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斯顿桉
桃金娘科桉属植物
约翰斯顿桉(学名:Eucalyptus johnstonii Maiden)是桃金娘科、桉属植物。常绿乔木,树冠分枝繁茂。可以长到40-60米高,直径可达150-200厘米。形成一个木质块茎。整个树皮光滑或在树干基部有一些宿存的、纤维状的、灰色的树皮;光滑的树皮黄色至橙棕色或带绿色。幼叶对生,多对无柄至近无柄,圆形至卵形。成叶互生,叶柄长1.5-3厘米;叶片宽披针形至披针形至镰刀形。花序腋生不分枝,花序梗粗壮,长0.3-1厘米,每一伞形花序有花3朵,无柄(很少有0.2厘米的花梗)。成熟花蕾长圆形至卵圆形至菱形至倒卵形。花白色。蒴果无柄,倒圆锥形,半球形或钟状,果瓣3或4,强外露。种子黑褐色或黑色,长1.5-3毫米,卵圆形或扁卵形,背面光滑,有种脐腹侧。
植物学史
1922年,约瑟夫·梅登(Joseph Maiden)首次正式描述了约翰斯顿桉,该描述发表在他的著作《桉树属的批判性修订》(A Critical Revision of the Genus Eucalyptus)第6卷中。特定的种加词johnstonii是为了纪念罗伯特·麦肯齐·约翰斯顿(Robert MacKenzie Johnston)。
梅登指出,托马斯·巴瑟·摩尔(Thomas Bather Moore)在1886年就已经描述过该物种。摩尔给它取名为Eucalyptus muelleri,这个名字已经被用于另一个物种,这使它成为一个非法的名字。梅登在他的书的第三卷中对同一物种作了进一步的描述和图解。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树冠分枝繁茂。可以长到40-60米高,但在较高海拔时会显得矮小且发育不良。树干通常是直的,直径可达150-200厘米。形成一个木质块茎。整个树皮光滑或在树干基部有一些宿存的、纤维状的、灰色的树皮;光滑的树皮黄色至橙棕色或带绿色。
幼苗生长(矮林或田间苗至50厘米):茎横切面呈方形,有明显的翅,有疣;幼叶对生,多对无柄至近无柄,圆形至卵形,长2.5-6厘米,宽1.3-4.5厘米,边缘通常具细圆齿,基部渐细至圆形,先端圆形后尖于后叶,有光泽,绿色。成叶互生,叶柄长1.5-3厘米;叶片宽披针形至披针形至镰刀形,长6.5-15厘米,宽2-4厘米,扁平或波状,基部渐细至叶柄,边缘全缘或近圆齿,同色或微变色,有光泽,绿色,侧脉大于45°至中脉,网状密至极密,边缘内脉充分脱离边缘,油腺岛状或交叉状。
花序腋生不分枝,花序梗粗壮,长0.3-1厘米,每一伞形花序有花3朵,无柄(很少有0.2厘米的花梗)。成熟花蕾长圆形至卵圆形至菱形至倒卵形,长0.8-1.1厘米,宽0.6-0.9厘米,绿色或红绿色,通常稍具疣状,纵向有角,有疤痕,帽状体圆形至扁平,伞形或喙状,雄蕊大部分内折,花药长方体到长圆形,背部着生,纵裂开裂(不汇合),花柱长,柱头钝,子房3或4,胎座各具4垂直胚珠行。花白色。蒴果无柄,倒圆锥形,半球形或钟状,长0.7-1厘米,宽0.9-1.3厘米,通常纵向成角,花盘凸起或水平,或稍下降,果瓣3或4,强外露。种子黑褐色或黑色,长1.5-3毫米,卵圆形或扁卵形,背面光滑,有种脐腹侧。
子叶双裂至长圆形;茎的横截面正方形和具翅,有疣;叶无柄或具短叶柄,对生至少12节,卵形,长3-6厘米,宽1.3-3.2厘米,基部圆形至渐细,边缘远具细圆齿,先端圆形至尖,有光泽,绿色。
产地生境
原产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东南部)。通常在排水不良的砂岩上发现,在海拔600-2600米;生长在泥炭、沙质土壤上遭受一些内涝的地方的山地森林中。原产地属温带气候,海拔500-1000米。降雨主要发生在冬季,年平均降雨量在1000-2000毫米之间。每年大约有50-90场霜冻。作为一个相当耐寒的物种,能耐受低至-6℃的长时间和低至-9℃的短时间。根据其他报告,在-15℃和-20℃之间耐寒。喜阳光充足的环境,更喜欢生长在中等肥沃、排水良好、保持水分的周围中性土壤中;不喜欢粘土或白垩土,但在大多数其他土壤中可以生长;耐受贫瘠的土壤,尤其是矿物质元素含量低的土壤;能耐受干旱土壤。更喜欢pH值在5.5-6.5范围内,耐受4.5-7.5。
