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琵琶,是
纳西族弹拨弦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外观与汉族地区琵琶相似,但体积较大,音箱较为扁薄,保留着古老的形制。由共鸣箱、琴颈、琴头、弦轴、缚弦和琴弦等部分组成,全长110厘米。
勤劳质朴、能歌善舞的纳西族人民,生活在滇西北玉龙雪山脚下,聚居于清水绕街的
丽江古城,这里有著名的明代建筑,保存着珍贵的壁画和雕刻。纳西族在吸收汉、藏两族文化的同时,也保留着许多优秀的
民族文化遗产,如公元8世纪创造的、现今尚存的人类唯一的以图画和象形文字为载体的
东巴文化,以及古风犹存的清悠而典雅的白沙细乐和
纳西古乐。
相传,明代万历年间(公元1403年—1424年),汉族的
佛教、道教丝竹乐经四川传入云南,嗣后广为传播、遍及全省,发展成为民间器乐乐种——
洞经音乐。传入丽江纳西族后,乐队所用的弦鸣乐器有琵琶、二簧(似京胡)、中胡和小三弦等。此外,在丽江县大研镇,著名纳西古乐艺人张奎光使用着一面清代的传世琵琶。由此可见,琵琶在纳西族地区流传已有200余年的历史了。
共鸣箱呈半梨形,用一整块红木或核桃木等硬质木料雕凿出琴的腹腔,其上蒙以桐木或楸木面板而成,面宽35厘米左右。琴颈较细,直项。琴头用红木或梨木制作,长约16厘米,顶端雕刻为如意形,宽约8.6厘米。弦轴黄杨木制,轴柄刻直条瓣纹,分列弦槽两侧,左右各二,呈放射状安装,与今之琵琶水平安装弦轴区别很大。山口下方、琴颈表面不设相位。在琴颈和面板上方设有十二个竹制品位,其中九至十二品为高音品,只为演奏高音而用。高音品两侧的面板上,开有两个对称的弯月形出音孔。面板下端胶有红木或竹制缚弦,其上雕刻有云纹装饰。张四条丝弦,分别使用子弦、中弦、老弦和缠弦。除这种直项十二品琵琶外,纳西族还流传有曲项五品琵琶。
演奏时,多采用坐姿,奏者将琴立于胸前,琴头斜向左上方,琴尾置于右腿根部,左手持琴,主要用食指、中指、无名指按弦取音,右手用五指均可拨弹,其中以拇指、食指、中指为主。定弦:A、d、e、a,音域A—d2。音色低沉浑厚,经常使用两条外弦演奏旋律,而用两条内弦作八度或同度和音伴奏,演奏技巧有弹、挑、轮、扫、滑等。可用于弹唱、独奏、 重奏或器乐合奏,是演奏纳西古乐(洞经音乐)的主要乐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