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贯线北段
中国台湾境内铁路线路
纵贯线(北段)是指纵贯线基隆—竹南间 营运地区 台湾 服务种类 客、货运 路线长度 基隆—竹南间125.7km 车站数 27 主要路线 北段 海岸线(海线) 列车编制 自强号 莒光号/复兴号 区间车 轨道标准 1,067毫米(窄轨) 营运单位 台湾铁路管理局 纵贯线,俗称纵贯铁路,为台湾铁路管理局(简称台铁)经营的传统铁路干线,也是台铁西部干线的核心路线
线路介绍
(或称纵贯铁路)为台湾西部干线的一部分,是台铁经营的传统铁路干线。于竹南及彰化间的路段又分为台中线及海岸线。
·纵贯线 (北段)
·台中线
·海岸线
·纵贯线 (南段)
是指纵贯线基隆—竹南间,由台湾“铁路管理局”(简称“台铁”)经营的传统铁路干线。
路线资料
·经营管辖:“台湾铁路管理局
·路线距离:基隆—竹南间125.7km
·轨距:1067mm
·车站数:27(含起讫车站;2005年6月)
·开业时间:
·双线区间:全线
·电化区间:全线(交流25KV)
运行形态
·通勤电联车
·以基隆市、台北市、板桥市桃园市中坜市、新竹市等大城为中心往复运转
·纵贯线对号列车
·纵贯线上行列车多以高雄为始发车站,迄于松山车站
·纵贯线下行列车多以松山为始发车站,迄于高雄车站
使用车辆
·自强号各型
·EMU100(英国婆仔)
·EMU300
·EMU1200(原EMU200;红斑马)
·PP(推拉式列车)
·莒光号/复兴号各型
·头等客车/二等客车(平快除外)
·通勤电联车各型
·EMU400
·EMU500
·EMU600
车辆站点
基隆
一等站
清光绪17年10月20日,台北基隆间铁道竣工,当时站名即是基隆。1967年5日,台铁出版之沿线经济调查报告248页,称本站原名「鸡笼」,嗣后改名「基隆」为杜选。基隆地名的由来,先是平埔蕃以自己的凯塔卡兰族名为名,然后简化为卡兰,最后汉人把卡兰音译为鸡笼,清光绪元年改为基隆。
八堵
明治32年7月20日,初在纵贯线设八堵假乘降场﹝临时招呼站﹞,35年6月1日改为停车场。大正8年5月5日八堵瑞芳间通车营业,名瑞芳线,大正13年11月30日起基隆蘇澳间全线通车,改称宜兰线。宜兰线列车以基隆站为起站。光复后八堵站仍为纵贯线与宜兰线旅客换车站,行李包裹中转站。但自纵贯线电气化后,宜兰线列车多改由台北到开,旅客换车行李包裹中转的需要大减,北回线通车后,八堵站又逐渐成为基隆地区的出入门户。80年3月1日起八堵暂停办零担货运,名义上仍办整车货物,实际上已无到发货源。根的地理20页说八堵站虽小,月台和车场广大,如真是小站,月台和车场何必广大。
七堵
清代八堵站即位於今日之七堵站,因此八堵也可以说是七堵站之旧站名,但是台视纪录片台铁之旅中清代的火车站有──七堵、八堵──两站同时并列,便错了。日据后明治30年5月,在七堵设水返脚停车场出张所,5月26日恢复货运,8月11日恢复客运,改乙站,七堵停车场启用时增设七堵后站。79年6月1日升为一等站,8月1日起七堵调车场取消,人员与工作并入七堵站
五堵
清代未设五堵站,路线由车站东北方保长坑经茄苳脚至台北;日据后改线,改由北五堵沿基隆河至汐止,当时因煤矿业兴盛,明治35年6月1日设五堵驿,1966年1月1日升二等已站,1990年3月1日降为三等站,1991年完成站场地基升高,为免水患,以利行车,可惜其后仍难逃淹水之患。
汐止
汐 止 二等站
清代在台北基隆间通车以前,台北至水转脚先行通车营业,以后固定为水返脚。日据后大正9年改称汐止,现为专办客运站。
南港
南 港 一等站
清代设南港站,日据后明治32年7月20日设南港假乘降场。36年6月1日改设停车厂,1966年1月1日升为二等乙站,1987年7月15日升为一等站。
松山
松 山 一等站
清代称锡口站,大正9年改称松山驿,光复后1955年1月1日升为二等甲站。1985年8月15日新站房启用,靠八德路站房,原为松山旧站,改建后为松山后站,向永吉路方向新添之站房称之松山前站。1987年7月一日升一等站,正式取代台北站为纵贯线下行旅客列车始发站。松山原系平埔族凯达格兰猫里及吼社,乾隆年间汉译为猫里锡口,嘉庆20年省略猫里两字,简称锡口,为大加纳锡口街,今日之饶河街即席口老街,大正9年日人改作台北州七星郡松山庄,15年划为台北州台北市松山庄。日人将日本的地名松山硬加在锡口地方,因此土生土长的及由外地迁来,应自认是锡口人。
台北
台 北 特等站
日据时明治34年8月25日,由原位於大稻埕河沟头街的台北停车场,迁移至离基隆28.6公里,名台北驿,办理客货运。同日起台北驿经艋舺枋桥、树林、莺歌石至桃仔园新线启用,旧线的淡水桥、海水口、打类坑、龟仑岭各停车场废止。大正12年3月6日加设台北里取扱所,昭和12年改称裏台北驿,光复后名台北后站。站房部份,大正7年4月重建落成,站前广场约8000坪,昭和15年6月再重新竣工,内部设施越加完善。光复后,1985年12月17日迁入临时站房,1986年3月1日旧站房拆除,1989年9月2日台北新站启用。
