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翅椋鸟
雀形目椋鸟科动物
紫翅椋鸟(学名:Sturnus vulgaris)是椋鸟科椋鸟属动物,全长约20-24厘米,是中等体型的椋鸟。体羽新时为矛状,羽缘锈色而成扇贝形纹和斑纹,旧羽斑纹多消失。闪辉黑、紫、绿色。具不同程度白色点斑。虹膜深褐色;嘴黄色;脚略红。
形态特征
紫翅椋鸟全长约20-24厘米,是一种羽色具闪辉黑、紫、绿色椋鸟。头、喉及前颈部呈辉亮的铜绿色;背、肩、腰及尾上复羽为紫铜色,而且淡黄白色羽端,略似白斑;腹部为沾绿色的铜黑色,翅黑褐色,缀以褐色宽边。夏羽和冬羽稍有变化。
具不同程度白色点斑,体羽新时为矛状,羽缘锈色而成扇贝形纹和斑纹,旧羽斑纹多消失。虹膜深褐色;嘴黄色;脚略红。
大小量度:体重♂72-78克,♀60-70克;体长♂203-220毫米,♀200-215毫米;嘴峰♂24-26毫米,♀23-24毫米;翅♂121-135毫米,♀115-132毫米;尾63-71毫米;跗蹠26-31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栖息于荒漠绿洲的树丛中,多栖于村落附近的果园、耕地、或开阔多树的村庄内。
生活习性
数量多,平时结小群活动,迁徙时集大群。有时与粉红椋鸟(.pastor)混群活动,往往分成小群,聚集在耕地上啄食,每遇骚扰,即飞到附近的树上。喜栖息于树梢或较高的树枝上,在阳光下沐浴、理毛和鸣叫。
杂食性,以黄地老虎、蝗虫、草地暝等农田害虫和尺蠖、柳毒蛾、红松叶蜂等森林害虫为食,但在秋季也聚集在果园中窃食果子或在稻田中啄食稻谷。
中国为新疆西北部夏候鸟,迁徙时可见,为台湾冬候鸟。
叫声为沙哑的刺耳音及哨音。
分布范围
原产地:阿富汗、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巴林、白俄罗斯、比利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中国、克罗地亚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国、丹麦、埃及、爱沙尼亚、法罗群岛、芬兰、法国、格鲁吉亚、德国、直布罗陀、希腊、匈牙利、冰岛、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日本、约旦、哈萨克斯坦、科威特、吉尔吉斯斯坦、拉脱维亚、黎巴嫩、利比亚、列支敦士登、立陶宛、卢森堡、马其顿、马耳他、摩尔多瓦、蒙古、黑山、摩洛哥、尼泊尔、荷兰、挪威、阿曼、巴勒斯坦地区、波兰、葡萄牙、卡塔尔、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沙特阿拉伯、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加那利群岛)、瑞典、瑞士、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塔吉克斯坦、突尼斯、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克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英国、乌兹别克斯坦。
引进:阿根廷、阿鲁巴、澳大利亚、巴哈马、百慕大、加拿大、开曼群岛、古巴、多明尼加共和国、斐济、海地、牙买加、墨西哥、新西兰、波多黎各、圣皮埃尔和密克隆、汤加、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维尔京群岛。
游荡:不丹、佛得角、格陵兰、韩国、马尔代夫、缅甸、巴拿马、斯瓦尔巴特、泰国、瓦努阿图、越南、也门。
繁殖方式
4-6月繁殖,往往集群营巢,巢营在村内尾檐下,峭壁裂隙、塔内以及天然的树洞中。巢以稻草、树叶、草根、芦苇、羽毛等编成。每年繁殖一次,每产4-7枚卵,卵色变化很大,呈乳黄色、翠绿或纯浅绿蓝色。孵卵期12天,亲鸟每天育雏95-328次,且有时一次衔数条虫返巢育雏。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2022年春季鸟类迁徙期间,紫翅椋鸟现身河北雄安新区。
参考资料
Sturnus vulgaris.The IUCN Red List .2015-04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07 08:1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栖息环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