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东北风神》是2006年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静轩。
内容介绍
《红楼梦中的东北风神》后记
静轩
把本书定名为《红楼梦中的东北风神》,是经过反复思考后才确定下来的。原本欲定名为《红楼梦与满洲文化》,这样一来,满族文化大概念必将冲击到《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化之瑰宝的荣誉。因此突出红楼梦中的“东北风神”,似乎更含蓄、更恰当些。
纵观《红楼梦》,从作者曹雪芹的家世来看,他的家族早年在辽东归旗,从龙入关后又成为清廷的显宦,甚至在康熙帝时他的祖父等又成为皇帝的肱股之臣,被委以江宁织造的重任,祖孙三代4人在江南为皇帝经营了60多年,这样的满洲家族与清王朝的关系是何等的亲密。虽然后来曹家被卷入了皇家内斗的漩涡,革职抄家遣放回京等一系列刻骨铭心的事件发生,在曹雪芹心灵的深处萌发了他要表现“树倒猢狲散”这样一个“盛筵必散”的主题。尽管曹雪芹声言《红楼梦》是一部为“闺阁昭传”之作,而他的实际目的仍然写出了一个旗人世家由盛转衰的历史,《红楼梦》以清季社会为背景是毋庸置疑的。虽然曹雪芹口口声声说“不敢干涉朝廷”,借用“假语村言”写作,小说故意用“无朝代年纪可考”等模糊障眼法。但是,作为一部文学巨著所反映出来的社会生活,完全不可能脱离作者生存的时代和环境所带来的影响,《红楼梦》作为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也绝不会例外。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都是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甚至分析的结果。文学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这已被许许多多杰出的中外名著所印证。
从《红楼梦》诞生之日起,与曹雪芹同时代的人,都认定他所描写的贾家宁荣二府是写“旗人世家”的故事,是写“满洲之事”。为此遭到许多清代腐儒们的切齿憎恨,他们贬低《红楼梦》的文学价值,贬低作者曹雪芹,甚至诅咒曹雪芹。为什么这些人如此仇恨曹雪芹和《红楼梦》?因为曹雪芹以自身的经历和家庭的际遇,解剖了腐朽的八旗世家,解剖了封建的清王朝病人膏肓的命脉,解剖了清代八旗制度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灾难。这一切自然会遭到封建卫道士们切齿的痛恨。站在这一立场的反面。更多的有识之士对《红楼梦》所展露出的锋芒,表示了强烈地采,对《红楼梦》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表示了热烈的欢呼和赞扬。《红楼梦》成为200多年来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喜闻乐见、长盛不衰的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杰作。由于历史的原因,《红楼梦》与清王朝的关系,《红楼梦》与八旗世家的因缘,却被渐渐地淡忘了。致使许多后世的红学家们在研究、评论、探索《红楼梦》这部文学的千古绝唱时,很少涉及到产生《红楼梦》的历史大背景和社会大环境,很少涉及到曹雪芹生活的旗人社会。而《红楼梦》中潜隐的大量清代社会风俗往往被忽略,有关《红楼梦》所涉及到的清代封建礼俗、宗教意识,以及清代特殊的民族关系、地缘关系,大家都不愿意侈谈,而更多地倾注于探讨和挖掘《红楼梦》中的反封建的意识和表现传统文化方面的东西,多从汉文化的大视野中审视《红楼梦》,欣赏《红楼梦》。这就给我们透彻地理解曹雪芹创作的宗旨,带来了误解,使我们忽略了在《红楼梦》中盲区后面的八旗风俗和满洲风情,忽略了《红楼梦》是反映清代八旗世家生活命运的这样一个带有根本性的命题。
