛,据记载一为法王路易九世,一为法国女英雄圣女贞德。主堂地面通体镶有红蓝白三色地砖,砖面花饰有十字图案。主堂两侧各有三个半圆形拱窗,最初均为菱形彩色玻璃拼成,阳光透过七色玻璃照射在大堂内。
文物价值
紫竹林教堂旧址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兼具古希腊、古罗马建筑艺术的积极因素,还饰以中华传统砖雕,巍峨典雅,代表着近代中西建筑合璧的典范。教堂见证了中国近代宗教的发展和变化,成为天津历史文化的象征之一。同时教堂曾是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中西文化碰撞与融合的见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和文物保护价值。
保护措施
2013年1月,紫竹林教堂旧址被天津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天津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紫竹林教堂旧址位于天津市和平区营口道16号。
交通信息
自驾:自天津市和平区人民政府开车前往紫竹林教堂旧址,路程约1.5千米,用时约14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