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木莲
木兰科木莲属植物
红花木莲(学名:Manglietia insignis (Wall.) Blume)是木兰科木莲属的乔木植物。小枝无毛或幼嫩时在节上被锈色或黄褐毛柔毛;叶革质,倒披针形,长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花芳香,花梗粗壮,花被腹面染红色或紫红色,倒卵状长圆形,向外反曲,直立,乳白色染粉红色,倒卵状匙形;聚合果鲜时紫红色,卵状长圆形;蓇葖背缝全裂,具乳头状突起;花期5-6月;果期8-9月。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高达30米,胸径40厘米;小枝无毛或幼嫩时在节上被锈色或黄褐毛柔毛。
叶革质,倒披针形,长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长10-26厘米,宽4-10厘米,先端渐尖或尾状渐尖,自2/3以下渐窄至基部,上面无毛,下面中脉具红褐色柔毛或散生平伏微毛;侧脉每边12-24条;叶柄长1.8-3.5厘米;托叶痕长0.5-1.2厘米。
花芳香,花梗粗壮,直径8-10毫米,离花被片下约1厘米处具1苞片脱落环痕,花被片9-12,外轮3片褐色,腹面染红色或紫红色,倒卵状长圆形长约7厘米,向外反曲,中内轮6-9片,直立,乳白色染粉红色,倒卵状匙形,长5-7厘米,1/4以下渐狭成爪;雄蕊长10-18毫米,两药室稍分离,药隔伸出成三角尖,花丝与药隔伸出部分近等长;雌蕊群圆柱形,长5-6厘米,心皮无毛,露出背面具浅沟。聚合果鲜时紫红色,卵状长圆形,长7-12厘米;蓇葖背缝全裂,具乳头状突起。花期5-6月,果期8-9月。
产地生境
产于湖南西南部、广西、四川西南部、贵州(雷公山、梵净山、安龙)、云南(景东、无量山、红河、文山)、西藏东南部。生于海拔900-1 200米的林间。尼泊尔、印度东北部、缅甸北部也有分布。
育植技术
繁殖方式为种子繁殖。于9月份骨突开裂筛出种子,除去红色种皮,洗净凉干,防上发霉,以免影响活力。用层积法贮存至早春播种。经1-2个月可发芽出苗,宜架搭荫棚。当年苗高达20-30厘米即可出圃定植。造林地选山谷山腰阴坡湿润地为宜。
病虫防治
立枯病
用0.5%的硫酸亚铁溶液或1000倍的等量式波尔多液,隔10天喷洒一次。
已发病的植株,可用800倍的退菌特药液喷洒幼苗,隔7天喷洒一次进行防治。
根腐病
苗木出土后,在不影响苗木生长的情况下,应少浇水,以不利于发病。
对已感染的病株,立即带土挖除,并在病株周围1米范围内进行土壤消毒,药剂可用50%的苯来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浇灌。
小地老虎
除草灭虫,保证苗地无杂草,可消灭部分虫卵和幼虫。
鲜草诱杀,用多汁的鲜草或莴笋叶切短,以鲜草、敌百虫按99.5:0.5份拌成鲜草饵,放入苗地幼苗附近,隔一定距离撒一小堆,诱杀幼虫。
药剂防治,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喷洒苗地。
蛴螬
黑光灯诱杀,在雌成虫大量产卵之前进行。
在成虫发生期,喷施90%敌百虫原药1000倍液。
主要价值
经济
红花木莲花果可供芳香油,用于香料,木材通直,材质优,为建筑、家具优良用材。
观赏
红花木莲,其树叶浓绿、秀气、革质,单叶互生,呈长圆状椭圆形、长圆形或倒披针形,树形繁茂优美,花色艳丽芳香,为名贵稀有观赏树种。
药用
红花木莲树皮、树枝入药,具有燥湿健脾的功效,主治脘腹痞满胀痛、宿食不化、呕吐、泻痢。
性味
苦;辛;性温
功能主治
燥湿健脾。主脘腹痞满胀痛;宿食不化;呕吐;泄泻;痢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
各家论述
《云南中药志》:云南、四川一些地区当作厚朴用药,具厚朴同样之功效。
研究
红花木莲在自然界以零星分布为主,但在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菌子山却有着一处连片分布,约有75亩,是全国迄今发现最大的自然群落,属罕有森林型,对于研究其群落的形成、发生和发展规律具有重要价值,并可为引种、驯化、人工培育提供科学依据。红花木莲是原始的木莲属中比较原始的种类。对研究该属分类、分布和中国与毗邻地区的植物区系有一定意义。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易危(VU)。
物种现状
红花木莲,木兰科木莲属常绿乔木,分布于中国湖南、广西、贵州、云南、西藏及缅甸北部、印度东部。该种分布区域虽广,但分布零星,数量较少,加上不断采伐利用,有灭绝的危险,是国家珍稀濒危物种。
保护措施
建立了自然保护区,湖南新宁紫云山、武岗云山,广西龙胜花坪和苗儿山,贵州梵净山和雷公山等,明确将红花木莲列入保护对象,加强管理。
参考资料
红花木莲.中医药.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8 15:05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