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韦应物 《寄璨师》诗:“林院生夜色,西廊上纱灯。” 唐
刘禹锡 《和牛相公雨后》:“晓看纨扇恩情薄,夜觉纱灯刻数长。” 宋
贺铸 《罗敷歌》词:“半掩兰堂,惟有纱灯伴绣牀。” 元
张可久 《清江引·秋思》曲:“孤眠夜寒魂梦怯,月暗纱灯灭。”
于明代已盛之。特色是身段与活动和真人酷似,举手投足,有舞蹈感。穿戴饰物华丽,一折一皱皆极自然洒脱,栩栩如生。其中“三国演义“、”封神演义“、”香山还愿“、”十二刘秀下南洋“等著名纱灯作品在古镇流传至2020年。”
一般呈四方形或六方形,以紫檀、红木、槠树或红椿木等坚硬木材为架,灯架外缘上雕立体龙头凤身,中配卷草形花牙,下刻象鼻或虎角。绘画时,以绢纱覆在画框上先用勾线笔蘸墨勾出拟画图像轮廓,把轮廓以外空出部分尽量用淡墨涂抹,而后剔除焦墨,再将预留作画的空白处均匀涂上透明鱼胶。干后再在胶面上描画、着色、晕染、勾线,以工笔绘制。纱为丝织品,轻薄透明。灯中燃烛,闪映画面,人影婆娑,栩栩如生。有史料记载嘉兴本地过节风俗时写道:“历史上桐乡濮院迎灯,可与硖石灯会相媲美,其‘剔墨纱灯’造型美观,融绘画、雕刻于一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