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菇
红菇科红菇属植物
红菇是红菇科红菇属植物,别名红蕈、正红菇、大红菇、美丽红菇、黄孢子红菇等,是一类大型菌根真菌,是一种名贵的野生食(药)用菌。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我国主要分布于福建、云南、江西、辽宁、河南、四川、广西等省区,海拔为300-1000m山林地带,植被和土壤垂直分布明显,坡度10°-45°的缓坡地至斜坡地。
型态特征
红菇子实体一般为大型。菌盖直径6-16cm,扁半球形,后平展至中下凹,菌盖表面呈深苋菜红色、鲜紫红或暗紫红色,湿时有黏性,边缘平滑或有不明显条纹。大红菇菌肉肥厚,呈白色,味道柔和。菌褶为乳白色后为淡赭黄色,直生或近延生,少数在基部有分叉,褶间有横脉,褶的前缘常常带红色,等长或几乎等长。菌柄近似圆柱形,长3.5-3cm,粗1.5-3.5cm,白色,有的上部或一侧带粉红色,亦有全部带粉红色而向下渐淡。
生长习性
对土壤的要求
红菇主要生长于红棕壤或赤红壤坡地上,土质一般富含腐殖质,疏松、通气性和保水性都较好,且有机质丰富。生长处土壤pH值为弱酸性。土壤温度为25-27℃。
对气候的要求
气候条件是红菇发生的重要影响条件,它直接影响着每年红菇子实体发生的时间,而且还关系到产量。年均气温为8-10℃,年降雨量为700-900mm,相对湿度为60%-85%是红菇比较适宜的气候条件。红菇子实体发生前一般需要降雨,且雨后需要晴天,降雨量的多少与雨后是否天晴直接影响红菇产量。降雨和天晴的交换,可为红菇子实体的发生提供如下条件:适宜的湿度、温度,及为共生植物创造适宜的代谢条件,从而为子实体的生长提供所需的碳水化合物和其它营养物质。
人工栽培
子实体人工栽培
红菇人工栽培难度极高,具体表现在:红菇孢子在人工条件下难以萌发,依存生态环境过于复杂,导致出菇受各种因子的调控。目前组织分离法是红菇菌种的唯一获取方式,且须经过数次分离方可获得纯红菇菌种。完全人工栽培与半人工栽培是红菇子实体培植的两种途径,其中完全人工栽培是完全通过人工技术来营造红菇生长的适宜外部环境条件,并经过通过人工接种完成栽培,半人工栽培则是运用接种手段,将红菇菌种转接到红菇生长的适宜林地,从而实现仿生栽培。
菌丝体培养
通过深层培植获得的红菇菌丝体,与子实体营养成分相当,且发生周期短、研发成本低、生产效率高,进而成为野生红菇子实体的资源替代品,使大规模营养食品生产与生物制药开发成为可能。以蔗糖、葡萄糖等为红菇菌丝体培植的适宜碳源,酵母膏牛肉膏为适宜氮源
栽培操作
原料选择
红菇属于草腐土生菌类,主要以分解粪、草有机质作为主要营养进行繁衍。野生红菇子实体多生于林中潮湿、富含有机质的肥沃土壤上。基质均为腐烂秸秆、杂草、树叶及畜粪。红菇的栽培原料以富含纤维素的农作物秸秆为宜,如棉籽壳、棉花秆、甘蔗渣、黄豆秸、玉米芯、玉米秆、高粱秆以及山上芦苇、斑茅、象草、节芒等野草均可利用。
培养料配制
红菇对养分要求较多,以配制合成培养料为宜。下面介绍几组配方,供选用。配方一:棉籽壳86%,麦麸8.5%,石灰2%,碳酸钙1%,过磷酸钙2%,尿素0.5%。配方二:黄豆秸48%,花生壳20%,棉籽壳19%,麦麸10%,过磷酸钙1%,碳酸钙2%,料水比例为1:1.3。配方一、二主要用于熟料袋栽。配方三:棉籽壳90%,麦麸6%,石灰1%,过磷酸钙1.5%,碳酸钙1%,尿素0.5%,料水比例为1:1.3。配方四:芦苇50%,杂木屑16%,棉籽壳30%,石灰1.5%,过磷酸钙2%,硫酸镁0.5%。料水比例为1:1.3。配方三、四适用于发酵料床栽。
红菇栽培
