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颈滨鹬(学名:Calidris ruficollis)体长约15厘米,是一种灰褐色
滨鹬。腿黑,上体色浅而具纵纹。冬羽:上体灰褐,多具杂斑及纵纹;眉线白;腰的中部及尾深褐;尾侧白;下体白。与
长趾滨鹬区别在于灰色较深而羽色单调,腿黑色。春夏季头顶、颈的体羽及翅上覆羽棕色。与
小滨鹬区别在嘴较粗厚,腿较短而两翼较长。主要栖息于冻原地带芦苇沼泽、海岸、湖滨和苔原地带。以昆虫、昆虫幼虫、蠕虫、甲壳类和软体动物为食。繁殖于西伯利亚北部冻原地带。西自太梅尔半岛,往东到阿纳德尔和
楚科奇半岛。越冬于中国广东、海南岛、福建和台湾。往南到菲律宾、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红颈滨鹬夏羽头、颈、背、肩红褐色。头顶和后颈具黑褐色细纵纹;黑褐色贯眼纹不甚明显。眉纹、脸、颊、颈和上胸红褐色。嘴基和颏白色。背和肩具黑褐色中央斑与灰白色羽缘;翼上覆羽黑褐色,具红褐色羽缘和白色端斑。翅上大覆羽和内侧初级覆羽具较宽的白色端斑;飞羽黑褐色。内侧初级飞羽基部白色,和大覆羽、初级覆羽的白色端斑共同形成翅上显著的白斑。腰中部、尾上覆羽和尾羽黑褐色,尾上覆羽两侧白色,两侧尾羽淡灰色。下胸至尾下覆羽白色。胸和胸侧微缀少许褐色斑。
冬羽赤褐色消失。上体灰褐色,下体白色。胸两侧徽具灰色纵纹,眉纹白色。
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幼鸟头顶淡灰皮黄色,微具褐色纵纹;眉纹白色。后颈淡灰色。翕黑褐色,具棕色羽缘,翕侧羽毛外缘白色,形成细的白色翕线。肩上列羽毛中部黑色,具棕色和白色羽缘。肩下排羽毛较灰,具暗色亚端斑和白色羽缘。翅上覆羽灰褐色,具淡皮黄色羽缘。下体白色,胸缀灰皮黄色,胸两侧具细的纵纹。
大小量度:体重♂20-41克,♀24-35克,体长♂145-165毫米,♀149-166毫米;嘴峰♂16-17毫米,♀18-19毫米;翅♂92-104毫米,♀101-107毫米;尾♂42-49毫米,♀44-50毫米。
跗蹠♂18-21毫米,♀19-21毫米。(注:雄性—♂;雌性—♀)
红颈滨鹬在中国主要为
旅鸟。春季于4-5月,秋季于9-10月迁经中国。常成群活动。喜欢在水边浅水处和海边潮涧地带活动和觅食。行动敏捷迅速。常边走边啄食。
分布于澳大利亚、孟加拉国、文莱达鲁萨兰国、柬埔寨、中国、圣诞岛、关岛、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大韩民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联邦、蒙古、缅甸、新喀里多尼亚、新西兰、北马里亚纳群岛、帕劳、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新加坡、所罗门群岛、斯里兰卡、泰国、东帝汶、美国、越南。
旅鸟:比利时、百慕大、加拿大、丹麦、斐济、芬兰、法国、德国、以色列、意大利、哈萨克斯坦、肯尼亚、马绍尔群岛、莫桑比克、荷兰、挪威、秘鲁、塞舌尔、索马里、南非、瑞典、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英国、瓦努阿图。
繁殖于西伯利亚冻原地带芦苇沼泽和苔藓岩石地上。繁殖期为6-8月。营巢于苔原草本植物丛中。每窝产卵通常4枚,偶尔3枚。卵的颜色为赭色或黄色,被有小的砖红色或棕红色斑点,尤以钝端较密。卵的大小为28×20毫米。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