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日亭
温州的“道德地标”
红日亭是温州的道德地标。
历史沿革
红日亭始建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后拆除。华盖山广场建好后,爱心老人们在广场上搭建临时棚,供应伏茶。红日亭是一个简易的钢结构棚架,比较简陋,轻钢结构抗风雪灾害能力比较差,且多处出现锈渍,缺乏必要的维护,政府一度想把它拆了因为它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而且,红日亭与周边的大榕树、华盖山公园景观不融合。
设计改造
市文明办委托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提出设计方案,改善爱心老人和用餐人员的环境。
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第三分院院长吴然介绍,设计的总体思路首先要考虑的是新建筑的功能,兼顾到红日亭爱心老人们供应伏茶和施粥的便利。出于功能考虑,一些设计方案对用房作了部分密封。其次,建筑形式方面,设计者结合实际地形,新的红日亭与大榕树相辅相成。
一棵大榕树,一座红日亭——作为温州的“道德地标”,市民熟悉的红日亭将变得更美更实用。温州市文明办委托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提出设计方案,改善爱心老人和用餐人员的环境。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第三分院院长吴然介绍,设计的总体思路首先要考虑的是新建筑的功能,兼顾到红日亭爱心老人们供应伏茶和施粥的便利。出于功能考虑,一些设计方案对用房作了部分密封。其次,建筑形式方面,设计者结合实际地形,新的红日亭与大榕树相辅相成。因为红日亭传递的是温州最原生态的民间慈善力量,“草根性”也是设计者们特别要传达的理念,在设计方案中,所用的材料大都是朴实的青砖、瓦片、原木,体现了乡土性。红日亭爱心老人代表孙兰香说,政府和社会对红日亭的关心,让老人们做起善事来也更有信心了
“红日亭”的老人们如是说:“每天看到大人小孩排着队、拎着大壶小杯来喝茶,我们开心得都觉得年轻!”“一想起第二天的安排,想着有这么多事情要干,整个人都会莫名兴奋起来!”“虽然煮了这么多粥,但是义务服务的我们从来都不私下吃一碗,大家都是自己解决了早饭才到亭里。”在温州,“红日亭”已衍化成温州民间爱心慈善的代名词,为贫困人群施茶舍粥捐资捐物蔚然成风。“红日亭”:温州民间慈善的地标40年的善举,风雨无阻施粥每天80多斤大米,煮18锅粥,茶水每天供应一两吨,惠及约600人,大多是外来务工者、生活清贫者、孤寡老人、城市清洁工等。善举一做就是40年,风雨无阻。[详细]“乐捐榜”上,财务明参与红日亭财务管理的孙兰香老人说,所有的善款善物我们都会写下收据交给爱心人士,并在“乐捐榜”上展示,所有物资去向,也会列得清清楚楚,接受监督。[详细]与众人分享长寿面2011年10月27日,90岁的谢彩弟老人作出一个举动:做寿不摆酒设宴,把子女给自己做寿的3万多元捐了出来,在红日亭连续施粥9天,与700多路人分享自己的长寿面。[详细]零星善举席卷温州为路人烧制免费伏茶,最初只是红日亭等少数几个伏茶点老人们的零星善举。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温州已有大小300多个伏茶点,乐善好施的义务烧茶人更是不计其数。[详细]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30 20:27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设计改造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