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袄军抗金
历史事件
红袄军抗金或称红袄巾抗金起义,金朝统治者残酷的剥削和民族压迫激起山东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山东人民被迫走上武装反抗道路。其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是红袄军起义。红袄军起义爆发于金大安三年(1211),红袄军大本营设在马亓山。
历史背景
当时正值宋金对峙,蒙古南侵之际,政治局势错综复杂,起义军处于宋、金、元三者之问。面对女真贵族和蒙古贵族两大敌人,斗争更加艰苦。而此时南宋政权却对义军分化瓦解,暗中命令各部义军互相攻杀,使义军陷入分裂。李全受到猜忌排挤,投降了蒙古,1231年攻宋时,于扬州城外兵败身死,杨妙真北归。红袄军力量严重削弱。其后彭义斌独自率红袄军打回山东,接连攻克东平、思州、大名、诸城,既与金兵作战,又抗击入侵的蒙古军队。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金哀宗正大二年(1225),彭义斌与蒙古军战于五马山(今河北赞皇县境内),不幸兵败牺牲。
李全之子李檀后承袭父职,在元朝初年拥兵六七万人,控制了山东东部数十城之地,割据山东30余年,成为山东三大世侯中力量最强的一支,1262年,李檀乘忽必烈忙于平定阿里不哥叛乱之时,与南宋联系,在益都发动兵变,随即占领了济南。后在蒙古和汉族地方军阀联合进攻下,济南城破失守,李檀兵败被杀。
抗金斗争
红袄军主要有三支:杨安儿领导的鲁东红袄军,活动于莒、青、莱、密、登等州;李全领导的鲁中红袄军,活动在淮州、临朐、安丘一带;刘二祖领导的鲁南红袄军,活动在泰安、沂州、淄、滕、兖、单等州。其中以杨安儿一支力量最强,有众几十万人。首领杨安儿原名安国,因贩卖鞍材为业,改称安儿,益都人,以展徽、王敏为军师,母舅刘全为元帅,汲君立、王琳、阎通、董友、张正中、孙武正等各率众归附。首先在莒州、密州起事。迅速向东发展,很快控制山东半岛大部分地区,并设置官府,国号“大齐”,改元天顺。一时军威大振。金派山东行省完颜霆、经历黄国,率花帽军讨伐,大军围攻,展开激战,杨安儿作战失利,向即墨转移。金人悬赏千金募其头。行至巨禺山,被内奸、叛徒船夫曲成暗害,堕水而死。安儿无子,军队由其侄杨友统领,称九大王。因不娴军务,后由刘全率众奉安儿妹杨妙真统领。
杨妙真,人称“杨四娘子”,狡悍善骑射,率众万余人在磨旗山(今马亓山)安营扎寨。不久李全率军与杨妙真会师磨旗山,二人结为夫妻。红袄军力量更为强大,以磨旗山为根据地。坚持抗金斗争,开创了新的斗争局面。刘二祖牺牲后,部将彭义斌率起义军归附李全,山东各地红袄军基本统一起来。起义军转战山东、江苏、河北等地,给金兵以沉重打击。
1218年,李全归附南宋,后又投降蒙古。
参考资料
李全之变.中国社会科学词条库.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24 11:37
目录
概述
历史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