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尾棘金眼鲷
动物
命名者Liu&Shen,1985栖息深度120-150公尺中文名红尾棘金眼鲷有毒鱼类否科中文名金眼鲷科经济性是科号科名F281 Berycidae食用鱼类是中国大陆名金眼拟棘鲷最大体长20cm观赏鱼类否其他中文名红鱼、红大目仔、红三角仔、红皮刀、厚壳、金皮刀(澎湖)世界分布台湾[台湾特有种]
形态特征
稍高而侧扁,呈长椭圆形,体高为标准体长之42-44%。头大,侧扁,具黏液腔,外被以薄膜。吻钝短。后鼻孔椭圆形。眼颇大;泪骨无棘。口大而斜裂,上颌骨后端不及眼后缘,下颌稍突出;上下颌、锄骨及腭骨均具绒毛状齿。体被栉鳞,腹部中央区鳞片呈棱状;侧线鳞数59-64。背鳍单一,无缺刻,具硬棘VI,软条13,背鳍基长于臀鳍基;臀鳍起始于背鳍基底后部,具硬棘IV,软条16;尾鳍深叉,上下叶缘尖形。体呈淡红色,尾鳍暗红,腹部略呈银白。本种为1985年于台湾所发表之新种(LiuetShen),唯与掘氏棘金眼鲷(Centroberyxdruzhinini)极为相似,需再求证。
栖所生态
深水域底层性鱼类,以小型甲壳类及小型鱼类为主食,偶亦出现于较深水域之珊瑚礁区。生态习性尚未十分了解。
地理分布
台湾南部海域。
渔业利用
主要渔法为延绳钓及底拖网,唯产量并不太大。肉质细致鲜美,甚受欢迎,煎烤煮炸皆宜。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23 04:55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栖所生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