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经粉碎后可作家禽饲料,也可烧灰。 红肉篮蛤在潮汕地区是传统的海水养殖品种之一,已有百多年的养殖历史。它的生产周期短,一般放养2~5个月就可收获。个体增长倍数高达15倍以上,常年为4~8倍,一年四季均可养殖。 红肉篮蛤个体小,壳最长的约3厘米左右,一般为10~15毫米,体高为5~8毫米,体宽为4~7毫米。壳质脆而薄,卵圆形,左壳小,右壳大,壳面呈黄白色或黄褐色,无放射肋,生长轮纹密集。
红肉篮蛤是一种广温性的
海水养殖品种,而以10~25℃时生长最快,常密集地栖息于较平静的港湾潮间带或浅海的泥质底中,海水比重1.005~1.016为宜。平时,贝体前端埋进表层泥中,贝体后端露出泥面。红内篮蛤有两条水管,腹部为入水管,背部为出水管,它就靠这两条水管进行海水交换以行呼吸、摄食和排泄等活动。食料以底栖性的硅藻为主。 红肉篮蛤不仅能作垂直运动,而且还能作长距离的水平移动,平常靠它的足在泥面上爬行、移动栖息位置或掘土穴居。如遇到环境条件恶劣时,则钻进泥里,把整个身体部埋入泥中,最深达6厘米左右;待不良环境过后,再上升至泥涂表面。红内篮蛤喜群聚生活,但又有随季节而营分散生活的现象。一般于立冬以后,水温逐渐下降,红肉篮蛤多向深处分散移动。大寒以后,水温逐渐回升,又移动至较浅处营群聚生活。红肉篮蛤没有游泳能力,仅利用体内的分泌物(俗称
吐丝),使身体悬浮于下层水中,借潮流的运动而移动,至平潮时下沉海涂表面,靠足匍匐爬行或穴居。移动方向和时间不定,有时移动得很快,很频繁,有时几个潮时都不移动。因此在人工养殖上要特别注意掌握它的移动情况。
红肉篮蛤产卵季节长。成熟的红肉篮蛤给常借助外界因子(大风浪、下雨、降温、比重降低等)的作用,自行排出精卵,一年四季都能产卵(俗称退瘦)。依其种苗的发生季节,可分为春苗、五月苗、暑苗、秋苗、降苗、雪苗、寒苗等。养殖多以春苗、五月苗、暑苗、寒苗为主。 ? ? 红肉篮蛤在稚贝期生长很快,它与水质、水深、风浪、潮流等有密切关系。一般在潮流畅通、气温暖和、比重适宜、风浪不大的条件下生长最快,约10天时间,贝体可增长一毫米。种苗播养后,如遇环境条件适宜,一般养殖40~100天,体长达15毫米左右,即可收获。生长期一般在春秋两季,因这时水温适宜,饵料丰富,稚贝走动快,生长快。若是土质细软略带红色的油泥场地,且多吹东南风,其生长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