分熟料袋栽和发酵料床栽,两种栽培方式不同,培养料制作也有别:熟料栽培按照配方一或二,将培养料拌匀,含水量掌握在60%左右,然后装入17×(33-35)厘米聚丙烯塑料袋内,经高压灭菌,冷却接种按常规要求。发酵料床栽:按照配方三或四,将培养料混合拌匀,集中成堆发酵处理。料堆高0.8米,宽1米,长度视场地而定,堆料后盖膜保湿,发酵时间5-7天,料温达到65℃时开始翻堆,中间翻堆2-3次。
接种培养
栽培方式不同,接种培养方法有别。
①袋栽:待料袋温度降至28℃以下时,在无菌条件下将红菇菌种接入袋内的培养基上,并做好棉塞封口。接种后移入23-25℃的室内发菌培养,空气相对湿度70%以下,保持空气流通,防止室内二氧化碳浓度骤增。发菌培养通常30天左右。待菌丝发满袋后,将菌袋搬到野外荫棚内脱袋,采取卧式排放于事先经过消毒处理的棚内畦床上,并覆盖腐殖土3-5厘米。畦床四周用泥土封盖,让菌筒在畦床内继续发菌培养。
②床栽:将发酵料铺于畦床内,料厚15-18厘米,分3层播种,即畦面先铺一层科,播上菌种,继续铺一层料,播层种,然后再盖一层料,形成3层料2层种。一般每平方米用干料10千克,菌种量占料量的10%,播种后整平料面,稍加压实。然后在畦床上方拱罩薄膜防雨。待菌丝吃料2/3时,覆土3-5厘米。但要注意通风,使畦床空气保持新鲜,以利菌丝发育。
出菇管理
当菌袋进入野外畦床排场后,在管理上应保持覆土的湿润。土壤含水量不低于20%,野外地栽若土壤湿润,一般不必喷水,如气候干燥,土面发白时可喷水保湿,但不可渗入料中,以免菌丝霉烂。覆土后一般20天左右即可出菇,此时温度掌握在23-26℃范围,并进行人为的改变温差刺激,干湿交替,促进菌丝扭结形成原基,分化成菇蕾。菇棚内要“三分阳、七分阴”,子实体发育阶段每天上午揭膜通风,并结合喷水1次,空间相对湿度保持90%为适。菇棚内保持空气新鲜。温度掌握在23-28℃。
主要价值
食用价值
红菇品种很多,全世界红菇属有317种,中国鉴定出的有75种,大多可供食用和药用。正红菇和大红菇由于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在东南亚国家及地区,深受欢迎。
据《中国食用菌百科》载,大红菇每100克干品中,含蛋白质15.7克,碳水化合物63.3克,热能1323焦耳,灰分5.9克,钙23毫克,磷500毫克,维生素B,3.54毫克,烟酸42.3毫克。据李惠珍等(1998年)分析,正红菇含有28种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的油酸和亚油酸分别占脂肪酸总量的37%和34%:软脂肪酸占14%,亚麻油酸占0.41%。
另据广西农学院莫天砚、姚晓华对当地盛产的正红菇和大红菇进行分析,其营养成分和氨基酸含量丰富,结果见表4-1、表4-2。
医疗价值
红菇是我国天然药物资源和中草药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许多红菇的有效成分对治疗腰腿疼痛手足麻木、筋骨不适、四肢抽搐有很好的疗效,在被制成著名的中药“舒筋丸”。红菇中的一些种类还含有抗癌物质,是当今探索和发掘抗癌药物的重要物质材料。红菇含有红菇多糖,麦角甾醇和一些珍稀脂类、酸类等功能性成分,可以利用这些功能成分开发具有相应保健功能的红菇保健品。利用红菇具有的治疗失血性贫血的功能,可开发新型的补血产品。
参考资料
红菇研究现状及展望.万方数据.2014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4 09:52
目录
概述
型态特征
生长习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