自公元1911年所经过的那场推翻帝制的辛亥革命后,广大的中华民众对腐败透顶的大清王朝、八旗世家,不仅深恶痛绝而且充满了刻骨仇恨。自1644年清室入关后,满清贵族对中国人民实行血腥而残酷的统治,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层层高压政策,使广大中国人民悲恸欲绝,不仅是水深火热而且堪称暗无天日。清王朝的高压统治给中国人民心灵的创伤,决不是短时间可以抚平的。因此,对于《红楼梦》人们更多地从传统文化的视角上去欣赏,而不愿意再浮现任何带有满清色彩的东西出现。这种隔阂更多地反映出近百年来中国人民一种普遍的心理。从另一个角度看,清室入关后所采取的一系列“文字狱”政策,极大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特别是广大知识分子的感情。清廷对满洲“肇兴之地”东北的封禁,更割断了清王朝源自关东的历史。在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中,销毁了与《四库全书》几乎相等数量的文献典籍,甚至连金、元史也进行了修改和剔削。在清代“碍语”很多,稍不留意便会引来杀身灭族之祸,或者被流放关外做苦役做奴仆,让人谈“满”变色。因此,国人对东北清代以前的历史,所知甚少。究其原因正如《鸡林旧闻录》凡例所言:“前清著录之《四库全书》,凡明人撰述关乎吉省地理类者,概予删弃。故康乾以还,地学巨子辈出,独柳边、松漠无有能说山川者。”①今天,清代遗留下来的有关东北的著述,仍然少得可怜。仅留存有残缺不全的宋洪皓的《松漠纪闻》,清初扬宾的《柳边纪略》,吴振臣的《宁古塔纪略》等,若不是这些人流徙东北,恐怕连这点只言片语的关于东北的著述文字都不会留下,连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也承认:“白山黑水之间,古来舆纪,大抵得诸传闻,即近时修志乘者,秉笔之人亦未必亲至其地。”这是清王朝对东北施行的封禁和“文字狱”的结果。再者,清王朝对广大中国人民感情的伤害,狭隘的民族政策和种族歧视,造成了中国人民对满清贵族的逆反心理。清末“当时欧洲人的共同看法是(因受留洋学者们的鼓励,而这些学者中的大多数人又都是反满的),总的来看,这个王朝是受中国人民憎恨的。”“欧文·拉铁摩尔先生写道:‘只是由于清王朝的腐朽衰败和南方反抗力量的发展壮大,并希望寻找一只替罪羊来承担中国所有一切弊端的责任,一种带有种族性质的仇恨才被激发起来反对满人,而这种仇恨目前仍然存在于教科书和政治教义中。’”②基于上述原因,人们不愿意再谈清代的历史,不愿意再涉及满清近300年的罪恶统治,更不愿意让伟大的现实主义杰作《红楼梦》沾染上大清王朝的污秽,这是百年来人们珍爱《红楼梦》这部古典名著的普遍心理。广大知识分子、红学家们在研究《红楼梦》的过程中,基本回避清代风俗浸染《红楼梦》,加之对清代习俗的隔绝和远离所形成的整个大文化气候,基本上对清代满俗满风采取了不屑一顾的态度。虽然也有些学者注重清文化、满风俗的研究,但是终不能成大的气候,这种环境与心理造成了满风满俗远离《红楼梦》的现象。使一些红学家在对《红楼梦》注释时,对清代的典故尽力回避,对涉及有些典章制度等也尽量采用汉文化的经典去解释,这似乎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作法。因此,才有许多满学家认为,目前对《红楼梦》的文本注释中,许多说法偏离了原意,误导了作者的本意等。自然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这种现象不再会日复一日地出现。