生长习性
该物种会长出木质块茎,在幼苗基部附近开始发育。它拥有嵌入的营养芽,该物种在树冠被破坏后再生(例如火灾)。该物种没有采取落叶习性并继续生长,直到天气太冷而无法继续生长。这使它们更容易受到突然寒流的伤害。如果温度波动更加缓慢,例如在林地中,该物种就有机会停止生长并进入休眠状态,从而使它们更耐寒。
繁殖方法
冬末至早春在阳光充足的温室内播种。来自高海拔的种子在2℃时会经历6-8周的冷分层。一旦种子长出第二组叶子,就可以将幼苗放入单独的盆中,如果等叶子长得更长,可能不利于移盆。在初夏的时候把其种到固定位置,在第一个冬天给它们一些越冬保护,使它们免受冻伤。种子也可以在初夏播种,在次年春末将幼树种植在最终位置,种子有很长的生存力。
栽培技术
约翰斯顿桉在中国种植应严格按照《桉树丰产林经营技术规程》《桉树中大径材培育技术规程》等多项行业标准要求执行。其中,明确要求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要预留一定的野生动物、鸟类迁徙走廊,保留林地边缘的乡土树种和利用河流水系作为保护性走廊和珍稀濒危动物、植物及其栖息地。造林面积大于1000公顷,应保留2-3%面积的次生林或灌丛、草地作为生物小区,“非桉”树种应大于造林面积的20%。山顶、山脊、集水区(含水源库区)和沟壑两旁应保留原生植被。在江河、溪流、湿地、冲积沟、农耕地、省级以上交通要道和乡村居民区周边,以及受保护的廊道等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地段,应保留10米以上的缓冲带(区)。同时,要求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禁止以“烧荒”清理林地,提倡“测土测叶”科学配方,平衡施肥。
主要价值
约翰斯顿桉可以作为防护带树种植。花朵富含花蜜,是亮好的蜜源植物。可以从叶子中提取精油做商用,有报道称新鲜叶子含有约0.5-1.8%(4.6-5.0%干重)的精油,主要成分包括1,8-桉树脑(62%)、蒎烯(19%)、柠檬烯(6%)、萜品烯和桉油醇。心材呈淡粉棕色,密度适中;质量上乘,易于加工,可用于细木工、橱柜和桩。在文化上对澳大利亚土著人来说具有多种用途和意义。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9年 ver 3.1)——近危(NT)。
种群现状:截至2019年,由于与农业相关的土地清理,这些栖息地已经减少。该物种清除前的地理范围为6,259平方千米,下降了21.8%至4,892平方千米。该物种的地理范围很广,已知有2000多颗。
濒危原因:由于与农业和城市化相关的砍伐和耕作,该物种的栖息地已经减少。潜在威胁与持续下降之间的关联需要进一步评估。
保护措施:防止进一步砍伐应该是该物种的主要恢复目标。还需要使用当地种源苗木种群和栖息地本土的适当物种进行栖息地恢复。
生态问题
经过科学论证,桉树“有毒”的说法是缺乏科学依据的,桉树人工林是否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主要取决于经营者采取的种植方式和经营管理水平。各国长期实践证明,桉树无毒无害。尽管桉树速生快长,吸水吸肥力强,但不是所谓的“抽水机”、“抽肥机”、“绿色沙漠”。
虽然桉树具有生长快、产材多、经济效益好、固碳能力强等优点,但由于一些地方大面积发展桉树纯林,未能做到科学培育,导致产生了一系列生态问题。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但客观来看,这些问题不是桉树树种自身的问题,而是培育措施不科学引起的。通过合理布局、科学培育,完全可以将种植桉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5 10:22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