万华
万 华 一等站 明治34年8月25日,艋舺驿开始营业,经艋舺枋桥、树林、莺歌石至桃仔园新线启用,大正9年改称万华驿。光复后台北市的蔬菜消费以火车运至本站,再转运至中央批发市场。1988年新站房启用。台北铁路地下化继续展开万板专案,自1991年9月14动工,1999年7月21日北隧道暨万华、板桥新站落成启用,两个新站即无后站。
板桥
板 桥 一等站
1985年6月18日,板桥调车场号志切换完成,开始使用,担任往花东线与客列车编组与整备,由板桥站管理。1997年3月14日撤销,工作由树林调车厂接办,现址为板桥站新址,现已完工。
树林
树 林 一等站
明治34年8月25日,设树林乘降场,35年6月1日改为停车场。光复后1955年1月1日升为二等甲站,1985年7月1日升为一等站,1994年7月27日旧站房拆除。1997年9月27日树林新站房启用。
山佳
山 佳 三等站
明治36年10月7日,设山仔脚驿,大正年改称山子脚驿,光复后1962年4月1日,站名改称山佳。此站受地理限制站内行车呈S型
莺歌
莺 歌 二等站
明治34年8月25日,设莺歌石乘降场,同年11月9日改为停车场,大正9年改称莺歌,11年建迂回尖山至桃园新线,5月16日移转现址。莺歌地名出自莺歌山,在莺歌山山腰有一巨岩,地名即为莺歌石,大正9年地名改为莺歌。由莺歌站分歧之中兴一号专用侧线,於1985年9月18日启用,由莺歌站管理。
桃园
桃 园 一等站
清光绪19年通车时,站名为桃仔园,日据后明治38年7月1日改称桃园。光复后1981年月1日改为一等甲站。乾隆2年粤人薛启隆来至此地,桃花盛开,此地乃为桃园,漳州人俗称桃仔,所以地名先是称之桃仔园。
内坜
内 坜 三等站
明治35年6月1日,设坎仔脚驿,大正9年改称坎子脚驿,日据时先在坎子脚(今属桃园市龙刚里)设站,以后移设中坜市内坜里。一直拖到光复后47年2月10日站名改称内坜。
中坜
中 坜 一等站
清光绪19年设站。1978年8月8日,位於中坜站二楼今中百货公司开幕,为台铁站房内设商场首开先例。中坜市发展迅速,旅客人数超越桃园。
埔心
埔 心 三等站
明治33年4月10日,设安平乘降场,35年6月1日改为停车场,大正9年随地名之更改,驿名改称平镇,光复后1955年3月1日站名改为埔心。1984年5月1日升为二等乙站,1990年3月1日改为三等站。安平镇旧地名是张路寮,张路寮是守望相助监视路面的草寮,有了张路寮这里就没有土匪出没,故改名安平镇,日据时代改线,车站已不在属於安平镇,是在埔心,因此站名改为埔心。
杨梅
杨 梅 三等站
明治32年7月20日,舍头重溪改在杨梅坜设停车场,开始营业,大正9年10月改称杨梅驿,昭和4年10月1日移设现址,﹝北移0.1哩﹞。1988年5月1日由二等站降为三等站。
富冈
富 冈 三等站
大正14年4月11日,设竹北信号场(即号志站),昭和4年10月1日於原竹北信号场约南方四公里改设伯公冈驿,光复后1955年3月1日站名改称富冈。
湖口
湖 口 三等站
清代设大湖口站,日据后设大湖口乘降场,明治35年改为停车场,大正9年10月1日改称湖口驿,昭和4年10月1日由老湖口迁至新址新湖口。74年7月1日降为三等站。
新丰
新 丰 三等站
清代设凤山崎站,凤山及今日湖口乡凤山村。日据后大正14年4月11日设大曲信号场,1969年3月15日站名改称新丰。
竹北
竹 北 三等站
明治30年9月10日 设红毛田假停车场 35年6月1日改为停车场 大正9年改称红毛驿 昭和9年11月1日起改称竹北驿 1955年1月1日升二等乙站 1985年7月一日降为三等站
新竹
新 竹 一等站
清光绪十九年设新竹站。新竹地名原为竹堑,此地原是平埔番竹堑社。
香山
香 山 简易站
明治35年八月十日,设香山停车场。79年3月1日起停办整车货运(路料除外),80年10月1日改为甲种简易站,即副站长兼售票,遇变更行车闭塞时办理行车工作。
崎顶
崎 顶 招呼站
昭和3年3月12日,设崎顶信号场,6年10月1日改为崎顶驿,1981年5月1日,三等站改为有人号志站,同年10月23日起仅留副站长。1993年3月15日改为简易站,5月3日改为招呼站。但在夏天崎顶海水浴场开放期间,由竹南站派员在站售票。
竹南
竹 南 一等站
明治35年9月10日,设中港驿,大正9年10月一日改称竹南驿,本站为纵贯线与台中线接轨站,旅客在此换车。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1-12-13 20:53
目录
概述
线路介绍
参考资料