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色土是由侏罗纪、白垩纪紫色砂岩、泥岩时代形成的紫色或紫红色砂岩、页岩岩层上发育而成的土壤,富含钙、磷、钾等营养元素,其矿质养分含量丰富,肥力较高,是中国南方重要旱作土壤之一,主要集中分布在中国四川盆地,在一些南方省市的盆地中也有分布。
紫色土是由
侏罗纪、
白垩纪紫色砂岩、泥岩时代形成的紫色或紫红色砂岩、
页岩,变来的,据说其紫色可以保留很久而不褪色,而土壤中的紫色大都富含钙质(
碳酸钙)和磷、钾等
营养元素,很是肥沃。紫色土
水土流失快,
风化也快(主要是物理崩解作用)。紫色土
土层浅薄,通常不到50厘米,超过1米者甚少 。
一般含碳酸钙 ,呈中性或微
碱性反应。
有机质含量低,磷、钾丰富。由于紫色土
母岩松疏,易于崩解,
矿质养分含量丰富,肥力较高,是中国南方重要
旱作土壤之一,除丘陵顶部或陡坡岩坎外,均已开垦种植。因
侵蚀和干旱缺水现象时有发生,利用时需修建
梯田和蓄水池,开发灌溉水源。开辟肥源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氮的含量,也是提高其
生产力的重要措施。
紫红色
岩层上发育的土壤。以
四川盆地分布最广,在南方诸省盆地中零星分布。紫色土
有机质含量 1.0%左右,其发育程度较同地区的红、
黄壤为迟缓,尚不具脱硅富铝化特征,属化学风化微弱的土壤,呈
中性至微碱性反应,
pH值为7.5~8.5,石灰含量随
母质而异,
盐基饱和度达80~90%。紫色土
矿质养分丰富,在四川盆地的
丘陵地区中为较肥沃土壤,其农业利用价值很高。利用中需防止
水土流失和注意蓄水灌溉、增施有机肥料、合理
轮作等。
酸性紫色土分布在长江以南和
四川盆地广大低山丘陵。
土壤有机质、
全氮含量相对较高,磷、钾稍低。土壤呈酸性,pH小于5.5,
盐基饱和度较低。
中性紫色土主要分布在
四川、云南,土层较酸性紫色土薄,约30至60cm,
碳酸钙含量小于30g/kg,pH值约为7.5,肥力水平较高,但
有机质、氮、磷稍显不足。
石灰性紫色土主要分布在
四川盆地及滇中等地,土质疏松,碳酸钙含量大于6%,土壤有机质在10g/kg左右,氮、磷低,
锌、
硼严重缺乏,土体浅薄,保水抗旱能力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