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解放思想之风飚起,学术著作如雨后春笋般再版、出版,《红楼梦》研究也日益繁荣。在清代历史的研究中,对清史中不实际的部分,开始受到专家学者们的关注。对清代历史、清代社会文化风俗、清代满洲文化的研究都有了新的起色。吉林作为清王朝的“龙祥之地”,又处封禁的柳条边内,对本土乡邦文化的研究,引起了当代学者们的注意,特别是对满族文化的研究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势头。对清代八旗制度的研究,对清代东北官庄旗地的研究,对满族萨满教信仰的研究,对清代宫廷萨满祭祀的研究,对满族语言文字的研究,对东北满俗满风的研究,都蔚然成风,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气氛。吉林文史出版社在上世纪80年代组织出版了《长白丛书》,整理出版了清代东北的历史典籍、志书笔记等系列书籍,极大丰富了东北历史文化的研究,为广大学者对东北历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从而也为东北文化即满族文化与《红楼梦》研究的勾连,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满族学者皇族后裔的启功先生,在上世纪60年代初,就对《红楼梦》中的满文化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红楼梦》“直接写出了许多生活制度、人物服饰、器物形状等等。特别是清代旗籍里上层人物的家庭生活,更写得逼真活现。”③启功先生对《红楼梦》中描述的官职、制度、称呼、服饰、建筑等进行了滕正,提出了哪些是属于清代的,哪些是前代的或含混不清的,对满族风俗也进行了必要的解释,特别指出了在后四十回中出现的满语“克什”。《红楼梦》“全书中绝不露满语词汇,只有后边写莺儿端了一盘给贾母上供之后撤下来的供品瓜果,说‘这是老太太的克什’。按‘克什’是满语‘恩赐’的意思,也指‘俊(左为食字旁——输入者注)馀’,所以祭神、祭祖所撤下来的供物,叫做‘克什’。这在全书中几乎是唯一的孤例,也是在后边第一百一十八回中出现的。”④我们可以看到,在高鹗续书的后四十回中,高鹗写得比较随意一些,没有曹雪芹那样谨小慎微得不露满痕清迹。例如,第一百零七回中,查抄宁国府后上边对贾赦与贾珍分别做出了处理:“今从宽将贾赦发往台站效力赎罪。”贾珍“亦革去世职,派往海疆效力赎罪。”对贾赦“发往台站”,许多注释对“台站”这一清代特有的名词,解释得比较笼统。实际上这“台站”就是清代东北的边台、驿站,犹如后四十回中提到的“东省”,即指清代的吉林地方。据《吉林地志》载:“至于清代,柳边以外,悉置台站。”康熙九年(1670年)竣工的柳条边墙被称为新边,共有27个边台和四大边门,每隔数十里则设有边台,驻兵防守。现吉林省九台市,即是清代柳条边外的第九边台。据《吉林通志》介绍,柳条边“所辖地域四大边门、22驿站、27边台、106处卡伦。”现在长春地区还有以卡伦为地名的乡镇。可见,高鹗在后四十回续书中已经少有顾忌了,东北清代中的名称较明显地出现在《红楼梦》的故事中,这只是人们愿意或不愿意正视的一个现实罢了。细检《红楼梦》,有大量的满族语汇和满族风俗存在,研究《红楼梦》对于今天来讲,也不能不注意到这个客观存在的事实。
笔者对《红楼梦》中满族文化融入的关注,是在阅读许多乡邦文献的基础上,又对生存的故土历史地研究之后,产生了对《红楼梦》中满俗满风的审视。以本人而,生于柳条边外的新兴城市长春,而长春这个仅有200年历史上的荒原市镇,与柳边上著名的伊通门毗邻,长春原本是清蒙古郭尔罗斯前旗王公的一块牧地。随着对清代历史和东北乡邦文化的熟悉,从对吉林省特别是吉林市、长春市历史的追溯,深感满族土著文化十分丰富,民土民风中浓郁的满族风俗实际上成为东北生活习俗的主流,日常红白喜事、饮食起居、语言特色等方方面面都裹挟着大量的满族遗俗,虽然今天的东北汉族已经占绝大多数,但是满族毕竟是东北的土著居民,满族的风俗习惯深刻地影响着其他客居东北的民族,这一点在深人到民间采风的过程中,会让你感到日益浓烈。由此萌生了我对《红楼梦》中蕴含的满族风情的关注,使我有了探索《红楼梦》与满族文化融人研究的想法。也许在诸多研究对比中不免有牵强附会之嫌,但是在两种文化的对比和观照中,还是让人深深地感悟出满族文化对《红楼梦》至大至深的影响。我之所以将本书定名为《红楼梦中的东北风神》,还是想让《红楼梦》保持作为中华经典文化传统的纯情,不让它产生习惯心理上的不悦之感。所谓“风神”,《辞源》上释为:风度、神采,风格、气韵。让《红楼梦》具有一些来自东北满族文化的神采和气韵,不仅符合它本来的面目,而且还能体现出一种多民族文化融合后,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一种生命的契机来,使《红楼梦》在诠释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展示出多姿多彩的地域特色,这样会让《红楼梦》焕发出固有的原始魅力。
