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民歌
短小民歌
纳西族歌谣,属于短小民歌。有传统古歌和随编随唱的即兴歌。按内容可分为生产歌、风物歌、习俗歌、情歌、喜歌、苦歌、婚歌、挽歌、猎歌、牧歌、儿歌等。传唱最早的劳动歌有《打稗子歌》、《打猎歌》等,多为采集、狩猎、游牧时期的古歌。
歌曲简介
纳西族的民间音乐形式主要包括纳西古乐、东巴祭祀音乐、民歌和其他器乐等。民歌是先于一切音乐形式产生的声乐载体,他对于其他民间音乐和专业音乐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的许多民间器乐曲,有一大部分是直接由民歌移植或改编而成的。在纳西文化中,民歌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纳西族的东巴祭祀音乐,其中有相当数量的曲调都是来源于纳西民歌。因此,可以说,纳西民歌是最贴近纳西人民生活、情感的音乐形式之一。
演唱民族
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维西、中甸、宁蒗、德钦和四川盐边、盐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县。纳西族原是中国西北古羌人的一个支系,大约在公元三世纪迁徙到丽江地区定居下来。早在一千多年前,纳西族创造了这个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东巴象形文字和用这种文字写成的东巴经。东巴象形文字,纳西语叫做“森究鲁究”,被中外学者誉为“纳西族古代的百科全书”。1957年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
代表作品
进入农耕后产生了《天女洗麻歌》、《搓线歌》、《放牛山歌》、《耙田歌》。《栽秧歌》等。风物歌有《玉湖水》、《三思水》等;习俗歌有《祭畜神歌》《喊丰收神歌》;仪式歌有《量米歌》《敬酒歌》、《穿裤子歌》、《穿裙子歌》;巫歌有《招魂歌》、《送鬼歌》;婚仪歌有《结亲歌》、《求婚歌》、《祝婚歌》、《送亲歌》、《劝女歌》、《喜歌》;丧仪歌有《含殓歌》、《谢恩歌》、《送葬歌》;纳西族民歌,多用《谷气》、《喂默达》、《阿丽哩》、《哦热热》等曲子演唱,情歌则多用《时本》调吟唱。
歌曲分类
纳西族歌谣,主要分为传统调和即兴调两大类。
传统调也叫大调,纳西语叫“本底子”或“本子”。纳西族民间长诗皆属传统调。即兴调也叫小调,无固定的唱词,望物起兴,灵活多样,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纳西族广阔的社会生活。纳西族人民世世代代惯于用民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寄托美好的愿望,调子一般低沉哀怨,如泣如诉,但东部地区因受藏族民歌影响,调子比较奔放、粗犷。革命战争年代,出现了反映人民反抗斗争的《诉苦歌》、《反三征歌》和歌颂革命军队的《贺龙敲石鼓》等慷慨激昂的民歌民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现了高亢、欢快的歌颂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新生活的新民歌。
文化功能
纳西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创造出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和音乐文化。民歌是纳西族人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的反映,以另一种形式书写着纳西族的历史发展轨迹。
传承保护
2022年6月,纳西族民歌《嫁女调》、《哦姆达》、《时本授》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公示名单。
社会功能
像其他民族的民歌一样,纳西族传统民歌也是纳西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贯穿人生的各个阶段,具有很多实际的社会功能:
情感表达的功能
情感表达是音乐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情感产生不同的音乐类型。例如,人们通常用慢节奏、小音程、小调或下行音阶表达悲伤、凄凉的内心感受,而用快节奏、大音程、大调或上行音阶表达光明、愉悦和充满希望的感觉。音乐的这种情感表达的功能使人们能够在没有歌词甚至不知道是什么音乐类型的情况下,就能大致感受到音乐中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因为这样,纳西传统民歌才会拥有如此丰富的曲调,使人们能够在不同的场合选唱不同的调子。
审美娱乐的功能
审美娱乐大概是所有艺术形式最显著、最重要的一种功能了。按照马林诺夫斯基的观点,艺术满足的是人类出生物需要之外的一些衍生需要。至今,我们每天早晨和傍晚都能在丽江古城四方街上看到当地纳西人边舞边唱纳西歌曲的热闹景象,很多过往的游客也常被这欢快愉悦的气氛作感染,纷纷加入其中。
交流表达的功能
民歌的交流表达功能是不同于情感表达功能的。民歌的交流表达功能,涉及到音乐语言的性质问题。这种交流表达受制于产生某一特定音乐语言的社会和文化背景,脱离了该音乐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就如同某种语言脱离了它的语义环境,失去了表达和交流的可能性。其次,民歌曲调的产生也是以该民族的语言为基础的,演唱也是用方言。例如云南民歌《猜调》,其中的一句歌词是:“米线长长街前卖”,用云南话唱就是“米线长长街(gai)前卖”,但如果用普通话唱就成了“米线长长街(jie)前卖”,虽然能听懂,但却失去了民歌本来的风味。没有到过云南或者不知道“米线”是什么的人,也无法了解歌中的含义,更别说歌词的“韵味美”了。纳西族传统民歌中的情歌就是纳西族青年男女相互表达爱意的一个重要媒介,具有择偶的实际功能。纳西族的对歌也很多,“窝热热”是其中的一种,它的演唱即表达了对死者的哀思,同时也是对歌双方智慧的较量,是纳西族社会中重要的社交活动。
