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冠戴菊(学名:Corthylio calendula)是雀形目、戴菊科的鸟类。体长9-11厘米,体重5-10克,翼展16-18厘米。是一种体型麻雀大小的小型
鸣禽,有橄榄绿色的羽毛,有突出的白色眼圈和白色翼条纹。雄鸟头顶具金黄色或橙红色的
羽冠并两侧缘以黑色侧冠纹。
动物学史
1766年,瑞典博物学家
卡尔·林奈在他的《
自然系统Motacilla calendula
马蒂兰·雅克·布里松。尽管布里森创造了拉丁名称,但这些名称不符合二项式系统,不被国际动物命名委员会认可。
根据几项遗传研究,该分类单元与
戴菊属Regulidae
形态特征
红冠戴菊体长9-11厘米,体重5-10克,翼展16-18厘米。是一种非常小的鸟,也是北美最小的
鸣禽之一。上体灰绿色,下体橄榄黄色。有两个白色翼杆和一个不连续的白色眼环。较大的次级覆羽上的翼条(靠近翼尖)更宽,靠近一条暗带。
雄鸟具猩红色的羽冠,通常是隐藏的,被周围的羽毛所掩盖,在繁殖季节向雌鸟配偶展示。羽冠很少呈橙色、黄色或不存在。具棕色、浅灰色的翅膀,尾羽上有白色条纹和黄色边缘,臀部白色。
雌鸟与雄鸟羽色相同,但没有羽冠。雌鸟的羽毛边缘比雄鸟的更暗淡。除了这些细小的差异外,雌鸟还有一个明显的白色眼环。红冠戴菊可以通过眼环、橄榄色羽毛和泪状纹来识别。
栖息环境
尽管红冠戴菊生活在许多栖息地,但在迁徙和繁殖季节期间,它们更喜欢呆在靠近地面的茂密灌木丛中。在针叶树、低至地面的浓密灌木、森林边缘附近的高草、落叶树枝内的浆果缠结或森林区域附近的栅栏线上筑巢,这些区域的植被足够茂密,可以保护免受捕食者的侵害,同时也允许在外出进行长途狩猎后,红冠戴菊很容易回到周围树木的树冠中。
在云杉、冷杉和落叶松等高大茂密的针叶林中繁殖。在冬季和迁徙期间,也可以在灌木丛生境、落叶林、公园和郊区栖息。
繁殖栖息地是加拿大、阿拉斯加、新英格兰北部和美国西部的针叶林和山区的云杉——冷杉林。
生活习性
迁徙
红冠戴菊在春季和秋季迁徙,其范围从加拿大的太平洋西北部到美国南部各州和阿拉斯加向南延伸,再到墨西哥和中美洲,从完全到部分迁徙,有些鸟是西部的留鸟。
行为
红冠戴菊很少坐着不动,跳跃很短,在短促而充满活力的冲刺中飞来飞去。飞行时会发出阵阵快速的翅膀拍打。通常在树枝和树叶间快速移动,一般在中低层。在树叶间它们迅速拍打翅膀,快速穿过茂密的植被,寻找下一只要吃的昆虫或蜘蛛。“振翅”是一种驱赶昆虫的方法。当虫子受到惊吓时,红冠戴菊就会发起攻击。会在觅食时盘旋在树枝上,有时会飞出去捕捉飞行中的昆虫。当激动或展示时,红色羽冠会升起。通常,它们会无所畏惧地捍卫自己的领地,围攻那些可能是猫、松鼠或人类的入侵者。
食性
以食虫为主,主要吃小昆虫和蜘蛛、也吃一些浆果、树液和种子。
天敌
松鼠、猫头鹰、鹰、松鸦和喜鹊是捕食红冠戴菊的天敌。
分布范围
繁殖地:圣皮埃尔和密克隆。
非繁殖地:墨西哥
留鸟:加拿大和美国。
非繁殖地:巴哈马、开曼群岛、古巴、多明尼加、危地马拉、牙买加、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
季节性不确定:格陵兰和冰岛。
繁殖方式
繁殖期在4月下旬至5月初,孵化期在5月中旬或6月左右。巢建在针叶树、低至地面的浓密灌木、森林边缘附近的高草、落叶树枝中的缠结浆果、森林区域附近的栅栏线中。那里的植被足够茂密,足以保护免受捕食者的侵害,同时也允许红冠戴菊在外出进行长途狩猎旅行后,很容易回到周围树木的树冠中。红冠戴菊通常每年产两窝,因为它们会在产下第一窝卵之前筑一个新巢。红冠戴菊的巢非常复杂,材料多种多样,例如地衣、树枝、蜘蛛网和苔藓。
在交配季节实行一雄一雌制。在此期间,雄鸟负责大部分狩猎捕食活动,而雌鸟则负责筑巢。巢呈杯形,悬挂在针叶树枝条上,通常是隐蔽的。一窝可产多达12枚卵,是北美雀形目中产卵最多的。孵化期12-14天。雌雄亲鸟都会参与喂食10-15天。之后,在雏鸟离开巢穴前。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20年ver3.1——无危(LC)。
种群现状
红冠戴菊在全球物种数量估计有1亿只成熟个体(Partnersin Flight 2019)。该物种正在增加(Partnersin Flight 2019),短期趋势表明,截止2018年,过去的十年种群数量增长了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