本书在阐释《红楼梦》与满族文化和风情的过程中,承袭了前人和当代人的研究成果,其中许多满族文化学者的研究成果。更是本书汲取的必不可少的营养。例如著名满学家富育光先生对清代满俗贡品的考证,著名满学家刘厚生先生对满语的考论,都被本书在考论方面做了广泛的吸纳,并廓清了许多历史上形成的谬误。本书主要以历史上大量满族文献做为考论的依据,力避走火入魔式的索隐和臆断,以史为鉴,史论结合,考论并用。目的是把《红楼梦》的大背景和满族文化融人的关系梳理清楚,让《红楼梦》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更具有澎湃的生命力。
感谢著名满族学者、满学家富育光先生审读全书,并给予中肯的评价,在此深表敬仰与由衷的谢意。中国红楼梦学会的专家学者对本书的形成,给予了热情的关怀,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著名红学家蔡义江先生题写了书名。感谢吉林省红楼梦学会孙占国会长,在百忙之中通读全书,并为之作序。他们的参与顿使拙著蓬筚生辉、大为增色。感谢吉林省红楼梦学会的同仁们给予方方面面的帮助,感谢吉林大地这块满族兴祥之地为《红楼梦》研究提供的沃土。藉此,对于本书在出版过程中给予帮助的编辑及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静轩于长春
2004年9月30日 杀青
2004年11月18日 修改
2005年7月14日 定稿
① 引自《鸡林旧闻录》凡例。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
② 引自庄士敦(英):《紫禁城的黄昏》,第13页。紫禁城出版社,1991年版。
③ 启功:《红楼梦剳记》,第277页,引自《启功丛稿》(论文篇)。中华书局,1999年版。
④ 启功:《红楼梦剳记》,第296页,引自《启功丛稿》(论文篇)。中华书局,1999年版。
附:目录
序………………………………………孙占国
序Ⅱ可贵的探索 可喜的开拓…………富育光
第一编 《石头记》的缘起
一、《红楼梦》故事的由来,曹雪芹借用的神话情结
1.甲戌本自述
2.女娲补天与《红楼梦》因缘
3.中华古代各民族对女娲的崇拜
二、历代帝王对山的崇祀是产生诸神话的根源
1.以秦皇汉武为代表的历代帝王对泰山的祭祀
(1)秦始皇封禅泰山
(2)汉武帝封禅泰山
2.历代帝王对泰山封禅与祭祀
3.清代帝王的巡狩
(1)康熙六次南巡的业绩
(2)乾隆六次南巡的业绩
三、清王朝对长白山的崇祀
1.康熙帝东巡和对长白山的封禅
2.乾隆帝东巡和对长白山的祭祀
3.女娲与长白山
(1)《红楼梦》与长白山之缘起
(2)大荒山神话与《红楼梦》抉源
4.清末刘建封对长白山的考察
第二编 《红楼梦》与满洲发祥的历史
一、《红楼梦》的“自传说”与曹雪芹家世
1.胡适《红楼梦》“自传说”缘起
2.周汝昌《红楼梦新证》的贡献
3.曹雪芹的满洲家世
4.曹雪芹与八旗世子
5.曹雪芹家族的文化遗传基因
二、《红楼梦》隐喻出一部满洲发祥的历史
1.满洲族在东北的崛起
2.清王室的新政和入主中原
3.曹雪芹家族与清王室的关系
三、曹雪芹祖籍在东北
1.曹雪芹祖籍“丰润说”
2.曹雪芹祖籍“辽阳说”
3.曹雪芹祖籍“铁岭说”
4.关于曹雪芹祖籍的讨论
第三编 《红楼梦》中的满洲宗教礼俗
一、满族的祭天、祭神、祭祖风俗
1.满族萨满祭祀的缘起与清宫祭祀
2.满族祭神祭天仪式的法典化、庙堂化、规范化
3.清官的萨满祭祀
4.清代满族民间跳神