人生礼仪的功能
从民族学的角度来看,通常人们认为人生有四个最重要的阶段即出生、成年、婚姻和死亡。在纳西族中,民歌也是贯穿这四大礼仪的,例如:结婚时演唱的《嫁女调》、去世后为死者演唱的《窝热热》等等。
宗教的功能
在大多数的民族和文化中,宗教信仰仪式往往是和音乐结合在一起的,因此也产生了很多的宗教音乐(或仪式音乐)。在纳西族中的一些祭祀活动中,主要是东巴唱腔(纳西族的宗教音乐),有时还有民歌的参与。东巴和民歌手相互对歌,共同表达对神灵和祖先的崇拜和敬意。
教育传承功能
民歌具有规范人民的行为、促进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等功能。纳西族的传统民歌中就有以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为主题的歌曲。纳西族的“勒巴舞”、“打跳”等歌舞,都是比较大型的集体歌舞,需要人们相互的默契与配合,如果没有和谐的社会关系是无法完成表演的。在纳西族传统民歌中,还有很多是讲述祖先历史、生产生活方式和传统礼仪的,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吟唱,把本民族的文化不断传承下去。纳西族民歌之文化的传承
艺术分析
传统纳西族民歌甚似一部本民族“有声历史书”,它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纳西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及风俗等社会风貌,体现着创造者的性格特征。纳西族人民不但在不同的社会发展进程中不断创造着具有本民族特点的音乐文化,而且还引进、保存和发展了其他民族和地方的音乐文化,有人将丽江赞誉为“活的音乐博物馆”。纳西族先民发自心灵的吟唱,其中承载的文化品格和丰厚的审美容量,丝毫不逊于凝聚着工业革命结晶的辉煌管弦大乐队和宏伟交响乐掩盖的人类感情。
随着历史进程的不断演化,纳西族的社会发展,经历了奴隶制、封建领主制、封建地主制三大社会发展形态,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20世纪90年代后,旅游业在丽江纳西族地区飞速发展,成为纳西人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桥梁。旅游业和现代化为纳西人带来了经济的腾飞、信息的流动、文化的交流……使这个曾经“被遗忘的角落”,成为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和“人间天堂”。任何文化都是出于不断的变迁过程中的,今天纳西传统文化所依存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都已改变。社会变迁程度的不同,文化变迁的程度也有所不同。丽江古城区、古城区边的贵峰三元村以及还未经历旅游开发的玉龙县塔城乡下爬村三地传统民歌传承情况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通过上表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纳西传统民歌的文化功能与传承模式在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现代化程度越高,传统民歌的文化功能越少,娱乐审美功能越突出;传承范围越窄,几乎只限于专业的从业人约;传承模式越单一,有专业化、标准化的趋势。其次,传统民歌的文化功能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传统民歌的传承模式。诸如人生礼仪、宗教功能、交流表达等都是自然传承的前提。如果在社区中,某一传统民歌已经不具备这些功能,那么很自然地它也不会再出现在这些特定的生活场合之中,当地人也就不可能通过简单的听和模仿而学会。因为这些文化功能比娱乐审美功能更强调当事人的参与性,参与对当事人来说具有一定文化的意义。而娱乐审美功能则比较容易通过欣赏达到,不要求当事人必须参与。例如:在东巴宫观看纳西民歌手的演唱,即使台下的观众不唱,但也能得到美的享受;再如,在四方街观看当地纳西人的“打跳”,首先,丽江古城里的“打跳”(包括三元村)已经从过去的边唱边跳变成了随伴奏带而起舞,即使游客加入其中,也不过是跟着模仿舞步,传统民歌无法自然传承。再次,传统民歌的文化功能影响着传承对象及范围,特别是人生礼仪、宗教功能、交流表达等几大功能,都是自然传承的前提条件,因此也极大地影响传承对象及范围。文化功能在社区中的作用越深入,传承对象越基层、越广泛;文化功能越多,传承机会越多,传承范围也越广。
传统一旦失去就很难恢复,但是传统也不是可以轻易被移植或取代的。因此,我们在担心纳西传统民歌消亡的同时,更应该看到纳西传统民歌向前发展的希望。新的时代背景也许使纳西传统民歌的一些过去的文化功能减弱或消失了,但同时也赋予了它很多新的文化意义,比方说:经济功能、消费功能(由审美娱乐功能衍生)等。对于正在减弱的文化功能我们有必要进行选择性的恢复,例如人生礼仪和宗教功能,它们都与纳西族东巴教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可以在保护、传承东巴文化的同时对传统民歌进行保护与传承。我们还可以旅游为载体,举办“纳西民歌节”、“东巴文化节”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旅游项目。这样的主题文化节不但可以丰富纳西族地区的旅游内容,同时也可以使纳西传统民歌文化功能中经济和消费功能得以较好的实现,提高传统民歌的知名度和认知度。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5 16:32
目录
概述
歌曲简介
演唱民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