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梭子蟹,是十足目梭子蟹科梭子蟹属大型经济蟹类。头胸甲梭状,前侧缘呈弓状,后侧缘与后缘相连成弧形;前部表面具颗粒,后部几乎光滑,具有隆脊;下眼窝区、下肝区、颊区以及第三颚足长节覆盖有致密的绒毛;雌性第一腹肢细长、弯曲,末端逐渐趋尖;外侧面基半部裸露,随后具有指向后方的小刺,稀疏地排列;雄性腹部三角形,尾节末缘圆钝,长约等于宽。因后半部有三枚并列的紫红色圆斑而故名。
分布范围
分布于
日本、
夏威夷、
菲律宾、
澳大利亚、
新西兰、
马来群岛、
印度洋直至南非沿海的整个印度太平洋暖水区、
台湾岛以及
中国大陆的
广西、
广东、
福建等地,生活环境为海水,多见于10-30米深的泥沙质海底。
营养
红星梭子蟹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已交尾、卵巢成熟、但未产卵的梭子蟹营养价值更高,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的含量更丰富,可和秋冬的河蟹媲美。
营养含量:每百克蟹内含蛋白质14克、脂肪2.6克。
特别食用提示
蟹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微量元素,对身体有很好的滋补作用。蟹还有抗结核作用,吃蟹对结核病的康复大有补益。
提示
1. 螃蟹性咸寒,又是食腐动物,所以吃时必蘸姜末醋汁来祛寒杀菌,不宜单食;
2. 螃蟹的鳃、沙包、内脏含有大量细菌和毒素,吃时一定要去掉;
3. 醉蟹或腌蟹等未熟透的蟹不宜食用,应蒸熟煮透后再吃;存放过久的熟蟹也不宜食用;不宜与茶水同食,吃蟹时和吃蟹后1小时内忌饮茶水;蟹肥正是柿子熟的季节,应当注意忌蟹与柿子混吃;
4. 挑选蟹时应注意:必须是活的且动作灵活,用手翻过螃蟹后,能够马上翻过身来,好的河蟹还能不断吐沫并有响声;
5. 螃蟹清洗:先在螃蟹桶里倒入少量的白酒去腥,等螃蟹略有昏迷的时候用锅铲的背面将螃蟹抽晕,用手迅速抓住它的背部,拿刷子朝着已经成平面状的螃蟹腹部猛刷,角落不要遗漏,检查没有淤泥后丢入另一桶中,用清水冲净即可;
6. 切忌食生蟹及未煮熟的蟹,民间虽有生吃螃蟹活吃虾的说法,但这是不可取的;
7. 螃蟹肉味鲜美,营养丰富,但死螃蟹忌食之;因为螃蟹喜食动物尸体等腐烂性物质,故其胃肠中常带致病细菌和
有毒物质,一旦死后,这些病菌大量繁殖;另外,螃蟹体内还含有较多的
组氨酸,组氨酸易分解,可在脱羧酶的作用下产生组胺和类组氨物质,尤其是当螃蟹死后,组氨酸分解更迅速,随着螃蟹死的时间越长,体内积累的组氨越多,而当组氨积蓄到一定数量时即会造成中毒。
食物相克
螃蟹不可与红薯、蜂蜜、橙子、梨、石榴、西红柿、香瓜、花生、蜗牛、芹菜、柿子、兔肉、
荆芥同食。吃螃蟹不可饮用冷饮会导致腹泻。
外形特征
体横长菱形,为典型的
梭子蟹形状。头胸甲表面前部具微细颗粒及白色云纹。背壳宽15厘米,略比同科的梭子蟹小。壳的下方有3眼斑点,壳体灰绿色。
食性
红星梭子蟹属底栖生物食性类型,同时也捕食一定数量游泳动物和少量的浮游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