5.《红楼梦》中有关清代萨满祭祀中的活动
二、《红楼梦》中来自东北皇庄的祭祀贡品
1.乌进孝由东北官庄带来的贡品
2.以祭祀为主的东北贡品
3.乌进孝与东北官庄
4.吉林打牲乌拉衙门是东北最大的官庄
三、来自东北中心腹地的乌进孝车队
1.清代吉林官庄的特点
2.行进在吉林御路上的乌进孝车队
第四编《红楼梦》——满汉文化融合的伟大结晶
一、满洲人关后的汉化
1.清入关后京旗的汉化
2.满族入关后企图保持文化的“独立性”
二、《红楼梦》所反映的满族本色文化
1.《红楼梦》中的满族服饰
2.满族建筑的特殊风范
(1)满族宅院
(2)影壁
(3)满族的“炕
(4)排插
3.满族的饮食特征
4。清代东北的驿路
三、《红楼梦》中的满洲习俗
1.《红楼梦》中的满洲语言运用
2.《红楼梦》中的满洲礼仪
3.《红楼梦》中的满洲风俗
4.《红楼梦》中披露出来的腐朽“八旗遗风”
5. 《红楼梦》与清代宏大的文化建设
第五编《红楼梦》东北风神中蕴含的美学意义
一、《红楼梦》是中国传统文学“阴柔之美”的代表作
二、《红楼梦》中的“狞厉之美”
三、《红楼梦》中来自东北的大野雄风
四、《红楼梦》中的“镂金错采”之美
五、《红楼梦》是通向近现代美学的桥梁
参考文献
后 记
作品目录
序………………………………………孙占国
序Ⅱ可贵的探索 可喜的开拓…………富育光
第一编 《石头记》的缘起
一、《红楼梦》故事的由来,曹雪芹借用的神话情结
1.甲戌本自述
2.女娲补天与《红楼梦》因缘
3.中华古代各民族对女娲的崇拜
二、历代帝王对山的崇祀是产生诸神话的根源
1.以秦皇汉武为代表的历代帝王对泰山的祭祀
(1)秦始皇封禅泰山
(2)汉武帝封禅泰山
2.历代帝王对泰山封禅与祭祀
3.清代帝王的巡狩
(1)康熙六次南巡的业绩
(2)乾隆六次南巡的业绩
三、清王朝对长白山的崇祀
1.康熙帝东巡和对长白山的封禅
2.乾隆帝东巡和对长白山的祭祀
3.女娲与长白山
(1)《红楼梦》与长白山之缘起
(2)大荒山神话与《红楼梦》抉源
4.清末刘建封对长白山的考察
第二编 《红楼梦》与满洲发祥的历史
一、《红楼梦》的“自传说”与曹雪芹家世
1.胡适《红楼梦》“自传说”缘起
2.周汝昌《红楼梦新证》的贡献
3.曹雪芹的满洲家世
4.曹雪芹与八旗世子
5.曹雪芹家族的文化遗传基因
二、《红楼梦》隐喻出一部满洲发祥的历史
1.满洲族在东北的崛起
2.清王室的新政和入主中原
3.曹雪芹家族与清王室的关系
三、曹雪芹祖籍在东北
1.曹雪芹祖籍“丰润说”
2.曹雪芹祖籍“辽阳说”
3.曹雪芹祖籍“铁岭说”
4.关于曹雪芹祖籍的讨论
第三编 《红楼梦》中的满洲宗教礼俗
一、满族的祭天、祭神、祭祖风俗
1.满族萨满祭祀的缘起与清宫祭祀
2.满族祭神祭天仪式的法典化、庙堂化、规范化
3.清官的萨满祭祀
4.清代满族民间跳神
5.《红楼梦》中有关清代萨满祭祀中的活动
二、《红楼梦》中来自东北皇庄的祭祀贡品
1.乌进孝由东北官庄带来的贡品
2.以祭祀为主的东北贡品
3.乌进孝与东北官庄
4.吉林打牲乌拉衙门是东北最大的官庄
三、来自东北中心腹地的乌进孝车队
1.清代吉林官庄的特点
2.行进在吉林御路上的乌进孝车队
第四编《红楼梦》——满汉文化融合的伟大结晶
一、满洲人关后的汉化
1.清入关后京旗的汉化
2.满族入关后企图保持文化的“独立性”
二、《红楼梦》所反映的满族本色文化
1.《红楼梦》中的满族服饰
2.满族建筑的特殊风范
(1)满族宅院
(2)影壁
(3)满族的“炕
(4)排插
3.满族的饮食特征
4。清代东北的驿路
三、《红楼梦》中的满洲习俗
1.《红楼梦》中的满洲语言运用
2.《红楼梦》中的满洲礼仪
3.《红楼梦》中的满洲风俗
4.《红楼梦》中披露出来的腐朽“八旗遗风”
5. 《红楼梦》与清代宏大的文化建设
第五编《红楼梦》东北风神中蕴含的美学意义
一、《红楼梦》是中国传统文学“阴柔之美”的代表作
二、《红楼梦》中的“狞厉之美”
三、《红楼梦》中来自东北的大野雄风
四、《红楼梦》中的“镂金错采”之美
五、《红楼梦》是通向近现代美学的桥梁
参考文献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