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壤化作用
风化作用
红壤化作用也称红土化作用,是一种风化作用。因为红壤化作用通过去钠、钾、钙等易溶物而保硅;通过去硅而保铁、铝、钛、金、镍等难溶物。能形成铁矿、铝土矿、钛矿、镍矿、金矿、锰矿等矿藏,所以,人类对红壤化作用研究较多。
红壤
红壤,也称红土,是一种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区域的红色土壤,是陆地表面岩石强烈风化的产物。这种土壤只所以呈现红色,是因为这种土壤里的红色的三氧化二铁含量较高(一般达5%以上),染红了土壤。因为这种土主要由高度风化作用形成的高岭石组成,粒径细小,所以,这种土一般具有粘性,常被称为红粘土。红壤化作用,就是指地表岩石经风化作用,逐渐形成红壤的过程。只要风化产物的含铁量较高,能染红壤壤就可以形成红壤。所以,原则上,构成地壳的各种岩石,只要经风化后最终含铁量较高,能将土染红,都可以形成红壤。
红壤化作用
红壤在形成过程中依次经历了风化作用,微团粒化作用,后期对微团粒进一步改造—淋溶、胶结、固结压密的成土作用,当母岩经历了这一完整的红土化作用过程之后,现代意义上典型的红土便形成了,并具有了特殊的工程地质性质。
风化作用
红壤化作用的初期,母岩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因复杂而剧烈的物理化学风化作用而形成了以次生矿物、胶体物质为主的风化产物。
一般地,风化作用的形式和风化产物与母岩的物质成分有密切的关系,而母岩的物质成分与其成因类型有关。从红壤化作用的角度,可把三大类岩石中较常见的矿物分成暗色矿物(黑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等),浅色矿物(石英、长石、白云母等),含铁的硫化物黄铁矿、黄铜矿、氧化物赤铁矿、磁铁矿、碳酸盐菱铁矿等类型。
微团粒化作用
上述呈整体胶结状态的红壤当遇高温干燥的气候条件,其内部因失水而向各自的次一级集合体收缩,破坏将首先从连接最脆弱的结合水连接点开始,裂缝依次向各级、同级集合体之间的连接点(这些部位的连接力相对较弱)扩张。降雨时,水沿裂缝渗透,并借薄膜水的传递楔入,使连接进一步减弱。当然也不排除长期雨水浸泡,淋溶出游离铁、铝、硅胶等又凝聚形成新的胶结连接,但若又遇干燥天气,这种新的胶结因土体的再次干裂收缩很快便被破坏,土体继续向次一级集合体收缩并碎裂成相应独立的集合体形态。随着这种干燥一降雨一干燥气候的循环往复,势必使红壤向其结构单元体方向发展,而结构单元体因干燥失水逐渐硬化,且这种硬化趋势是不可逆的田,于是这种作用的最终结果是使呈整体胶结的红壤块体变成了由微细团粒—结构单元体组成的散粒红壤。这一过程可形象地称之为微团粒化作用。
成土作用
由微团粒化作用形成的微细团粒—结构单元体,如再遇长时期的炎热及雨量丰沛的气候条件(我国在第四纪以前曾有过这种天气条件),游离铁质将被大量淋失,结构单元体中的次生硅酸盐矿物因吸附在其表面的游离铁被带走,活性增强,分解和水解作用加剧,经脱硅和惰性铝集中的铝土矿化作用最终形成铝土矿,如福建漳浦玄武岩经铝土矿化作用形成的铝土矿就属这种成因类型。若散粒红壤形成(中一晚更新世)以后,不具备湿热气候条件,淋溶作用较弱,结构单元体经一定的固结压密及少量的游离铁、铝、硅质等重新胶结,便形成现代意义上的典型的以结构单元体为骨架通过结合水及接触式胶结物连接的蜂窝状红壤。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04 12:56
目录
概述
红壤
红壤化作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