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东征纪念馆,位于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东征大街,总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使用面积1100平方米。红军东征纪念馆是山西省文物局直属全额事业单位,是一所革命纪念专题博物馆。
历史沿革
1991年,红军东征纪念馆经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宣部批准兴建。
1993年,红军东征纪念馆奠基。
1996年5月5日,红军东征纪念馆落成并对外开放,由原中共中央总书记
江泽民同志题写馆名和碑名。
2025年3月17日,入选
国有公益性收藏单位名单(第一批)。
建筑格局
综述
红军东征纪念馆总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使用面积1100平方米。红军东征纪念馆分展厅和纪念碑两个部分。红军东征纪念馆展厅分为序厅和四个展室。
红军东征纪念馆展厅的正中是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的馆名“红军东征纪念馆”七个镏金大字。展厅基座正面镌刻着“红军万岁、东征胜利”八个大字。
红军东征纪念碑位于出展厅后门攀登100级台阶的位置。大理石砌筑的船形碑座,上托着帆形碑身,衬之以两侧富有层次的苍翠柏林、起伏的围墙造型。碑的正面用金箔镶嵌着江泽民同志题写的碑名“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纪念碑”,碑的背面镌刻着描述红军东征历史的碑文。纪念碑两侧修建了仿古凉亭,进行了园林式绿化。
展厅
综述
红军东征纪念馆基本展览《红军东征—影响中国革命进程的一次战略行动》,分4大版块13个单元展开。讲述了红军东征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2月下旬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会议作出战略决策,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2月20日渡河入晋到同年5月胜利回师陕北。实现了发展巩固陕甘革命根据地,进一步推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既定目的。
奠基陕北 战略抉择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率领下,中央红军冲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历经两万五千里长途跋涉,同年10月19日胜利到达吴起镇(今
吴起县城),结束了历时1年,纵横11个省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同年11月初同徐海东、程子华率领的红十五军团和刘志丹率领的红二十六军会师。同月21日至26日直罗镇战役的胜利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甘苏区的第三次围剿,实现了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奠基。
挥师东征 驰骋三晋
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回师陕北,中国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发表,标志着红军东征的胜利结束,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抗日反蒋进入逼蒋抗日新的阶段。
建立政权,唤起民众
红军东征广泛发动群众,宣传抗日主张,遍撒革命火种,建立党的组织,扩大了红军,筹集了军需,扩大和巩固了陕甘抗日根据地。红军东征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推动了华北以至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沉重地打击了阻拦我军抗日通路的阎锡山军事力量,为开辟敌后游击战场,八路军出师华北抗日前线奠定了基础。
统一战线,抗日救国
在红军渡河东征前,毛泽东在延长县古峪村召集的团以上干部会上进行政治动员时指出:我军渡河东征的战略目标,就是要打通一条北上抗日的道路,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现,这是应呼天理,合乎潮流,舆论所归,人心所向的壮举。
馆藏文物
综述
红军东征纪念馆文物来自社会征集,捐赠及个人、社会团体、各类机构的捐赠或移交、调拨而来,共收集收藏珍贵的革命文物、图片、资料1231件,展出革命实物328件,其中瓷碗、羊皮筏子、小号3件被革命文物鉴定专家定为一级革命文物。
主要藏品
文化活动
2021年6月28日,“我们共产党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展览在红军东征纪念馆举行。
2022年6月11日,红军东征纪念馆在石楼县东征广场开展 《胜利之路》主题展览。
所获荣誉
2009年5月,红军东征纪念馆被中宣部授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称号;同年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2010年,红军东征纪念馆被国家发改委、中宣部等十四个部委定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2017年,红军东征纪念馆被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定为国家级国防教育基地。
2021年,红军东征纪念馆入选山西省第一批省级红色文化遗址名录。
机构设置
红军东征纪念馆为山西省文物局直属全额事业单位,正处级建制,内设办公室、宣教部两个科室,共12个编制。
参观信息
地理位置
红军东征纪念馆位于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东征大街。
开放时间
全年9:00一17:00(节假日正常开馆)。
门票价格
免费。
交通指引
石楼县人民政府距离红军东征纪念馆3千米,可步行或驾车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